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5 09: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预习目标】
1、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演变。
2、能够说出从秦朝到清朝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3、了解监察与谏议制度对一个国家政权巩固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弊端
【自主预习】
★概括课导言段意:秦以来的政治建树和特点。
一、中央官制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代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建立:①
时期
3、职权与作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二)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1、宋朝: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
,其长官掌为宰相,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
财政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一省制。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

(三)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标志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利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
1、秦、隋唐、宋、元中枢权力体系各是什么?
2、你能说出秦、隋唐、宋三个不同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趋势吗?
3、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是什么?
4、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
5、元代与唐代的中书省有何区别?
二、选官制度的发展
(一)沿革:
1、西周:

2、战国:

3、秦、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的制度。
4、汉武帝:举荐模式——

5、魏晋南北朝:

6、隋唐:

7、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二)意义:
扩大了统治的
,促进了
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合作探究】
请说一下察举制与征辟制、科举制的主要区别。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一)监察制度:指对
进行监督的制度。
1、秦代
负责掌管监察;
2、汉武帝为监督郡国长官而设立
,专职监察地方的官员。
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高峰,在中央既设立
,又设立六科给事中,地方上设立

(二)谏议制度:指对
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1、隋唐的
负责谏议和封驳;
2、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三)对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评价:
★监察与谏议制度真能约束皇权和杜绝腐败、低效吗?
1、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
和低效现象。
2、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1、阅读P12孙中山的话,明确科举(考试)和谏议、监察(弹劾)制度的历史价值。
2、比较监察与谏议制度。
四、评价: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反映社会结构的变化→吸纳新生力量、巩固统治基础。
【重点难点突破】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弊端
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③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④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⑤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
弊端: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开始于隋朝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2、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
?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5、下列官职或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御史大夫②尚书台③刺史④按察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属于选官制度的是①郡县制?②察举制?③九品中正制?④科举制?⑤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③④⑤?
?
D、①③④
7、北宋时期,并称“二府”的是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
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
8、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9、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属于皇帝
削弱相权的措施有:①西汉“中朝”形成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设三司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③
10、“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评价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而汉初则郡国并行,其中的直接原因是:(

A.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于未分封子弟
B.抚慰开国元勋不得不封疆裂土
C.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D.旧贵族势力强大,不得不让步
2、西汉时期汉景帝、汉武帝大力削弱王国势力,主要是针对(

A.
同姓王国不听从中央节制
B.王国铸盗钱币使中央财政亏空
C.
同姓子弟并不能确保刘家天下
D
.王国势力危及中央政权
3、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增大,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
B.玄宗时期,边疆地区已出现严重威胁
C.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
D.民族矛盾已成为尖锐的矛盾
4、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杜绝藩镇割据局面重现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
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中央机构实行二府三司制
5、下列各项属于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者的权力欲望
B.地主阶级利益的要求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
.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6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制,元政府决定(

A.推行行省制度
B.确立册封制度
C.设立三司、六部
D.设置理藩院
7、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下图分别是秦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9、三省六部制形成后得以长期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A.促进民族融合的需要
B.巩固统一的需要
C.发展封建文化的需要
D.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
10、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
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D.
加强了皇权
11.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2、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13
下列关于两汉察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是一种自上而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B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的唯一途径D.个人声望始终是察举的重要标准
1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15
、科举制的实施从本质上反映了(

A
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
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
封建制度日臻完善
D
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权,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遗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是何时的一种什么制度?
各自职能是什么?该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材料二的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和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17、选官制度是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变化。据此回答:
(1)汉朝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选官制度?
(2)东晋南朝选官制度什么?有何特点。
(3)隋唐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18、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并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课堂检测答案:BBBDD
BBCAC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C
5C
6A
7D
8B
9D
10C
11B
12C
13B
14A
15A
16

(1)A
唐朝的三省制
B
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六部。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C
作用:
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这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A.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B.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3)A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B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17、
(1)
察举制
实行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2)九品中正制
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
(3)隋唐科举制
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势力日渐兴起。
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18、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对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
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又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