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与西夏
1、辽:916,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制度:蕃汉分治(南面官;北面官);1125年被金灭。
2、大夏:1038,党项族元昊,兴庆府;制度:仿宋;1227年被蒙古灭。
3、契丹国概括:
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经过约500年的发展,
到唐朝时,契丹已逐
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
游牧在北方的契丹逐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蕃汉分治: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胡服,掌实权;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汉服,仿汉制。
契丹鸡冠壶
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1)政治上: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2)经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3)文化上: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4、大夏国概况:
西夏铜牌
西夏货币
西夏买牛契约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卷17《契丹官仪》
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p54:学思之窗
女
真
南宋(1127―1279)
1127年金灭北宋
1125年金灭辽
金
(1115年-1234年)
金: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上京及中都;
制度:仿宋及猛安谋克;
大定之治(小尧舜)
二、金朝入主中原
1.女真族入主中原过程:
渔猎骑射
2.女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商周
唐朝
辽宋
肃慎
黑水
靺鞨
女真
阿骨打(公元1068-1123年)
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会编》卷3
这样记载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
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①(chóu
móu)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p56:史料阅读
女真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靖康耻。
女真
金
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靖康耻。
2.女真族入主中原:
金
南宋
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将都城从上京迁至中都?
①统治者意图统一华夏;同时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②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金史·兵志》
4.金(1115-1234)迁都:
5.基层单位:
无敌的蒙古骑兵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蒙古汗国
俄罗斯
中亚
印度河流域
西夏
金
对外
对内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示意图
忽必烈
"大元"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1227灭西夏
1234灭金
1279灭南宋
元
1271-1368
吐蕃
大理
西辽
1、大蒙古国:1206,铁木真(成吉思汗)。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
2、大元:1271,忽必烈(元世祖)。大都。1276占临安,1279统一。
制度:驿路;行省制度;四等人制。
3、蒙古占临安,灭南宋: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陆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悟特达,晓知中原实历代帝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窃尝思之,寒之与暑固为不同,然寒之变暑也,始于微温,温而热,热而暑,积百有八十二日而寒气始尽。暑之变寒,其势亦然。山木之根,力可破石,是亦积之之验也。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
在陛下①笃信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
不恤浮言,则天下之心庶几可得,而致治之功庶几可成也!
——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模》,载苏天爵《国朝文类》卷13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了解。
p59:问题探究
元代驿路分布图
4、元代驿路:
5、元代行省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1)确立: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
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中央
行政
军事
监察
枢密院
御史台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中书省
六部
必行汉法
中央-中书省:
中央的中书省相当于宰相,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
地方-行省制:
行省其实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行省
路、府、州、县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疆域图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宣政院
福建晋江澎湖巡检司
6、元代四等人制:
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的政策,被称为“四等人制”。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
、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虽存在民族矛盾,但民族交融加强:
2
3
4
民族交融仍是主流:
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
136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
小结
辽
(916年)
北宋
(960年)
西夏
(1038年)
金
(1115年)
南宋
(1127年)
元
(1271年)
1125归金
1127归金
1227归大蒙古国
1234归大蒙古国
1279归元
1368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