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上4.2《乐音》教学实用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物理八上4.2《乐音》教学实用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12 23: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乐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2、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意识与相互协作的精神。
3、通过亲身感受声音的特性和音乐的天然联系,体会物理学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区分响度与音调。
【教学用具】
多媒体、笛子、鼓、音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音乐Party
笛子的声音播放“音量比较小的纯音乐+音量大的女高音+男低音歌曲”整合起来的音乐。播放汽车刹车声和剑声。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特点。板书:乐音概念
欣赏音乐,跟着老师的引导做出回答。
使学生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亲身感悟声音产生的同时,更深层次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探究的热情,进而引入新课。
认识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将描述声音的各种形容词进行归类,并引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板书: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生5:……
将学生平时对声音特性的感性认知重现,并且还用自己的语言表示出了声音的特点。这对理解音调和响度起着重要作用,并对突破难点做出一定贡献。
了解振幅和频率的概念
承接响度与音调的概念,提出问题“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引导学生回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振幅:振动的幅度频率:振动的快慢
复习思考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根据老师的引导做出回应。观察和总结物体振动的频率和振幅特性。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升对物理的学习欲望和感情。
探究影响音调大小的因素
通过播放拨动梳子视频,提醒学生要用相同的力度使梳子发出声音并改变音调,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音调变化时物体的振动情况。
学生仔细观察视频,同时小组成员利用手中的钢尺,用相同大小的力、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注意听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实验,并体验“控制变量法”的物理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表达等探究能力。
挑“兵”点“将”环节:根据看到拨动梳子的视频,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请一部分学生进一步分析梳齿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板书: 频率低,音调低;频率高,音调高。
学生对比表格,得出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情况的关系。
演示分别敲击大小音叉,并引导学生区分两个音叉的音调高低和频率高低。利用播放器播放两个音叉的声音片段,让学生依据上面的区分猜出两段声音对应的音叉,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播放器显示的声音波形。
仔细聆听,并结合实验探究的结论进行区分。依据刚才的区分判断出两段声音对应的音叉。思考并描述两个音叉的声音波形特点。结合波形与音调的关系进行思考。
利用播放器显示音叉声音波形,加深学生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的理解。
给学生介绍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超声波、次声波
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
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通过提出问题带动学生进入实验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利用小鼓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进行实验。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结合学生遇到的困难,老师给予引导,运用物理学中的转换法。将质量轻小的沙粒放在鼓面上,沙粒在鼓面上跳动的高低反映了鼓面振幅的大小。点出“放大法”这种研究方法,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放大鼓面的振动。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板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播放器显示的声音波形。
【猜想】根据刚才新学内容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相互交流,发现能用手感觉鼓面的振动情况,但无法明显地看到鼓面的振动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想法:使质量较小的物体放在鼓面上,观察该物体的运动。观察演示实验,学习物理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鼓面上放些纸屑,通过观察鼓面的纸屑跳动情况来观察鼓面的振幅大小,总结规律。仔细聆听,并结合实验探究的结论进行区分。结合波形与响度的关系进行思考。
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演示纸屑放在鼓面上的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并利用播放器显示音叉声音波形,加深学生对响度与振幅关系的理解。
音色
播放三段录音。引导学生思考三段声音分别是哪些物体发出的?板书: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的方式有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播放器显示的声音波形。
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声音。观察声波图形,并区分音调和响度、音色。对观察声音的波形产生兴趣。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课堂延伸
提问学生使杯子发出声音方法。教师演示杯子发声实验。布置“制作小乐器”的课后任务。
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学生认真观察,对实验感兴趣。学生经本节课的内容启发后跃跃欲试。
通过小实验演示,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布置制作小乐器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入新课
播放“灾难”来临的视频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音乐会环节:
播放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认识乐音、响度、音调,了解振幅、频率
挑“兵”点“将”环节:实验探究
梳子发声、敲鼓发声
探究影响响度大小、音调高低的因素
新课教学
认识音色
听声猜物
环节:
游戏体验
课堂知识巩固,理解音调、响度、音色
幸运智力快车环节:
游戏体验
知识应用
课堂延伸
列举实例,演示杯子发声实验
结束学习
课堂小结
展示知识
思维导图
知识归纳
乐音的特性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频率:振动的快慢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振幅: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三、音色:声音的特色
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PAGE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