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顾茅庐》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3 14:4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顾茅庐》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代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鉴赏能力和探究意识。?
2.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并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教学重难点】
1.
层层烘托的艺术。
2.
“犯中见避”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一、《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https:?/??/?baike.so.com?/?doc?/?5364685-5600300.html"
\t
"_blank?)。《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
(?https:?/??/?baike.so.com?/?doc?/?3460307-3640959.html"
\t
"_blank?)、董卓之乱
(?https:?/??/?baike.so.com?/?doc?/?5947739-6160677.html"
\t
"_blank?)、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二、相关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荆州处,因刘表次子娘舅蔡瑁与刘备争权,而两番设计陷害刘备。刘备跃马檀溪,大难不死,行至襄阳境内
水镜庄上,得水镜先生司马徽点拔,闻卧龙、
凤雏之说。次日路遇毛遂自荐的徐庶,即刘备军中的第一位军师。曹军进犯,徐庶大败曹军,展露的大才为刘备大开眼界。曹操以徐庶之母为要挟将徐庶逼进许都,徐庶临行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即卧龙先生,并许下了终生不为曹操献计之誓。
【自研自悟】
一、梳理文章结构
二、概括主旨
本篇选文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塑造了刘备_____________的仁君形象,更重要的是渲染了诸葛亮出山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以及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自研自悟】
1.
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试结合文本分析。
2.
“犯中见避”的写法
所谓“犯”,就是小说后边又写到与前边类似的故事,类似的事件。所谓“避”,就是作者能从类似的故事、事件中写出不同的特点来。试结合文本分析。
【自练自提】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请根据学过的陈寿《隆中对》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分析这种观点。
易中天品三国(十七)三顾茅庐
?
上一集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是有不同记载的,《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的。
按照《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在建安12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见刘备,因为刘备当时驻兵樊城,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来接待。
大概当时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吃了个饭以后也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理他,也不问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个牦牛尾巴在那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就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工艺品吗?刘备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边一扔,这什么话?聊以忘忧了。诸葛亮说,将军,您想一想刘镇南?
刘镇南是谁?就是刘表,刘表当时的职务是镇南将军,所以简称他刘镇南。诸葛亮说请问将军,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唉,我也发愁啊,但现在还没有办法!
诸葛亮就给他出一个主意,说我们荆州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而这些人都没上户口,我们编户齐民,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没有掌握,因此应该把这些人查清楚了,都给他们上上户口,该交税你交税,该出力你出力,该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荆州不就强大了。
以上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
这个记载有一个问题,就是和《三国志》的说法相冲突。《三国志》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
我们习惯上说诸葛亮有两份出师表,一份叫《前出师表》,一份叫《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议的,历史学家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伪作,但是《前出师表》是没有疑问的。
《前出师表》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编完诸葛亮的这个集子以后,有一个《上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所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时他发了一个议论,他说历史上由于历史学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来源不同,是会有不同的记载,这很正常,但是这个事情如此冲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它还完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次走进卧龙冈,拜访韬光养晦的诸葛亮,最终诸葛亮走出山林,辅佐刘备成就帝业。这一段被世代读者传唱的佳话,为什么在史书上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呢?在历史的真实上,到底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还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呢?这个事情为什么如此奇怪呢?
其实这个也不能说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这个说法,虽然是非主流意见,也还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法。比方说有一位刘啸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顾茅庐”质疑》,他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不住,为什么呢?他认为,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因此他提出这样三点意见:
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
第三点,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诸葛亮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
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应该说他这个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国志》你可以否定,《出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说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许”这两个词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他讨论了当世之事,使他产生感激之心,这才同意追随刘备,遂许嘛。所以《出师表》否定不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6到7年,为什么6年多的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12年,也就是他来荆州6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10年一次、建安11年一次、建安12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46岁,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40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20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20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根据以上分析,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还是可信的。诸葛亮在当时的确小有名气,他的出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刘备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司马徽和徐庶为代表的荆州士人集团起了推动作用,这也促成了后来的三顾茅庐。那么,三顾茅庐的真实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呢?
