第11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I、历史纲要导引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II、学科素养对接
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是欧洲在19及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
民族国家是政体的一种形式;民族则是共同体的认同概念,其来源可以是共享的体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因此包括以公民国族主义及种族国族主义等不同的思维,主要取决于认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所有公民共享一价值、历史、文化、或语言;不论是继承前帝国/王国的统治范围或者是当代全球化的移民现实来说,少有国家符合此类形。因此,当代民族国家常为多民族国家,而多元文化主义常用来形塑及争取对体制的认同。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1.民族与民族国家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等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第3版,魏风莲等译,854-85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书中指出,民族”这个词指的是一种在19世纪开始明显起来的群体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历史地域,个人首先是与家庭联系起来,之后是与族群、城市、地区和宗教信仰相联系。19世纪,欧洲人普遍认同了他们称之为“民族”的实体。一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自己出生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团体中,在这个团体中,人们使用相同的语言,遵守共同体的风俗习惯,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理念分享共同的历史。他们还经常拥有同样的宗教信仰,但有时人们会忽略信仰的不同而将民族建构为一个政治、社会及文化的统一体而非简单的宗教群体。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鼓舞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家。民族主义倡导者们坚持认为,民族是政治忠诚的焦点,热情的民族主义倡导者主张,每一个民族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管理独立的民族政府,坚决贯彻民族利益,由此获得最大的进步。在他们看来,理想的民族国家范围相当于民族共同体所居住的地区,其政府的职责在于提高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即使在必要时通过和其他民族的冲突来实现这一目标。民族主义者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越强,他们就越是把自己与外国人和本国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区分开来。
2.欧洲民族国家统一
钱乘且在(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171-181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书中指出,在西欧封建社会没有民族的概念,也没有民族国家。到了中世纪末期,西欧出现了向民族国家过渡的大趋势,其标志是专制王权的建立。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最早的专制王权出现在伊比利亚半岛。在西欧其他地区的民族意识还很模糊的时候,葡萄牙的民族意识就已经很强烈地表现出来,12世纪
葡萄牙小王国成为西欧最单一的民族。1492年,西班牙结束长达8个世纪的“收复失地战争”专制王权得以建立,成为西欧继葡萄牙之后的又一个民族国家。英国由于与法国百年战争(1337_1453:)的失败而退出大陆事务,这反而为它组建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都择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民族的英格兰国家的正式出现。法国的王权也因为百年战争而加强,但直到波旁王朝统治下才最终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哈布斯堡家族从1273年起,就几乎不间断地担任“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幸的是,奥地利未能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原因是哈布斯堡家族领地与“神圣罗马帝国”在地域范围上是不重叠的,这使得哈布斯堡家族只关心自己的家族领地,而无心追求德意志的统一
3.欧美主要民族国家的形成
(1)英国
钱乘旦等在《英国通史》(85-89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一书中卷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与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是英格兰走向民族国家的时期,也是英格兰民族主义兴起的时代。它首先体现为,在此阶段英格兰诸王远比法国君享有更为稳定和广泛的统治权,英格兰也没有出现法国在百年战争中长期分裂的状态所英格兰君主的王冠本身就象征着英格兰的政治统一。在宗教方面,走向民族国家的表英格兰教会的世俗性继续增强。在社会上层,它反映为14-15世纪议会颁布的一系列反皇法令,在社会中下层,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和罗拉德派运动不仅形成了16世西好教改革的先驱,也是英格兰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从战争的角度看,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都是悲剧。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次战争却都是英国的幸事:百年战争让英国退回到不列颠岛,从此它就只能按民族和地域的原则行事了,从而为组建民族国家设量方向。玫瑰战争消灭了封建领地军事贵族,而这些人正是组建民族国家的最大障碍.
