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沈括:《梦溪笔谈》
“唐人的富贵”:
宋人的富贵:
《夫妻对坐宴饮图》
宋>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习目标
1.通过时空定位和历史解释,帮助学生梳理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探究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通过对史料、史实的阅读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变化,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来探究这一时期变化的表现与原因。
3.通过辽夏宋金元的经济社会发展,认识民族融合的重要性,树立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家国情怀。
目
录
(经济部门)
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地理)
叁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发展)
肆
社会的变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占城稻
黄道婆
(3)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探究:农业的发展
粮食产量提高
材料:
唐宋时期,南方的轮作复种制有了蓬勃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面积日趋扩大。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福州等地“濒海之稻岁两获“。江南水田的“绿色革命”,使我国的传统农业达于成熟。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年生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王祯(元)《农书》
经济作物种植普遍
棉纺织业发展
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取代了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钧窑
◎元朝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
探究:手工业新发展
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
元朝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
为什么说宋元时期的瓷器是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制瓷业
《天工开物》中的南方挖煤图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鸡肋篇》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苏轼《石炭(煤)》
美国学者郝若贝曾依据兵器、农具、铸钱耗铁等情况,估算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矿冶业
探究:手工业新发展
印刷业
活字版印西夏文佛经
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的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印刷后课拆散保存,反复使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景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干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元?脱脱《宋史?邢昺传》
探究:手工业新发展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
(2)矿冶业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宋代采煤示意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海外贸易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1号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城市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三、经济重心南移
Q1:指出各个时代的经济重心及其移动趋势。
Q2:宋朝之前有什么事件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东晋南朝的江南开发
三、经济重心南移
1.两宋时期
(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元朝时期
(1)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3)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三、经济重心南移
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岳麓书院
三、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梳理】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标志)和规律
三、经济重心南移
探究: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3)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4)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重心南移
【课堂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材料:
明朝后期人陈邦瞻撰有史书《宋史纪事本末》。在自序中,他这样评价宋朝社会变化对后世的影响: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
五季为极。
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宋朝社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得陈邦瞻有这样的评论?
四、社会的变化
1.平民社会的到来
(1)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1)宋代科举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2)宋代科举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3)宋代科举考试为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社会的变化
2.人身束缚的松弛
(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至宋朝数量显著减少。
(2)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懈
(1)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4.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门第观
平民社会到来
人身束缚减弱
国家控制松懈
科举观
婚姻观
社会变化
经济的发展
世家大族的衰落
科举制的实行
归纳总结:社会之变
本课小结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之变——万物之本
经济之变——繁荣安康
社会之变——人民幸福
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平民社会到来
人身束缚减弱
国家控制松懈
国家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