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序
幕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出自《宋史》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宋时期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代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的弊端,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认识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
2.分裂局面的结束
人物:
时间:
战略方针:
宋太祖、宋太宗
960年—979年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一)北宋建立及结束分裂局面
实质:五代以来军阀夺权斗争的继续。用和平手段,达到政权和平过渡
宋太祖即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涿郡人。祖上世代为官,其父赵敬为后周大将。960年发动“
”,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兵变
宋太祖
(960
—
976年)
平定南方各国和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完成全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大历史任务
。
但是这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行,而只能根据实际力量,按照轻重缓急,来确定用兵先后。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1、
2、
思考:
能否说“到979年,北宋已经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呢”?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
1、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五代十国后期,统一的趋势已经不断加强
2、长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的掠夺,人民渴望统一
3、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宋太祖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
5、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
如何防止北宋王朝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呢?
(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
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2)防止类似兵变重演
(3)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1)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目的:
2.措施
(1)集中军权
免宿将兵权
枢密院
更戍法
影响:
防武将专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军事基础,利于巩固统一。但军支日胀,守内虚外削弱边防力量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兵将分离
均衡京师和地方兵力
976年
997年
1021年
1048年
人数(单位:万)
北宋禁军激增
(2)集中行政权
(1)中央:
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设枢密使——军权
设三司使——财政权
分割宰相职权
(2)地方:
文官任知州,“四监司”和通判监督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
但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绫
铜钱
金银
禄米
绢
绵
官多奉高
(3)集中财政权
——设转运司
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造成地方贫困。
“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4)发展选官制度——扩大科举规模
考试分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殿试)
减少考试科目
严密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
增加录取名额
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官员冗滥的局面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故事发生在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和高怀德等禁军的高级将领,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诱地说了一番话,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纷纷称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解除兵权、告老还乡。这个在酒宴上不动一兵一卒,轻易而和平地解除将领兵权的事情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假如北宋初年契丹突然来犯,边境告急,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前往救援?为什么?
不能,原因:禁军将领无调兵之权,禁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而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
(一)辽宋关系
1)战争
第一阶段:宋伐辽(宋太宗北伐)
目的:夺取幽云十六州
结果:激战后失败,太宗受伤
影响:由攻转守,
“守内虚外”
第二阶段:辽攻宋
目的:南下掠夺财富(辽圣宗南征)
时间:1004年
结果:未达目的,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2)和议——“澶渊之盟”
内容:岁币;辽撤兵;兄弟国,各守边界
影响:消极:加重负担,加剧财政困难。积极:维持边境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保证北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回銮碑(又名“契丹出境碑”)座落于河南濮阳县城御井街,是记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澶渊之盟:
宋辽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二)夏宋关系
1.战争
2.和议
时间:1044年
内容: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保帝号,夏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赐
,重开边境贸易
两次和议的评价:
①两次和议是指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夏和议[1044年]、
②这两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
③加重负担、财政困难,加剧两宋的统治危机
④客观上有一个相对和平局面,利于经济发展交流和民族融合。
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1.土地兼并严重
2.阶级矛盾的激化
3.冗官
冗兵
冗费
4.辽、西夏的威胁
政治危机
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
积贫
积弱
根源
北宋初年对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弊端
三、王安石变法
(一)原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二)序幕——庆历新政
1.支持者:宋仁宗
2.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3.改革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
,世称荆公
。著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高潮——王安石变法
积贫局面的改善
募役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理
财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名称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进士科专考经义策论
设三舍法,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
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培
育人才的地方
定辖区
定训练
积弱局面的改善
军事
保甲法
将兵法
教育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名称
内容
作用
(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阅读材料
问:从上述材料中,可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2、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还有哪些原因?
评王变法:
(1)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有成效,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
(3)不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4)改革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四、南宋的偏安
(一)北宋灭亡
1.“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2.北宋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北宋统治集团腐败
第二,金军的强大
第三,北宋王朝内部出现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最终结果是主战派的领袖李纲被赶出朝廷,这是北宋失败的直接原因。
(二)南宋建立及抗金斗争
1.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皇帝,年号建炎,后来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岳飞抗金
(1)简介:岳飞,河南汤阴人,岳母教子极其严格,大家都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从小刻苦好学。1122年,他应募从军,因战功不断而擢升。他率领的军队称为“岳家军”。“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金人闻之丧胆。在抗金斗争中岳飞赢得了郾城大捷等著名的战役。
(2)方针:“连结河朔”
(3)战役:郾城大捷。1140年,金军以兀术为统帅,大举攻宋。岳飞率领军队在郾城迎击金军主力,取得大捷。岳家军乘胜进逼开封,收复郑州、洛阳等许多失地。金军受到致命打击,准备撤退。
岳飞抗金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①根本原因:因为反抗女真贵族的劫掠和压迫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②再加上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③岳飞采取“连结河朔”义军的正确方针。
④其他抗金队伍对金的斗争,支援和配合了岳飞的抗金。
(1)和议:
“绍兴和议”
内容:
评价:不平等的;加重人民负担;客观上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2)后来,宋金之间又进行了几次战争
(3)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
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如何来评价南宋与金的关系呢?
宋金战争是由女真贵族集团直接挑起的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女真贵族是最大的受益者,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是最大的受害者。至于广大的女真族人民,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沉重的负担。
两宋时期宋金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从整体来看,战争是短暂的,友好相处才是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