陈晓律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157-158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书指出,导致王权进一步扩大、国家统一完成的一个决定性事件是“英法百年战争”,英法百年战争以及此后的一系列政府政策对法国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战争使得双方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强化。尤其对法国而言,贞德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象征,这种爱国主义和意识是法国赢得英法百年战争的关键,也为法国的统一在思想上准备好了条件,百年战争结束后,法王终于夺取了英王在法国的领地,除加来港外,其他地区的英军都被逐出法国,法国由此扫除了国土统一的障碍,第一次确定了大致的边境线。路易十一在位期间(1461-1482年)实行比较强硬的政策,镇压大封建主们的反抗,加强王权,使定期纳税逐渐为法国人所接受。当路易十一的继承者兼并了布列塔尼后,法国的近代版图基本确立。13世纪初至15世纪末,法国以王权为首的等级君主制的存在,使得法国能够抵御外敌,维护独立和主权,同时,这种由等级组织起来的国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
利于国力的增强,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更有利于法兰西认同感的培养,随着疆域的统一,法兰西语言也在向统一的方向发展。以王国领地上的法兰西岛方言为基础,法语随着王室领地的扩大和国王权力的增强而流行。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作家开始用法语进行写作,并且用法语翻译古典作品,使得法语从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维莱-科特雷敕令”,规定在法兰西境内都必须用法语来书写法律文书,统一语言的第步由此迈出。
(3)德国
郑寅达在《德国史》(148-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一书中指出,马丁·路德建议组建独立于罗马的德国教会,并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诸侯公开书》一书中要求德国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走独立发展的道路。马丁·路德另一件对德国历史发展影响很大的事情就是翻译圣经),(圣经的原版是希伯来文,后被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本。但是,普通老百性既不懂希伯来文,也不懂希腊文和拉丁文,这就给罗马教会留下了解释的空间。路德要《圣经)翻译成德国人看得懂的德文,让民众能够直接研习,接受神的启示,打破神职人员的垄断,他在把(圣经)翻译成德语时,态度非常认真,常常为了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苦思冥想,字斟句酌,花去很多时间,多至数天甚至三四周。他所使用的德语生动贴切,以至后来的诗歌、戏曲甚至教堂的唱诗班都喜欢采用。为了在本身不统一的德语方言中找出合适的词汇,他经常与民众交谈,问问家里的母亲和胡同里的孩子,也会为此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路德的圣经译本受到德国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不仅为德国的宗教改革提供了神学理论依据,而且为德国的语言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诗人海涅对于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经由加工的德语普及到全国表示惊异,他说:“这路德的语言在不到几年内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这种书面语言今天仍通行于德国,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充一。”
4)俄国
张建华在《俄国史》(第2版,14-17,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书中指出,沙皇专制度是在俄罗斯民族国家的建立形成中产生和发展的,15世纪80年代,罗斯人终于推翻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1485年,东北罗斯的领土基本上统一在莫斯科公国的版图内。
到16世纪初,俄罗斯国家的版图已经基本形成,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末是俄国殖民扩的第一个阶段,该时期的俄国在地理上基本还是一个内陆国,不利的地理条件和有限的国家实力限制了沙皇政府开拓海外殖民地,因此这一时期它推行了以“地域性蚕食体制”为特臣的地区霸权和殖民政策,对周边弱小国家和民族进行军事侵略和领土扩张,这一特点使最国的殖民地基本上在地理位置上与宗主国相接壤,而且多处边疆地区,最终形成了以俄罗斯国家(欧俄部分)和俄罗斯民族为统治中心的殖民大帝国,在这个地跨欧亚的庞大的多民族的殖民帝国版图上,统治民族俄罗斯民族在人口总数上、经济发展上、文化发展上都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到19世纪90年代,中亚地区3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沙皇俄国的最后一块殖民地。到19世纪末,俄罗斯国家的版图最终确立,经过长达350年的血提兼并和重民扩张,俄国由东北罗斯一隅的“弹丸小国
莫斯科公国扩大成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它的版图由280万平方公里扩展为220万平方公里(其中殖民地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殖民帝国。
(5)美国
罗荣渠在《美国历史通论》(22-2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一书中指出,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任何国家都经历过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但像美国这样,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族集团在一块新地上组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国家,这在历史上还是没有过的,这不能不对国民族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美国是一个民族数“大熔炉”。北美的移民虽然来自不同的种族,但早期移民主要来自英国18世纪时德意志人、英格兰人和苏爱人大量涌入。在176年独立革命爆发时,殖民地人口中大约一半以是英格兰血统。殖民地一直是以英语为共同语言,这一点对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的形成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移民们还共同分享一种比欧洲更为民主自由的代议制度,各种不的宗教信仰获得比较自由的发展机会。同时几乎所有的移民都怀着在新地上建立自己的车福生活并追求平等的机会的共同愿望,而且每个人都必须靠自己与荒原进行艰苦搏斗才能生存。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不同血统的民族逐渐融合,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不同于欧洲及念的美洲观念,使人们取得了一种新鲜活泼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的自信心一一这就是美洲精沸大体上说来,到美国独立前后,新来的各族移民在这个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铸造成美利坚新民族的雏形。必须指出,这些移民中有一个巨大的种族却没有被吸收或融合进入美利坚民族,这就是来自非洲的黑人,黑人不同于其他任何移民,他们是作为奴隶人口被强迫贩运到北美的。到独立革命时,黑人达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集中在南部地区,构成南部人口的40%。黑人之所以始终作为一个独特的成分存在于美国而未被真正融合,其经济原因是奴隶制和他们居住在美国的贫困的南部,其社会原因是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二)国际法的发展