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
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23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
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
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以不能变的,必须选准。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精彩的,可惜是假的。但是虽然三顾茅庐是虚构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儿呢?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用现代视角看看这个事件就很有意思了。
在这个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进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职业经纪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了解的需要和过程,所以他这一套东西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这些什么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词。站在现代视角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认我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
罗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有人问我说小说是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如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隆中对,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7年以前,也就是建安5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这个人也和诸葛亮一样主张“先三分、后一统”,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千年守候
城外,古道荒芜,城墙上,凛风呼啸,旌旗无声飘扬,诉说着一段乱世沧桑。你手执羽扇,静伫远眺,期待的目光穿越千年风霜,在如雪的月光下漾开,再漾开……
卧龙岗中,你一腔忠魂期待兴办济世,向往田园安逸。你搞卧隆中,躬耕陇上,行吟陇亩,眉宇间不动声色,却手握天下。把胸怀志向深藏在一曲平平仄仄的《梁父吟》中。承当年,早梅斜发窗前时,左将军刘备踏雪三顾你于茅庐,以求安邦之计。你徐徐摇动羽扇,笑指阵图,淡定对论,三分天下。云梦飞落至茅庐,卧龙终出山。于是,你一腔热血酬知己,一展经天纬地之才辅刘匡汉得以百姓安居。
博望城中,你初出茅庐,力挽危局的如山承诺。曹挥师南下,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一纵即发,你没有逃避,而是果断挥动羽扇,给博望坡加了一把大火,让曹十万精兵闻风丧胆,灰飞烟灭。赢得曹公“旷世奇才”之称,证得“得卧龙可得天下”之说。然此即为你所愿吗?非也!你盼后夺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只为一铲曹操,匡扶汉室,百姓安居乐业过如你隆中田园生活。
白帝城中,你东和北拒,支援蜀国忠肝义胆。然备固执伐吴,八十万蜀兵终惨败。你登上高楼,寒冷的月光深深地刺进你的心里,萧瑟的夜风在你耳际呼啸。可你仍不言弃。微笑依旧,因为你坚信蜀定能再次崛起,汉室江山定能千秋永固。
南定孟获后,你的期待是《出师表》中的泣血忠贞,不悔之心。万木萧条,雪飞冰寒时,你带兵踏上北伐道路。从此,你夙夜忧叹达到那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的洛阳。出师表上铭记了你一生的,蜀道上只闻你深深哀叹。
定军山下,你盼再出祁山,收复中原的不老心愿。七弦空断,你终放心不下,徒劳无功紧握手中沙。五丈九仞山,未了的心事随渭风飘散。六出祁山,只为一统中原。然怎奈天愁地,将星陨坠,只留一番知音渺渺空哀叹。你希望上天再借你一点时间,哪怕一个春秋,哪怕一季寒霜;期盼今后国泰民安期待今后再无蜀人流血与死亡。
你倾注整整半生的守候,终难敌岁月的沧桑。空留期许目光穿透古今。
你的期待,你的守候哦,终被天雨生生浇灭,而你一路漫漫的求索中,一双慧眼,一把羽扇,一腔忠魂,就是一条搅腾宇宙的白龙,一袭青衫,一声轻叹,一怀苦泪,是你对蜀国一份永不言弃的千古守候。
这篇写人的记叙文,细数诸葛亮一生的坎坷经历,羽扇纶巾,青衫苦泪,毕生的智慧和心血都因这一份坚守而感人至深,。小作者凭借对这段历史的娴熟,而让自己的文章汤气回肠,文采斐然。好的作文来源于厚重的积累,再一次得到佐证。语言经典,文意醇厚,是一篇吊古怀人的美文,值得一睹。
三顾茅庐答案:
自研自悟:
1.本文可分两部分
1.
