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最常用的两种调查方法
2.其他调查方法(连线)
预习反馈
1.判断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2)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
)
(3)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部分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
)
(4)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5)依据年龄结构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
)
(6)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
)
(7)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适用。(
√
)
2.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答案:D
3.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
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中没有体现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C项中的乔木、D项中的鱼不都是一个物种,不能称为种群。
答案:B
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和丛生的植物计数比较困难。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宜用样方法。种群密度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种群数量,但不能反映其变化趋势。
答案:B
5.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记后放回自然界,第二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记的黄鹂有2只,没有标记的有6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数量大约有( )
A.20只
B.15只
C.75只
D.450只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某种群的个体数量。计算时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物种,故该地区黄鹂的种群数量大约有(5÷2)×8=20(只)。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种群的数量特征
情境导引
对宁夏贺兰山区某区域内的岩羊群体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共监测到岩羊162只,其中幼体51只,雌、雄成体分别是62只、49只。科研人员在最后一年观测到至少有6只岩羊是外来加入这个群体的。上述种群有哪些数量特征?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请完善下面的概念图,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若图中种群表示人类,则我国放开二孩政策后,直接影响图中的哪个种群特征?
提示:出生率。
2.利用性引诱剂可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其原理是什么?
提示:破坏了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害虫的出生率。
3.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图中的哪个特征?
提示: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图中的年龄结构。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
(多选)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A项错误;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项错误;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项正确;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等,D项正确。
答案:A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②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数量增长快。要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③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可依据年龄结构推测出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特别提醒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
1.下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的⑤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结构,⑤是性别比例。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项正确;春运期间,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项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C项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D项正确。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种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稳定型的种群出生率最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值,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A项错误;若某种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B项正确;若推迟性成熟,出生率会降低,C项错误;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年龄结构体现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缺乏前提条件,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D项错误。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情境导引
如何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
曲阜“三孔”的孔林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家族墓地,占地面积广大,植被丰富,栖息的鸟类也很多,被誉为“天然的园林”。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样方法调查孔林中一些植物的种群密度,请完善下列调查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应选取熟悉的、容易计数的植物,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由于从地上部分难以辨认出是一株还是多株,一般不作为调查对象。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②确定取样方法。
根据选取地段地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图甲)和等距取样法(图乙)。
③样方
选取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从调查对象的活动能力和范围看,样方法仅适合调查植物吗?
提示:样方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植物。
3.取样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人为选择密度较大或较小的地点取样,会给调查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随机取样。人为选择密度较大的地点取样会使调查结果偏大,在密度较小的地点取样会使调查结果偏小。
4.调查孔林中金翅雀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估算数值一般要比实际数据偏大,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标记物脱落;第一次捕捉并标记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难被捕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剖析
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B.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调查要做到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所得数值偏大。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1.样方法
(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确保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2)常用的取样方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样方的计数原则
①计数样方内所有个体。
②遇到边界时,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所有个体,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右图所示黑点为计数的个体。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
科技人员在进行草原鼠害调查时,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选定区域要做到随机
B.该区域鼠约为306只,种群密度过大,需积极防治
C.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D.若第一次做标记的鼠警惕性增高,则造成调查结果偏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区域要随机选取,A项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里的个体数,材料中并没有给出该区域的面积,因此不能判断鼠的种群密度是否过大,B项错误;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若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C项正确;被标记过的鼠警惕性增高,则第二次捕捉的鼠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偏低,造成调查的结果偏高,D项正确。
答案:B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解析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如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答案B
2.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答案A
3.(2020六安高三月考)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 )
A.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B.现有人口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人口性别比例
解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
答案A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跳蝻,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解析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马尾松个体较大,应扩大样方面积,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C项错误。
答案D
5.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约为( )
A.46只
B.125只
C.88只
D.96只
解析已知在对某种兔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只,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46=25∶12,N≈96(只),因此此种兔的种群数量大约为96只。
答案D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7.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 、 、 、 和 等种群特征。其中, 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 只影响出生率。?
(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 。?
(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
答案(1)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迁入率和迁出率
(3)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4)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能力提升
8.右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与这种变化相符的坐标曲线图是( )
解析在外来物种未入侵前,该生物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物,那么会造成幼年个体减少,其他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基本不变,故A项正确。
答案A
9.(多选)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类型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解析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标记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偏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BD
10.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布氏田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初次捕获并标记只数(M)
重捕只数(n)
重捕个体中被标记只数(m)
32
36
4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布氏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2)右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
组 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0
2
3
3
4
12
4
2
3
3
解析(1)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记数为4,则根据公式:N(种群总数)=×n(标记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288只。该样方面积为2hm2,所以种群密度==144(只/hm2)。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m值偏小,所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2)计数时,要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统计边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图见答案。(3)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第1组数值和第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8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即(2+3+3+4+4+2+3+3)÷8=3(株/m2)。
答案(1)144 大
(2)如下图所示
(3)3株/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