王铁崖在《国际法》(载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19-120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数社,2013)一文中指出,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与国内法比较,国际法有三个主要法律特征:①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和在一定范围内还有其他国法主体,即类似国家的政治实体,主要是在进行民族独立斗争并正在形成国家的民族和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个人则是国内法的主体,而不是国际法的主体,②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参与国际关系的国家。各国通过协议而制定对国家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器度,它没有、也不应有超国家之上的立法机关来制定任何对国家有约束力的所谓“国际立法”。③在强制实施方面,它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一法院、警察、军队,无论海牙的国际法院,还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执行行动,都没有形成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构或措施,国际法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复体的行动。实际上,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国际法对国家有法律上的拘
束力,则是世界各国政府早已公认的。
王铁崖进一步指出,国际法按其适用范围,有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之分,一般国际法是对所有国家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特殊国际法是对两个或少数国家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从地理上分,有普遍性国际法和区域性国际法,普遍性国际法是对全世界各国都有拘束力的国际法,而区域性国际法是仅对某一地区国家有拘束力的国际法,例如“美洲国际法”“拉丁美洲国际法”。从本质上说,只有一般的、普遍性的国际法才是通常所说的国际法,而所谓特殊国际法或区域性的国际法都必须受一般的、普遍性的国际法的制约。
2.发展历程
王铁崖在国际法(载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122-123页,北京:中国政法大等出版社,2013)一文中把国际法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如下五个历史阶段:
第一,古代,古希腊分为许多城市国家,它们彼此独立而来往频繁,因此,所形成的则、规则和制度的范围较为广泛,与近代国际法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含有浓厚的条数色彩,在体系上与近代国际法很不相同,古代罗马国际法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市民法”之外形成了一套称为“万民法”的法律,调整罗马人和与罗马处于友好关系的国家的人民之间能关系,对于后来的国际法有相当的影响,但它是罗马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第二,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作为独立立法体系的国家之间的法律一国际法,是近代意洲的产物,它是以独立主权的国家为基础的,在161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重和约)订立之后,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主权国家。这个公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时期,一些欧洲国家的法学家,神学家,相鱼出版了与国际法有关的著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他出版了一部有完量体系的国际法著作,即著名的(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这部巨著系统地论述了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国际法的全部范围,为近代国际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硫对于后来国际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际法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重大的历史变动总是影响国际法的变化,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曾对国际法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影响,它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强调了国家主权原则既包括国家对领土的主权,也包括对在国外公民的管辖权;它宣布民族自决的权利,申明了以独立为基磁的
不干涉内政原则;它废除了一些关于战争的旧规则和制度,主张在战争法上贯彻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原则在当时反映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但它本身具有进步的意义,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构成国际法的一部分。
第三,帝国主义阶段。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关系中充满着强国欺每司国、掠夺别国领土、争夺殖民地的现象,帝国主义国家对外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武装侵略的政策,国际法中进步的原则、规则和制度遭到破坏,产生了一些与帝国主义政策相适应的原则、政策和制度。尽管如此,国际法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发展的:①它的领域从欧洲扩到美国和整个美洲,扩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亚、非的其他一些国家。②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多样化了,出现了一些专门化问题有待处理,开始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建立了不少的国际行政联合。③战争的连续不断发生及其残酷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对于制定战争法规的要求,从185年(巴黎海战宣言),经过18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到1909年伦敦《海战法规宣言》,战争法规的人道主义化有所发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应剧度也有所改进。
第四,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际法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国际关系毕竟还在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既为国际关系,也为国际法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提出了不兼并和不赔款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行,宣布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等等,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签订了《国际联盟盟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号称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通过了《巴黎常设法院规约),设立了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司法机构。接着,1928年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戴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反对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反映出各国人民反对战争,特别是反对侵略战争的要求,这些使原有进步的国际法原则得到了恢复和加强,新的原则开始不断地建立起来,表明新的国际法正在形成中第五,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使国际法又一次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但是,在国际关系中,国际法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相反,甚至大战结
