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分布广泛,但主要是沿黄河、长江分布
新时期文化遗存分布有何特点?
分布广泛、多姿多彩,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
旧石器 新石器
时间
代表遗存
生产方式
社会阶段
旧石器(打制)
1万年以前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渔猎、采集、狩猎、群居,会用火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
(晚期)
新石器(打磨结合)
1万年以来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龙山,红山,良渚
定居,种植粟、水稻,刀耕火种,饲养家畜,彩陶-黑陶-玉器,养蚕缫丝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晚期5000年)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革新。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前者是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新旧石器的不同,各自代表的人类遗址或遗存,他们的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1
实物证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砸制石器
新石器打磨石器
大汶口八角星纹彩陶豆
河姆渡猪纹陶钵
龙山蛋壳黑陶杯
红山文化玉龙
比较两张图,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墓葬有哪些区别,这反映了什么现象的出现?
区别:墓葬规格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少
现象: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论从史出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原始社会
旧石器
新石器
原始人群
晚期母系氏族出现
母亲主导集体劳动成果共享
母系氏族
晚期父系氏族出现
父亲主导
私有制产生
贫富差距
阶级分化
氏族
部落或联盟
三皇五帝
禅让制
国家产生
禹建夏传子
世袭制
对象 标准 评价
尧 舜 禹 才能 是私有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儿子兄弟 父血缘 精神生活兴起:绘画、音乐、舞蹈、玉文化、图腾文化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划分,父系氏族与母系相比出现了那些新变化。
2
传说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华夏始祖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传说时代
舜
尧
推举考查
万邦时代
禅让
龙山文化
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龙山文化遗址图
国家的初级形态
材料一: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人首蛇身)发明网、陷阱、烹调、八卦、乐器
神农氏——尝百草,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思考:(1)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改变?(2)最高权利继承制度发生了什么转变?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纪》
史料证史
(1)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部落—早期国家
(2)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公有制——奴隶社会私有制
(3)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夏启)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传说时代
合作探究1
二里头宫殿基址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史料证史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侯氏百官。”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监狱)。”
问题1:夏朝具备国家的特征吗?
考证历史之法——二重证据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国学大师、历史学家——王国维
夏朝行政管理制度:
①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
②中央机构 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
③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二里头宫殿基址复原
问题2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遗存吗?
孤证不立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商朝
甲骨文,起源于夏朝的殷历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文化
经济
政治
内外服制(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巩固统治的需要。 )
商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4
信史时代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发展的商朝
后母戊鼎
殷墟王陵
甲骨
四羊方尊
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表达天命的方式。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测吉凶,决定行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神王权结合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信史时代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史料证史
信史时代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分封的功臣
分封的先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的王族
数量
《荀子》: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西周分封制
分封含义:封邦建国
分封目的:拓展疆土,拱卫王室。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主要封国:齐 鲁 燕 宋 卫 晋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诸侯权力:世袭侯位,掌管封国内的行政、军事财政权
分封特点: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同姓居多,且位居重要位置;
3)姬姓和异姓诸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便于周王统治。
分封制的影响:当时:①疆域扩展,加强统治
②诸侯独立性大,易成割据。
后世: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的姓氏起源; ③中国地名的简称。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原因、二者的含义、作用与关系。
5
疑难解惑1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王位之争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议一议
如果是现在,他的遗产又该如何分配?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西周宗法制
议一议
合作探究2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宗,尊祖庙也。
——《说文》
宗(本义):宗庙,祖庙
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含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和财产分配上的的矛盾
西周宗法制
内容:大宗-嫡长子,主要继承者 小宗-余子
大小宗关系: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互相补充
父亲
嫡长子
嫡长孙
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含义:
西周宗法制
疑难解惑2
嫡长
大宗
余子
小宗
嫡长
大宗
余子
小宗
嫡长
大宗
余子
小宗
嫡长
互为表里:政治上的君臣隶属关系;血缘上的父子兄弟关系。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体现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忠臣孝子 乱臣贼子 孤臣逆子
西周宗法制
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作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天子之冕十二旒,
诸侯九,
上大夫七,
下大夫五。
西周礼乐制
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 周召共和 烽火戏诸侯 犬戎灭周 平王东迁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1 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3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思维拓展
西周的三大政治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姬);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嫡);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序(心);
井田制度-------------------------------------------------天下归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三、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 创造了灿烂的____________。
青铜器种类繁多;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青铜文化
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
6
商周经济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代表是后母戊鼎。
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 构成“井” 字形, 故称“井田”。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公田由得到私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战国时期,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具的改进,大量荒地被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垦出来,成为其私有财产,他们使农民租种自己的土地,而不向天子纳贡,这就是私田。私田出现后,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井田制
四、知识小结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文化
经济
政治
木石生产
青铜鼎盛
土地国有
贵族政治
神权王权
象形文字
礼乐文化
尚未集权
祖先崇拜
家国同构
华夏认同
集体劳作
[时空观念]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 A.① B.②C.③ D.④
3《武丁卜辞》记载:“乙巳卜毂贞(壳上的纹路),王大令衆(众)人曰恊(协)田……”据此可知,商代的政治特征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井田制广泛盛行 D.统治集团矛盾重重
4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据此可知(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5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被誉为“国之重器”。史载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西周有 B.西周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学习检测
严格的等级制度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考古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2)依据材料一、二,能否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文化的遗存”?
答案 (1)因为夏朝以前的传说或历史是后世记载的,属第二手史料,不是直接证据。
(2)不能肯定。因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和遗物尽管丰富,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属于夏朝的直接的考古资料和文字证据。
3.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史记·夏本纪》认为: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战国策·燕策一》说: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这两种说法体现了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态度:前者倾向于理想化的政治诉求,后者肯定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阅读教材P6“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提示: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巩固统治的需要。
探究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史论要点
1.不同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角度 内容
多元性 的体现 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从文明起源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从遗址分布看,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多元性 的特征 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山西、陕西、辽宁、山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
探究二 早期国家的产生及特征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
(2)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
(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探究三 (核心素养)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素养解读
角度 内容
考古材料的历史价值 考古材料不仅包括出土的甲骨和青铜器,还包括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们都是所处时代的物质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更是以文字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了解所处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世文献的历史作用 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能使人了解上古历史的风貌,但是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要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
二者相互印证关系 在充分尊重传世文献历史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进行核对、校正,两者扬长避短、互为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