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暑期课程跟踪——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基础练习(2份 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暑期课程跟踪——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基础练习(2份 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13 14:42:23

文档简介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的位置在(
).
A.三角形内
B.三角形外
C.三角形的边上
D.要根据三角形的形状才能确定
2.四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4,6,8,10,从中任取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的组数为(  )
A.4
B.3
C.2
D.1
3.下面作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正确的是(

A.
B.
C.
D.
4.如图,CD,CE,CF分别是△ABC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
A.
BA=2BF
B.
∠ACE=∠ACB
C.
AE=BE
D.
CD⊥BE
5.不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是(
).
A.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
B.三角形房架
C.照相机的三角架
D.矩形门框的斜拉条
6.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8,则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3
B.5
C.8
D.11
7.在△ABC,∠A=90°,角平分线AE、中线AD、高AH的大小关系为(
).
A.AHB.AHC.AH≤AD≤AE
D.AH≤AE≤AD
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1
B.16
C.17
D.16或17
9.如图,,平分,交于点,,点在延长线上,则的度数为(

A.
B.
C.
D.
10.用四个螺丝将四条不可弯曲的本条围成一个木框(形状不限),不记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螺丝之间的距离依次为3,4,5,7.且相邻两本条的夹角均可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意两个螺丝之间的最大距离是(

A.6
B.7
C.8
D.9
二、填空题
1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所夹的钝角为_______度.
12.在△ABC中,∠B、∠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若∠A=40°,则∠BOC=_____度.
13.a

b

c
为△ABC
的三边,化简=___________
14.
如图所示,在△ABC中,∠C-∠B=90°,AE是∠BAC的平分线,∠AEC=_________.
15.如图,已知AD、AE分别是△ABC的中线和高,AB=13
cm,AC=5
cm.则△ABD和△ACD的周长相差________.
三、解答题
16.在△ABC中,AB=AC,DB为△ABC的中线,且BD将△ABC周长分为12cm与15cm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长.
17.如图,直线,相交于点,平分
(1)若,求的度数;
(2)若平分,能判断吗?
(直接回答)
18.在△ABC中,CD⊥AB于D,CE是∠ACB的平分线,∠A=20°,∠B=60°.求∠BCD和∠ECD的度数.
19.
已知△ABC的两边AB=2
cm,AC=9
cm.
(1)求第三边BC长的取值范围;
(2)若第三边BC的长是偶数,求BC的长;
(3)若△ABC是等腰三角形,求其周长.
20.
如图,D是△ABC中BC边上的一点,DE∥AC交AB于点E.若∠EDA=∠EAD,试说明AD是△ABC的角平分线.
答案
1.
D
2.
B
3.
C
4.
C
5.
C
6.
C
7.
D
8.
D
9.
C
10.
D
11.
135
12.
110°;
13.
14.
45°
15.
8
cm
16.
如图,∵DB为△ABC的中线,∴AD=CD.设AD=CD=x,则AB=2x.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x+2x=12,BC+x=15,解得:x=4,BC=11,此时△ABC的三边长为:AB=AC=8,BC=11;
②x+2x=15,BC+x=12,解得:x=5,BC=7,此时△ABC的三边长为:AB=AC=10,BC=7.
综上所述:AB=AC=8,BC=11或AB=AC=10,BC=7.
17.
解:(1)
又平分
(2)OE⊥OF.理由如下:
因为OE平分∠BOD,
所以∠BOE=
∠BOD,
因为OF平分∠COB,
所以∠BOF=
∠BOC,
所以∠EOF=∠BOE+∠BOF=
(∠BOD+∠BOC)=
×180°=90°,
所以OE⊥OF.
18.
∵CD⊥AB∴∠CDB=90°.
∵∠B=60°
∴∠BCD=180°-∠CDB-∠B=30°.
∵∠A=20°∠B=60°∠A+∠B+∠ACB=180°[来源:Z
xx
k.Com]
∴∠ACB=100°.
∵CE是∠ACB的平分线
∴∠BCE=∠ACB=50°
∴∠CEB=180°-∠BCE-∠B=70°
∠ECD=∠BCE-∠BCD=20°
19.
解:(1)7
cmcm 
(2)BC的长是8
cm或10
cm 
(3)若△ABC是等腰三角形,则BC=9
cm,所以△ABC的周长为2+9+9=20(cm)
20.
解:∵DE∥AC,∴∠EDA=∠CAD,
∵∠EDA=∠EAD,
∴∠CAD=∠EAD,
∴AD是△ABC的角平分线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学情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  )
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B.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C.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一点
D.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
3.在△ABC中,D是BC上的点,且BD:DC=2:1,S△ACD=12,那么S△ABC等于(
).
A.30
B.36
C.72
D.24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2

