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件(24张PPT+21张PPT2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件(24张PPT+21张PPT2课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8-12 16:44:26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新课导入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能从分子的角度认识品红溶于水的变化吗?
过氧化氢分子发生了分裂,生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生成了新物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能从分子的角度认识一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变化吗?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氧分子
(O2)
氢分子
(H2)
二氧化碳分子
(CO2)
氨分子
(NH3)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
有些分子由同不种原子构成的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讨论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Cl
H
Cl
H
H
H
Cl
Cl
氢气
(H2)
氯气
(Cl2)
氯化氢
(HCl)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分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三、典型例题
例1.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三、典型例题
例2.关于氧分子和氧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氧分子能再分,氧原子不能
B.氧分子大,氧原子小
C.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D.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也由氧原子构成
D
三、典型例题
例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碳原子
B.氧原子
C.氧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
D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去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而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来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见(共24张PPT)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新课导入
桂花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二、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思考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二、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实验探究】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
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苯分子图像
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水分子的内部结构
二、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扫描隧道显微镜如何观察到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也被称为扫描穿隧式显微镜,是一种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它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4K)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简单。就如同一根唱针扫过一张唱片,一根探针慢慢地通过要被分析的材料(针尖极为尖锐,仅仅由一个原子组成)。一个小小的电荷被放置在探针上,一股电流从探针流出,通过整个材料,到底层表面。当探针通过单个的原子,流过探针的电流量便有所不同,这些变化被记录下来。电流在流过一个原子的时候有涨有落,如此便极其细致地探出它的轮廓。在多次的流通后,通过绘出电流量的波动,人们可以得到组成一个网格结构的单个原子的美丽图片。
海因里希·罗雷尔
海因里希·罗雷尔是瑞士物理学家,他和德国物理学家、发明家格尔德·宾宁合作在1981年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STM的发明被国际科技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它开启了纳米科技的新纪元,催生了介观物理学。因此与格尔德·宾宁、恩斯特·鲁卡斯(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共同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雷尔博士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1997年退休后曾多次访华(包括2011年对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访问)并进行多场学术讲演和交流,为发展中瑞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推动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海因里希·罗雷尔
三、分子的性质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三、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三、分子的性质
【实验探究】
①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
三、分子的性质
【实验探究】
实验现象:
实验①中的溶液为无色。
实验解释:
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②中的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③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三、分子的性质
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三、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三、分子的性质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三、分子的性质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三、分子的性质
【实验探究】
请学生分别取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
mL?
实验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
实验结论:
分子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性质
实验现象:
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
实验结论:
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三、分子的性质
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新建马路时,要分成许多块,且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不一样宽,这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四、典型例题
例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C
四、典型例题
例2.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D
四、典型例题
例3.如图所示,当抽去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上瓶,同时下瓶颜色逐渐
,最后,上下两瓶颜色
。此现象说明
。当两瓶气体混匀后,分子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变淡
相同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继续
五、课堂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物质的微粒性,并且可以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