司马徽再荐名士(第1自然段)
①元直一荐
②司马再荐
关键语句
①“峨冠博带,道貌非常”
以这样的打扮暗示其隐士身份,使求贤若渴的刘备误以为是孔明。
②“此莫非即孔明也”
引出了要推荐和探访的对象。
③“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
说明徐元直曾推荐过诸葛亮,引出司马徽的再荐。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⑤“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后两句从诸葛亮的自比和司马徽的他比,介绍了孔明的治国才智,更引起了刘备拜见孔明的兴趣。
2.
刘玄德三顾草庐
①一顾草庐,未见诸葛,巧遇崔州平
关键语句:
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
卧龙居处之诗
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
忽见一人,容貌轩昂,风姿俊爽,头戴逍遥帽,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此必卧龙先生也。
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
②再顾草庐,不遇孔明,邂逅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
关键语句: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装。
酒店中有人作歌
二公谁是卧龙先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实为万幸
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独叹梅花瘦
“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
③三顾草庐,喜逢诸葛,倾听安邦定国之策。
关键语句:
玄德回新野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
关、张闻之不悦。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2.
求贤若渴、神秘莫测、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为智慧的化身,为充分写出此人的重要性、神秘性,作者便层层烘托,反复渲染。
司马徽再荐名士,极力渲染诸葛亮才能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不仅使刘备想求得此人辅佐自己,也使读者欲见诸葛之面目,以睹其风采,观其才气。一顾草庐,数人荷锄于田间,吟唱卧龙先生所作的歌,烘托出了隐逸生活的惬意;尤其是对隆中景物的描绘,俨然一派世外桃源风光,这样的风景描写用意在于暗示诸葛亮是一个隐者。那么,一个隐者愿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吗?在此设置了一个悬念。二顾草庐,邂逅石广元、孟公威,用来陪衬诸葛亮,从而更加渲染了求访孔明之不易。刘备来到庄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以及诸葛均的诗句自然使刘备误以为诸葛亮。接着又把“骑驴过小桥”的黄承彦认作孔明,因为其诗充满着闲情逸致。作者所写的陪衬人物,人人身上都有诸葛亮的影子但都不能代表诸葛亮的全貌,只是大致看出诸葛亮既有雄才大略,又有隐士风度,既有远大抱负,又要等待明主。作者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一步步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2.
“三顾”都是刘备带着张飞、关羽去拜见诸葛亮,事件是类似的;每次遇到的人物,听到的歌词,看到的景物,都是对诸葛亮出场的继续渲染、烘托。但每一“顾”都不相同,从许多方面做到了“犯中见避”。?
?从下面的列表中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这点。?
??
?????一顾草庐????二顾草庐????三顾草庐?
诗歌
作者?诸葛亮??
?
石广元1
诸葛亮
孟公威2
诸葛均3????
?
??形式??五言????
七言、骚体????五言?
??
?内容??一表现了对世事的冷眼观察和隐者的恬淡自适????
二、1对怀才不遇的嗟叹?2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及歌者的自我安慰3暗示诸葛亮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隐居的目的是等待明主????
3、表现诸葛亮隐居山林而内心却充塞着安抚天下的郁勃之气?
?作用??一、表现诸葛亮思想中道家“出世”的一面????
二、1、2表现诸葛亮用世思想和隐逸思想的矛盾?3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景物?特点?优雅????透明纯洁???
?新春?
??作用?烘托诸葛亮的高人雅致?烘托诸葛亮的高洁及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暗示着探访诸葛亮的成功与欣喜?
人物
特点?崔州平纵论国事?石广元、孟公威,高吟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诸葛亮雄才大略,三分天下?
??作用?烘托出诸葛亮出世的一面?暗示诸葛亮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正面塑造出诸葛亮辅佐刘备一展雄才的形象?
??自练自提:
《隆中对》记载:“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远直于亮友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及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有关段落。
《前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国演义》:作者虚构出大量生活细节,详细描写了“三顾”的具体过程以至于季节特点、沿途景色等,有非常生动的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这就使故事具有了生活实感,更加具体生动,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