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原卷版)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论及《诗经》中的“风”和“雅”时认为,“风”是一国之音,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雅”是“四方之风”,为天下正音。这反映了( )
A.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B.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C.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D.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形成
2.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是( )?
石刻画《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
A.可以推测此图创作的的准确时间????????B.它再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C.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D.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
3.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 )
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B.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D.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4.许倬云讲“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 )
①继承了周人的文化?
?②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③各国文化完全相同?
?④社会上层垄断文化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5.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6.西周时,“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己。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诸侯争霸兴起????????????????????????????????????????B.宗法观念消亡
C.“礼崩乐坏”出现??????????????????????????????????D.中央集权弱化
7.在孔子以前,“君子”专指贵族男子。而孔子却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具有阶级色彩????
B.追求标新立异?????
C.蕴含立德意识????
D.体现有教无类
8.《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
A.道生万物????????????B.顺应天命?????????????C.人定胜天????????????D.天人合一
9.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失政的现象。孔子对此感慨不已,并提出自己主张。下列属于孔子主张或言论的是( )
A.“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0.“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类似人文主义的思潮,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这一评论提及的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1.“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肃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悦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上述观点的提出者最有可能是( )
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12.孔子施教的地区主要在鲁(今山东),讲学游学的足迹主要是在陈、宋、曹、郑、卫等地,墨子在宋,荀子在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B.先秦黄河流域经济相对发达
C.宗法分封等级制度趋于瓦解????????????????D.学在官府逐渐走向学在民间
1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位,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秦国富强,天下莫比。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
——《东周列国志》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
(2)结合所学以及材料二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论及《诗经》中的“风”和“雅”时认为,“风”是一国之音,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雅”是“四方之风”,为天下正音。这反映了( )
A.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B.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C.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D.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形成
【解析】据材料“是一国之音,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可知,“风”体现了多元性,而“雅”作为“‘四方之风’,为天下正音”则体现了统一性,因此“风”和“雅”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风”的地域性和“雅”的统一性,与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不同人群对于“风”和“雅”的看法等等,无法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反映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风”和“雅”的内容,无法体现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排除D项。
【答案】C
2.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是( )?
石刻画《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
A.可以推测此图创作的的准确时间????????B.它再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C.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D.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
【解析】《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反映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问路的场景,此石刻画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场景,故选C项;《孔子圣迹图·子路问津》反映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问路的场景,图中提供的信息无法推测此图创作的准确时间,排除A项;图中描绘了铁犁牛耕的场景,一牛挽犁是汉朝的社会经济状况,不是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排除B项;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的是文人画,不是石刻画,排除D项。
【答案】C
3.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 )
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B.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D.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解析】由材料“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可知宰予侧重个人的利益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长,而孔子重视伦理道德,将“三年之丧”改为“一年之丧”是不仁的表现,故选D项;孔子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做到表里如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礼乐观而非教育原则,排除B项;“已丧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答案】D
4.许倬云讲“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根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理解准确的是( )
①继承了周人的文化?
?②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③各国文化完全相同?
?④社会上层垄断文化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解析】据材料“周人诸侯的上层有了共同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因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体现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继承了周人的文化,故①正确;材料主要讲周朝上层文化对社会下层的浸润,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社会变革影响大,故②正确;根据所学,各国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故③错误;材料提及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了社会下层,体现文化下移,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解析】材料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目的都是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故选B项;材料中老子论述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未提及其经济思想,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根植于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而非道家,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二者理念并不趋同,排除D项。
【答案】B
6.西周时,“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己。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诸侯争霸兴起????????????????????????????????????????B.宗法观念消亡
C.“礼崩乐坏”出现??????????????????????????????????D.中央集权弱化
【解析】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局面,与材料中“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己”相符,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的制度被破坏,故选C项;大国之卿是诸侯的下级,诸侯争霸与材料中“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不符,排除A项;“名义上仍叫‘命卿’”,反映了宗法观念,排除B项;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出现,排除D项。
【答案】C
7.在孔子以前,“君子”专指贵族男子。而孔子却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具有阶级色彩????
B.追求标新立异?????
C.蕴含立德意识????
D.体现有教无类
【解析】“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都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孔子将这些意义赋予“君子”,说明了孔子的思想蕴含了立德意识,故选C项;“忠诚、守信、仁慈、坚定”这些词并不带有阶级色彩,因此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孔子的思想具有阶级色彩,排除A项;标新立异是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这并不是孔子的追求,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教育的无差异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C
8.《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
A.道生万物????????????B.顺应天命?????????????C.人定胜天????????????D.天人合一
【解析】人应当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据此来看二者皆主张天人合一,故选D项;道生万物是老子强调的,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二人不仅仅强调顺应天命,老庄二人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B项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老庄二人都没有人定胜天的主张,排除C项。
【答案】D
9.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失政的现象。孔子对此感慨不已,并提出自己主张。下列属于孔子主张或言论的是( )
A.“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解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体现了老子希望统治者要善待人民,不能滥杀无辜的主张,排除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排除C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了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主张,排除D项。
【答案】B
10.“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类似人文主义的思潮,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这一评论提及的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析】“相信仪式与象征可知规范和制约人类”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与儒家思想相符,故选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B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C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D项。
【答案】A
11.“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肃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悦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上述观点的提出者最有可能是( )
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⒉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大意是现在大钟、鸣鼓、琴瑟、竽笙各种乐器,既已齐备,大人们独自安静地听着奏乐,将会得到什么乐趣呢?不是与君子一同来听,就是与贱人一同来听。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即墨子的“非乐”主张,故选D项;孔子主张“仁”,坚守与传承礼乐文化,排除A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革新,排除B项;庄子主张“齐物”“逍遥”,排除C项。
【答案】D
12.孔子施教的地区主要在鲁(今山东),讲学游学的足迹主要是在陈、宋、曹、郑、卫等地,墨子在宋,荀子在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B.先秦黄河流域经济相对发达
C.宗法分封等级制度趋于瓦解????????????????D.学在官府逐渐走向学在民间
【解析】据材料“孔子施教的地区主要在鲁(今山东),讲学游学的足迹主要是在陈、宋、曹、郑、卫等地,墨子在宋,荀子在赵”,可知诸子百家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这些诸侯国思想的活跃,故选B项;材料强调诸子百家的活动区域,并不是学术的繁荣程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并不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出现说明已经学在民间,并不是逐渐走向,排除D项。
【答案】B
1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前两幅图片反映了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第3幅图片反映了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经出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归纳出连坐法、奖励军功等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私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秦国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第(3)问,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实质或领域,可知二者为因果关系,然后加以阐释。
【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位,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分秦国为三十一县,开垦田亩,增税至百余万。……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秦国富强,天下莫比。于是兴师伐楚,取商于之地,武关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显王遣使册命秦为方伯,于是诸侯毕贺。
——《东周列国志》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
(2)结合所学以及材料二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意义,意在考查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和综合作答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那七国地广兵强……日就衰弱”“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子孝公代位,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依据题干材料“于是道不拾遗,国无盗贼,仓廪充足,勇于公战,而不敢私斗。……于是诸侯毕贺”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治安与环境方面作答。
【答案】(1)状况: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强国摈弃。
(2)变化:政治上: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军事力量增强,在争霸中不断获得胜利;社会治安与习俗:尚武且怯于私斗,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