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3 12: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
1.掌握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掌握古印度的兴起,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孔雀王朝时期。
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及实质。
3.通过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佛教的起源。认识到佛教传入我国、传入世界的过程。
重点:森严的种姓制度。
难点:种姓制度的实质。
播放一段《摔跤吧,爸爸》片段。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都是最近比较流行的印度电影,现在的印度是一个充满活力又有着异域风情的国家。我们这节课就去追根溯源去了解一下古代印度。自然环境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1.自渎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预习部分,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标注清楚。
探究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教师悬挂《古代印度》的历史挂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以及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学生展示收集资料: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堪与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昨天。而且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18世纪哈拉帕遗址的发掘。在这里发现了大都市残址。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外来物品,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不出所料,以含哈拉帕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内,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
教师:同学们收集的非常详细,那么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早期人类文明主要产生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另一方面,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的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探究二: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划分的?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古代印度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婆罗门和刹帝利是特权等级,吠舍供养一、二等级,首陀罗几乎没有权利。要无条件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古代印度,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2.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中不难看出,它维护的是奴隶主等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所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奴隶制等级制度。由于不同等级的地位不同,所以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一制度的消极影响一直在今天的印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2.
布置学生课后撰写一篇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探究三:佛教
教师:最近,我国著名佛法大师星云大师著作的《释迦牟尼佛转》广受好评,大家都知道,佛教是释伽牟尼创立的?那么,释伽牟尼本人有谁了解呢?学生一: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学生二:释迦释迦牟尼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相传释迦牟尼16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
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教师:非常好,释迦牟尼历尽千辛万苦创立佛教,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那么,早期的佛教为什么能在印度广泛传播开来呢?
学生:因为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教师: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在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引领着我们不断去探寻!
请完成有关题目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先在小组里交流、整理,之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并且展开小组比赛,这样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作用,同时教师辅以图文、声像资料予以补充,相得益彰,省时高效。
智慧在线
印度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1)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2)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3)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4)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