5,则它的周长为(

A.7
B.9
C.12
D.9

12
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D平分∠BOF,OE⊥CD于O,若∠EOF=α,下列说法①∠AOC=α﹣90°;②∠EOB=180°﹣α;③∠AOF=360°﹣2α,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
).
A.三角形内
B.三角形外
C.三角形的边上
D.根据三角形的形状而确定
7.如图,画△ABC一边上的高,下列画法正确的是(
).
8.如图,D,E,F分别是边BC,AD,AC上的中点,若S阴影的面积为3,则△ABC的面积是(  )
A.5
B.6
C.7
D.8
9.如图,AD是△ABC的中线,E是AD的中点,S△AEC=3cm2,则S△ABC=(
)cm2
A.10
B.11
C.12
D.13
10.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把△ABC沿直线AC翻折180°,使点B
落在点B′的位置,则线段AC
(
).
A.
是边BB′上的中线
B.
是边BB′上的高
C.
是∠BAB′的角平分线
D.
以上三种性质合一
二、填空题
11.AD为△ABC边上
BC上的中线,若
AD=4,AC=5,则
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2.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为2cm和7cm,若第三边的长为奇数,则三角形的周长是___cm.
13.在△ABC中,∠B=80°,∠C=40°,AD,AE分别是△ABC的高线和角平分线,
则∠DAE的度数为_________.
14.如图,AD,CE是△ABC的两条高,AB=3
cm,BC=6
cm,CE=8
cm,求AD=_________.
15.如图,在△ABC中,点O是△ABC内一点,且点O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若∠A=70°,则∠BOC=______.
三、解答题
1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DOB,若∠AOC=40?,求∠AOE的度数.
17.如图,在中,、分别是、边上的中线,若,,且的周长为15,求的长.
18.
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B=13,BC=12,AC=5.
(1)求△ABC的面积;
(2)求CD的长.
19.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b,c满足(b-2)2+|c-3|=0,且a为方程|a-4|=2的解,求△ABC的周长,并判断△ABC的形状.
20.
如图,点P是△ABC内部的一点.
(1)度量线段AB,AC,PB,PC的长度,根据度量结果比较AB+AC与PB+PC的大小;
(2)改变点P的位置,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3)你能说明上述结论为什么正确吗?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A
3.
B
4.
C
5.
D
6.
A
7.
C
8.
D
9.
C
10.
D
11.
3<AB<13
12.
16
13.
20°
14.
4
cm
15.
125°
16.
解:∵∠AOC=40°,
∴∠AOD=180°?∠AOC=140°,∠DOB=∠AOC=40°,
∵OE平分∠DOB,
∴∠DOE=∠DOB=20°,
∴∠AOE=∠AOD+∠DOE=140°+20°=160°.
17.
解:∵、分别是、边上的中线,,,
∴,

∵的周长为15,
∴.
18.
解:(1)S△ABC=AC·BC=30 
(2)∵S△ABC=AB·CD,∴CD==
19.
解:由题意知b-2=0且c-3=0,∴b=2,c=3,又∵|a-4|=2,
∴a=2或6,当a=6,b=2,c=3时,∵2+3<6,
∴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当a=2,b=2,c=3时,
C△ABC=2+2+3=7,此时△ABC为等腰三角形
20.
解:(1)如图有:AB+AC>PB+PC 
(2)改变点P的位置,上述结论还成立 
(3)连接AP,延长BP交于AC于点E,在
△ABE中有,AB+AE>BE=BP+PE.①
在△CEP中有,PE+CE>PC.② 
①+②,得AB+AE+PE+CE>BP+PE+PC,
即AB+AC+PE>BP+PE+PC,∴AB+AC>BP+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