电之前,国际法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战后,签订了(联合国先章,成立了联合国组织。特别是战后,新的民族独立国家纷纷成立,使国际法的领域扩大了包括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推动下,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国际关系中,层出不穷地出现新问题,如核武器、国际海底外层空间、环境保护,等等,都要求国际法加以调整,使现代国际法有了显著的发展
IV、核心素养共涵育
主题:英国的蜕变:从封建王朝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一
英国虽然是个”小国”,能其自的条件素异性较大,大体上是北有高地,东有后低地,气候条件,美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反,气候温和宣,东南部从地质条件看,是石轮年轮,多上上和平地、河谷,道重是住和农种,北部地区多高地,还有苏格三地区的大答分沿语地,更道合要秋业,因此,东南地区经济更为发达,交通更为便利,但也容易速到外故入侵,不过,这也使得这一地区比校开放,能修更好地吸收外来文明,西北部则相对比数划阅,因而能够较好地保持当地的社会秋序,即使有一些新制度镇转来到这些地区,也很难一下子把回的制度排片在外,常常是他们流为一体,不列期的文明都是外来的,外来的文明来了又去,齿了父来,最后积流成一个是国的文明,秋淀了不列期民族的心态种征
一一得孟引:《美国史),一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展社,1988
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对英国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从社会生产、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等角度分析,认识到英国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材料二
欧洲封建制基本特征归的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转征,非血统、非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支配的社会,庄回制,领主与附唐关系的契约观念。
------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载(中国社会科单)2000年第6期
材料三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代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能”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在这种铁序下,美国的世俗权力相对式微,算马教皇及其教廷控制着社会的政治生活1民众只知有其领生不知有其国家,还来对国家产生归属感,也没有“忠试”于国家的思想;民众之同缺三双是力,也没有所谓的“民族情感”之类的特殊情感等。
-------岳蒙:(“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研究述评)、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材料四
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___中世纪欧洲言语
材料五
传统社会(一般指近代化之前的社会形态)中,流身的行政世制能力是相当有,的老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控制力,无论是根力相对分散的西方还是专制性度较高的(“作为”放月”权力的蓝控的集中化过程,很大程度上仍只是(如果不全是的话),面家观家”一“民族一国家产生以面,国家机构的行数力量铁少能与业已划定的是不样一氧“国界只是在民族一国家产生过程中才开始出观的,“传统国家本质上是裂变的其国家机器可以维持的行敢权威非常有限,”所以说,“传统国家有边排西无国界”
----一[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14-16页,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85
欧洲的封建制有哪些特点?这种制度对英国家的形成以及民族意识的构的有何影响?传统国家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特点:上下级关具有契约性:王权软弱、教权至上,民众尚未形成”民族情感”,
影响:造成中世纪长期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也塑造了当今西欧政治版图的基本格局,特点,
在建制度之下,行政权力运行力量非常的分散与软弱,民众服从的政令是来自于成千上万的主。
材料六英国在适入现代化之前,有两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战争:美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和红白攻瑰战争(1455-1485年),“百年战争让美国遇回到不列期岛,从它就只能按民族和地域的原则行事了,从面为组建民族国家设置了方向,”而放现战争使“国在中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无意中破坏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美国是一少原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原生就原生在这里”
------钱乘旦等:《英国通史),73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材料七威克里夫(1320-1384年)是英国亲教改革的先驱,他对圣经进行了重新解释罗马教皇的质疑,否定了教会统治的真实性、合法性,直扬了民族国家观念,弘扬了英格兰民族精神。
-----姜守明:《英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亲教因素),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3期
林料八
美国都锋王朝三位君主:享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爱善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伊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那么围执地推行发起反对教是权的制的气改算运动,就是因为他们渴望摆脱罗马教廷的羁师,使美格兰民族走上其正的独立道族感情激发了这场运动,而独立是其目的。”
----一姜守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留),(南京得范大学年报(社会科学版)194年第3期
材料九
作为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维系的重要载体,民我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对于增强英国民族的凝聚力,进而形成国家意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世纪很长一段时同,法语、拉丁语曾经是英国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只是下层人民使用的语言。使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百年战争和威克里夫宗教改革。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法国的敌视,结果英语地位上升,法语地位则下降。威克里夫等人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英文进一步提升了英语在英国的地位。
-----岳蓉:《英国民族国家研究),194-207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材料十
英国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人物:杰弗里·乔叟(1340-1400年)是英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更是以《乌托邦》一书彪炳史册,特别是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这位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奠定了英国现代文学的基础。
------高岱:《英国通史纲要》,147-152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根据材料六至材料十,概括英国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
宗教战争、王朝战争,英国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宗教改革,培育了英国人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民族语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