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0.10《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主要思想
2学会运用王国维的理论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激发深入阅读《人间词话》的兴趣
.
学情分析
一、导入新课,先展示教师原创的《咏王国维》、《夜读〈离骚〉、〈人间词话〉有感》二首诗,
辅以介绍王国维的生平经历和治学成就,并对王国维的投水自尽提出自己的看法。
咏王国维
满清末造奇才出,体素羸弱性忧郁。
鄙薄功名弃科举,独树一帜文史哲。
知命之年不知命,奈何自投昆明湖?
而今细读君词话,幽窗冷雨一灯孤。
夜读《离骚》、《人间词话》有感
岁暮天寒北风紧,夜深独对一灯明。
行吟离骚音琅琅,卧读词话思冥冥。
汨罗江上诗心醒,昆明湖里词魂惊。
同是投水失性命,一何山重一何轻?
二、解释“词话”之意,并对《人间词话》进行介绍。
1、关于“词话”:
“词话”是指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著
名者有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
《人间词话》等。
2、关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人间词话》沿用中国
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
的丰富材料相结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仅于手定本略加编次,形成了中国诗话、词话发
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可以说,王国维的《人
间词话》熔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于一炉,有助于人们以现代眼光去审视中国传
统诗学,具有很高的价值。”[25]
重点难点
探究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导入
(通过PPT出现动态诗句).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学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也认识了不少诗人词人。
你最喜欢,认为写得最好诗句词句是什么呢?为什么情有独钟?
(学生回答)
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有一定的心得!
那今天我们就通过《<人间词话>十则》来看看学贯中西的大师王国维是如何评点诗词的。(展示课题)
【测试】【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
?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了,王国维词时最关注的就是“境界”。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那我们齐读第一则。(生齐读:第一则)
有了境界,作品就自然显得格调高,自然有了名句,五代\北宋词就是最好的凭证。所以《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就是“境界”。
既然境界是最高的标准,那么“境界”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教师PPT展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境界”的定义)
怎样的词“有境界”呢?(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注重炼字)
【讲授】【合作研讨1】研读文本,理解“境界” .
合作研讨:研读文本,理解“境界”
(学生朗读后),王国维“境界”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真景物”“真感情”。
研讨1:
首先我们来看“真景物”
作者在哪里具体阐释了。(第六则)
2、那就请同学们什么才是“真景物”,依据注释和文本,并以你读过的诗词为例来说明!(同学们稍作讨论)
3、成果展示:
【讲授】【深入思考】 .
那请大家判断一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景物算不算“真景物”呢,为什么?
(“真景物”所具备的两个特征:生动逼真、在人耳目)
研讨2:诗词作品中怎样的感情才叫“真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例句和阐释展开充分的讨论!(小组合作讨论)
成果展示:
???
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的春寒,特别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之时。
???
辞官归隐田园后融入大自然怀抱里的悠闲自得,忘却了荣辱得失,尽享田园生活之恬淡。
?惜别之情不是很浓烈,更没有悲伤,竟被眼前美丽的景观吸引了,若非急着去赴任,诗人定会继续欣赏下去,与大自然共享闲暇。
3、学以致用:相信大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诗词中,“境界”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讲授】【合作研讨2】:如何“有境界”? .
似乎我们知道的诗词中(无我之境)少一些,王国维也说了此在豪杰之士才能树立,毕竟超然物外、忘我的境界确实需要一定的胸襟和修养。但是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两者都是好的词作,都是有境界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与之相比,那些虚情假意的打油诗和应景之作则黯然失色了。那是不是有了真感情、见到真景物就定能写出有境界的词句呢?(生回答)
那还得有一定的表达技巧,比如炼字。
为什么“闹”字有境界,换成“浓”好吗?
“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饱含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用拟人的手法,让画面在静谧之外更添一份动态之美。
你还知道哪些炼字的佳句呢?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说王安石作此诗时,原来是“到”,后改为“过”,又改为“入”、“满”,最后才改定为“绿”。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所以说创作是要有一番琢磨的,真情只有在恰当的表达中,才是最美。
【讲授】【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
为了更好地加深理解,我们来看“知识迁移”。这是苏轼《蝶恋花》的上阕,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这首词是颇有境界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下面这些词句分别体现了哪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如何体现的?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点明时令,写花残春去的伤感,是“有我之境”;着一“褪”字,写出所余不多的花也一点一点褪去,使感伤之情更浓。
后两句承前将视线转向更广阔的天空。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抱,着一“绕”字,而境界全出,让人油然而生优美遐想,可谓“无我之境”。
最后两句,柳絮纷飞为写实,处处芳草为理想,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然芳草青青,又自是一番境界。先抑后扬,在跌宕起伏中,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襟怀。
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联系苏轼遭遇,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贬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遥望故乡,几近天涯,其悲凉心境可想而知。
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伤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天涯何处无芳草,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正如《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四海为家处处家。
【讲授】【总结】
小结:
那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王国维的“境界”学说,通过探讨,明白有境界必须写真景物、真感情,同时注重炼字可以让境界全出。
相信同学们在鉴赏诗词时有了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样就不会与好词失之交臂。陆游曾教导自己的孩子说:你如果真想学写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要写出有境界的作品,还有更重要的工夫,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进一步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