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4 08:5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盛世余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重新认识康乾盛世
《盛世滋生图》
戴逸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向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为什么戴逸先生说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衰世凄凉”?
真相?
《盛世滋生图》
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通过客观史实的感悟,体会康乾盛世下孕育的危机,运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3.通过对比同时期东西方的发展状况,唤醒危机意识,培养学生世界视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


一、帝国的荣光——传统社会的积变
二、盛世的阴影——盛世下的“浮世绘”
三、彷徨的抉择——错失机遇与发展失之交臂
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从秦到清中枢权力机构的
演变历程,分析君权发展的趋势?
2.清朝皇帝的决策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帝国的荣光——传统社会的积变
清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军国大事)
【粗识】
【细品】
解密:密折制度与军机处
材料一:
密折是臣下秘密直接达于皇帝的奏章。雍正元年,雍正赋予全体封疆大吏密折权,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密上奏折,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时务,皆许据实敷陈。后来雍正又给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全体官员密折权,甚至特许一些“品级卑微”、“无奏对之分”、如道府同知副将之类的小臣径上密折之权。密折可随时随事奏闻,“一切地方之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属员某优某劣,营伍是否整饬,百姓之生计若何,风俗之淳浇奚似,即邻近远省以及都门内外,凡有骇人听闻之事,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以风闻入告也。”
思考:从呈送密折的对象和内容,总结出密折制度的作用。
官员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皇权大大加强;拓展了政治情报的渠道,为皇帝决策提供了条件;取消中间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解密:密折制度与军机处
思考:从《清史稿》的文献记载和对军机处地理位置的分析,总结出军机大臣的职能特征。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学生活动:康熙巩固统一事迹报告会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
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二、盛世的阴影——盛世下的“浮世绘”
材料一:
据史料统计,清朝中后期一共爆发了一百多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
社会矛盾突出,农民起义不断。
材料二:


耕地面积增加
人口增加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1724—1784年
35%
91%
1.4亩
人口激增,
资源危机显露。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米贵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8世纪价格总水平上涨了300%,打文武官员以至满汉兵丁的廉俸粮饷百年间却几乎维持原额不变。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曾说道:“楚省正、二月间米价自一两一、二钱至五、六钱不等,虽未至二两,而民食已难。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物价上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彷徨的抉择——错失机遇与发展失之交臂
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
康乾盛世时期的西方世界
1.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抵抗了沙俄的侵略,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康熙收复台湾、解决东北边境问题,开始治理黄河……
2.
1697年,俄国彼得大帝随“高级使团”亲赴西欧考察,甚至化装成一名工人到荷兰的造船厂去学习造船技术和数学理论,回国改革拉开了俄国的强国序幕。
3.
当雍正处心积虑地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兄弟相煎、整肃吏治时……
3.
1733年,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开启了法国启蒙的大门,同时,孟德斯鸠也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
康乾盛世时期的西方世界
4.
当乾隆莺歌燕舞地歌颂大清帝国太平盛世之时……
4.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独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5.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皇帝准备在承德过83岁大寿。
5.
英国击败了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称霸大西洋和印度洋。
6.
清朝统治者正在为海岸线的不宁而焦躁不安,并且继续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出口的种类和数量。如军器、火药、硝碳、铜铁可以制造武器,均在严禁之列;米麦、杂粮、马匹因内地缺少,禁止出口;书籍可能泄露中国状况,也不许运往国外。
6.
西方竭力寻找新航线,拓展海外殖民地,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之际。
思考:
对比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谈谈你的感想。
思考:
我们有过机会吗?
请结合导学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康乾盛世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有学者在研究康乾盛世的时候说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创造业绩,但无法解决封建制度本身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反而由于专制政治压抑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与追求精神。”
讨论:
课堂小结
盛世
危机
密折制度
军机处
强化
君主专制
文字狱
思想控制
经略边疆
农民起义
人口危机
物价上涨
心态傲慢
闭关锁国
错失机遇
历史照进现实
当堂训练
1.
17、18世纪中西文化的发展之路大相径庭:西方文化日益关注现实的政治与经济状况,中国文化却远离现实日趋封闭和保守。导致中国文化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占统治地位的小农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君主制B、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C、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D、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A
2.
康熙帝在《秋日闻海上捷音》一诗,有“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的诗句,令康熙如此感慨的事件(
)A驱逐了殖民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
B安定了东南边疆,实现了国家统一C抗击了外敌侵扰,维护了边界稳定
A平定了地方叛乱,消除了分裂威胁
当堂训练
B
3.
密折是奏折的一种,是指专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直接发给上奏人的文书。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防驻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
)A.雍正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密折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C.地方官员的权力正逐渐扩大
D.行政程序繁杂降低了行政效率
当堂训练
A
4.《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伴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折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当堂训练
D
当堂训练
B
5.
康熙是一位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封建帝王,但他并没有引导中国走向开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中国落后于近代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康熙帝的统治是中国落后于近代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B康熙是一位明君,但他的创新并未着眼与世界发展潮流C康熙帝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落D康熙帝与外国断绝了一切交往,落后于世界潮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