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
2
了解自三国末年至西晋兴亡的历史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十六国的简单概念。
了解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内乱不已,战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但是仍然没有能够实现统一大业,那么历史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新课探究
西晋的建立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
年魏国先灭了蜀。由于曹丕建魏时曾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氏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常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氏”即“三国归晋”。
主观上,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客观上,统一符合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新课探究
三国中,司马氏家族先消灭蜀国,改魏为晋,再吞并吴国,而重新统一全国。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
新课探究
“三国归晋”,使西晋重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三国归晋”这一现象?
新课探究
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都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司马氏建国后,为了取得这些世家官僚的支持,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些特权阶层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只知道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西晋从266年建立至316年灭亡,其对全国的统治只维持了50年。可以说,西晋是一个短暂的王朝。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新课探究
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这是西晋迅速灭亡的第一个原因。其中较为典型的故事是“石崇与王恺斗富”。
新课探究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了“钱”的同义语。
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西晋建立初年,纲纪大坏,世风日下,统治阶级贪得无厌、贿赂成风、腐朽没落的现状。
新课探究
八王之乱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在他即位以后,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国里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哪里知道这一来,反而种下了祸根,导致后来的“八王之乱”。
新课探究
八王分布图
新课探究
西晋持刀陶俑
西晋持刀陶俑是西晋武吏或士兵的形象。西晋时期继续保持着汉末以来的社会特点,门阀大族拥有大量部曲,即“家兵”。
新课探究
晋武帝封王后,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驾崩后,即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因此,为争夺中央政权,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西晋为什么在建国初期就会出现“八王之乱”呢?
新课探究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因为大封诸侯王,导致诸侯王手握重兵,势力强大,才有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新课探究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历时16年,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30多万人参战,死伤者竟多达十万,满13岁的男性被拉去当兵或服徭役。当时米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
“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混战。这场内乱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新课探究
“八王之乱”混战时期,幸存的老百姓纷纷逃离中原,其中逃亡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新课探究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养育了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敕勒川狩猎图
新课探究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这组砖画描绘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
新课探究
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
汉朝以来,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就有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期,已人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
新课探究
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氐族和羌族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他们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原来生活在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至西晋初年,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达到几百万人。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新课探究
相关史事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新课探究
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如何评价“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这一现象?
新课探究
然而,西晋统治腐朽,对内迁各族人民采取歧视压迫的政策:向少数民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甚至连少数民族的一些首领也逃不脱饥寒无告和被奴役的境遇。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
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利用民族矛盾,乘机起兵反晋,与西晋争夺统治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新课探究
(1)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2)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一
“八王之乱”使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3)内迁的各族受西晋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民族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总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晋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其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探究
西晋灭亡后的一段时间内,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城。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新课探究
十六国北朝的政权更替
内迁的各族建立的政权频繁更替,先后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等十六国。
十六国后期,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又灭掉北齐。对这些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随堂练习
A
B
A
B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