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说课稿
说教材
《湘夫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一篇自主阅读篇目。
《湘夫人》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歌基础上加工整理的祭歌。诗歌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诗歌语言华美,想象奇异,生动地抒写了湘君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寄寓着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优美的语言,受到屈原伟大的人格的熏陶,还要了解《楚辞》特点,感受楚文化。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屈原,掌握楚辞的特点。
2、通过涵咏诗句,体会《楚辞》语言的美。
能力目标:
1、以意逆志,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情感价值
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
1、根据文中的感情线索,体会湘君情感变化,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2、理解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3、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诗中三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个课时
说学情
学生对这首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理解诗中湘君由于思慕湘夫人,然而爱而不见,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学生存在
理解上的障碍,尤其比兴手法和景物描写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这就要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体会内容和主旨。
五、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思维总是始于疑问的规律”,我采用“问题教学法”,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所有问题的探究都从“读”入手,在反反复复的“读”中加深理解,加强探讨,解读问题。
同时,发挥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提升的作用,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互相结合起来学习,更大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另外,《湘夫人》这首诗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意境中,诗歌有丰富而饱满的感情抒写。因而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
六、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和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和与他人的讨论、评议等方式解决。
七、说教学过程:
按照识字解读字句——结合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和主观感受理解内容——创新理解和鉴赏的步骤,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鉴赏佳境。
第一课时
识字:阅读,翻译,理解内容。
结合对《湘夫人》创作背景和《九歌》内容的了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在“读”众品味,探究,交流体会,提升认识。
理解,交流,鉴赏,借鉴,创新。
在课下阅读思考基础上,课堂交流和质疑。
第一环节:提出自己认为本文魅力之所在,并且说出理由。互相借鉴,加深理解。
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本文比兴手法作用,引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教会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意境,从而体味人物情感。
主要教学手段
1、读
学生朗诵,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体味。
2、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诗中意境,训练思维和表达。
3、利用多媒体展示文中几种香草的图片,增进对屈原诗中香草美人寓意的理解。
这个环节主要依据“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运用情境教学,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湘君这一人物形象,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予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同时,鼓励学生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因为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丰富对作品的认识,从中受到屈原伟大人格的熏陶。
第二个环节:对比分析,品味风格
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湘夫人》诗意的基础上,把《湘夫人》与《诗经》中的《蒹葭》这首诗进行对照,《湘夫人》同《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蒹葭》选自《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体现着现实精神;《湘夫人》来自《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散发着浪漫气息。将两首诗进行对照,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在景物描写方面的差异?理解和掌握《湘夫人》中借景抒情的三种方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蒹葭》和《湘夫人》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同风格进行分析,对南北文化背景进行探讨。另外通过两者的对照,让学生对《湘夫人》这首诗所体现的楚辞这种诗体的特色,进行更为直观的感受。
第三个环节:启发创作,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引入了歌曲《在水一方》,《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是琼瑶对诗歌《蒹葭》的改编,她没有直接用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她保持了《蒹葭》的意境。她是这样写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师生一起哼唱《在水一方》,让学生体会这首歌的歌词与原文的异同。然后启发学生对《湘夫人》前面的几段也进行改编,改编成一首歌词或现代诗歌,注意保持原有的诗意和意境。评比那个同学改得精彩。
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所学的知识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文学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创新能力,也力求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第五个环节:总结归纳本课内容,让学生记住《湘夫人》中哀婉忧伤的爱情,铭记屈原对理想的至死不渝。结束本课时,把美好的祝愿送给学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