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3 19:3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
2
北周
一、隋朝兴亡
隋朝
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田余庆
3
北朝少数民族缺乏政治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
为隋唐的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隋初改革府兵制,当府兵者除保留军籍外,还同其家属编入州县户籍,与民户一样申请土地。平时生产,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守卫,战时打仗。这种“寓兵于农”的制度有利于社会生活安定和增加生产。
北周宇文泰根据儒家先富后教的传统观念,积极劝课农桑,奖励耕植,将被破坏了的均田制恢复起来,从而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隋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军事、经济、民族融合)
原因:
1、隋文帝改革加强军队建设;
2、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3、魏晋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一、隋朝兴亡
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田余庆
关中本位政策就是一切以关中地区或关中团体利益为主的政策。
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南朝陈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南下过江,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至,与妃张丽华、孔贵嫔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后人因称此井为辱井。隋唐以后,台城屡遭破坏,景阳殿已毁,景阳井也随之湮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遂在鸡笼山的鸡鸣寺立井。
4
隋炀帝在周围建造了很多大型的粮仓,其中以兴洛仓、含嘉仓最为出名。
含嘉仓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建于605年,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
隋的建设(隋的强盛)
回洛仓是隋朝时期全国最大的一个仓库。面积总共有35万平方米左右,面积更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
隋唐洛阳城宁人坊与定鼎门街遗址
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含嘉仓城进行发掘
,现已探出粮窖287座,其中最大的窖,窖口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
1、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说: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据《隋书·食货》记载,在隋朝灭亡之前:
“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rèn
,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gǎo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国富
民贫
藁,gǎo,本义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根可入药
一、隋朝兴亡
5
6
隋的暴政
7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大业,这个昭示着杨广满腔抱负的年号,最终只过了14四个年头,一个新的王朝继往开来,中国历史即将走向又一个鼎盛的时代——
同年,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一、隋朝兴亡
贞观之治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
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唐前期的治世
根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措施分析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统治集团的居安思危
开明君主的知人善用
经济发展
吏治清明,社会稳定
所谓盛世或治世,只是相对来说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一般出现在朝代的前期。即使在盛世农民依然受到严重剥削,生活艰难。并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练习册P34)
统治集团的居安思危
开明君主的知人善用
法律制度的坚实保障
基本国策的稳固延续
各族百姓的共同创造
8
唐朝的繁荣—农业发展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长直辕改为短曲辕,并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犁壁。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
9
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不分昼夜
节省人力
提高效率
唐朝的繁荣—农业发展
10
01
02
03
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
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今人热衷于文房陈设。
南青北白
唐朝的繁荣——手工业发展
11
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唐朝的繁荣——商业繁荣
12
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
隋唐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地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其统治核心集团,即关陇军事贵族的主要成员,大多数也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因而,隋唐王朝的统治者本身的民族偏见就比较少。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李暠[hào
13
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贞观初年
贞观年间
大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打压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灭西突厥
设立北庭都护府
民族关系
14
①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统治。
②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③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④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⑤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
⑥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入居西域的回鹘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维吾尔族。
回纥人牵引图
民族关系
15
唐与回纥——册封
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
民族关系
16
唐与靺鞨——册封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今拉萨),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吐蕃使者禄东赞受松赞干布派遣到唐求婚受到唐太宗接见。禄东赞运用聪明才智,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
唐与吐蕃——和亲、会盟
民族关系
17
1、形式灵活,、政策开明
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
李暠[hào
18
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2、意义
唐的衰败与灭亡
材料一
唐朝成立以后,这场叛乱无疑是唐王朝史中最大的事件。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
——摘编自[英]
崔瑞德
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后期的藩镇-般有50个左右。众多藩镇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纠正原来“内轻外重”的军事态势,使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镇相互牵制,维持势力的均衡。……他们拥有重兵,表面上尊奉朝廷,而官职法令另搞一套,连赋税也不上交中央。为了增强其军事力量,这些节度使之职位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中央只能事后追认,不能更改。藩镇与中央之间、藩镇与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金宋卷》
材料三
而唐室在统一盛运下,又有一不良习气,则为王室生活之骄奢。因此连带引起宦官之跋扈……及德宗时宦官遂握兵柄。其后又有枢密之职,承受诏旨,出纳王命。宦官既握兵权,又外结藩镇,帝王生死,遂操其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朋党之争(牛李党争),从宪宗到宣宗,历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帝,四十年之久。两派之间……互有胜负,但不管哪一家胜利,都没有改变唐朝每况愈下的局面,反而更加剧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白寿彝《中国通史》
唐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儒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
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唐朝时,官员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有些人是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而当官的,这些人喜爱诗赋,情趣相同,认为自己是凭真才实学入仕。另外,还有一些人,是通过父祖门荫而当官的,他们推崇儒家经学,以门第清高自居。这两部分官员,因为入仕的门径不同而互相鄙薄,形成两个集团。这实际上,还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
19
唐的衰败与灭亡
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唐廷吸取教训,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军镇),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
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20
边镇兵:约49万
中央军:约9万
外重内轻的局面的形成
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精兵内调,回纥援助,反击叛军,叛军于763年被平定。
安史之乱
唐的衰败与灭亡
天宝(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
21
北方战乱
南方安定
人口迁移
经济繁荣
自然条件好
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安史之乱及影响(政治、经济)
唐的衰败与灭亡
22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藩镇割据
唐的衰败与灭亡
23
唐朝覆亡与五代十国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流动作战,攻占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的序幕。
黄巢起义875年
24
三、藩镇的纷乱
五代十国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


十国指五代之外先后并立的十个割据政权:……北汉,统称十国。
黄河流域
五代十国是唐末农民起义以后割据局面扩大到全国而形成的。五代……实际上是五个大藩镇。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2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