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4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和监察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表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 )
A.致使富豪入仕艰难
B.忽略了身份界限
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
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
2.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魏晋文学家左思曾在《咏史》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意在批判(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4.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曾说:“中国古代的体制,不在长期停滞,妙在最富有弹性。”那么最能体现这种冲破世袭特权,官僚高度流动的弹性的制度是( )
A.确立三省六部制
B.确立王位世袭制
C.创立中央集权制
D.开创科举制度
5.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 )
A.秦汉时期的九卿
B.隋唐的门下省
C.宋初的中书门下
D.清朝的军机处
6.《明史》载:“京察之岁,大臣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拾遗所攻击,无获免者。弘、正、嘉、隆间,土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材料反映出明朝( )
A.官吏考察制度的执行取得成效
B.形成了完备成熟的奖惩考核机制
C.官吏考核标准兼顾实绩与品德
D.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作为丞相副手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课时作业4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1.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富豪被举荐孝廉的比例非常低,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并没有忽略身份,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削弱,故C项错误;察举制度并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由门第高的世家大族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选官标准,故C项正确;A、B两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重视品德和才能,故排除;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注重才能,故排除。
答案:C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政治制度的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设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州部的官吏等。题干中汉代中期后,刺史的职权涉及官员的政绩考核,加大了对官员的约束力,从中可以看出刺史制度趋于完善,故A项正确;题干中内容没有体现刺史品级提高,只能体现出刺史职能得到完善,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故刺史的监察范围只是一州,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刺史监察的范围扩大,故C项不符合题意,错误;题干中只是说将官员政绩考核内容与刺史监察相联系,这是刺史制度的完善,并不是制度内容的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根据材料“冲破世袭特权,官僚高度流动的弹性”可知,考查的是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依据才能选官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故选D项。
答案:D
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除。
答案:B
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京察是对在京官吏的一次初步考核,在京察完成初步筛选后,又有给事、御史对留在京城的官员进行进一步的纠劾以起到拾遗的作用,而但凡被他们弹劾的人都会受到处罚,这种官吏考察制度使得明朝中期四朝的士大夫们都分外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故答案选A项;材料只提到了对官吏的惩罚,而没有提到奖励制度,B项可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不相符合,故排除。
答案:A
7.解析:(1)主要从御史大夫的职责这一角度入手作答。(2)主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入手作答。(3)抓住材料三中“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等信息回答。
答案:(1)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加强对官员队伍监察的需要;限制宰相权力的需要。
(2)作用:有助于整饬吏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了皇权。
(3)特点:不断发展完善,且服务于皇权。
PAGE课时作业5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选择题
1.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2.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对这种制度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B.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3.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彭德尔顿法》通过了采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使美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自此,联邦政府通过考试录用的职位和公务人员大幅度上升。美国文官制度的出现( )
A.影响了联邦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原则
B.平衡了各个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
C.改变了两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适应了工业发展对专业化文官队伍的需求
4.1983年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这是因为( )
A.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
C.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丞相制度
D.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秘密建储制
5.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 )
A.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C.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6.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
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明经虽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难做到大官;进士虽难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视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史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唐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工业革命前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必要性,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课时作业5 西方的文官制度
1.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是进行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内阁制度发生变化不是此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根本变化”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民众科学素养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2.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巩固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有利于推动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文官制度改革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应该是提高执政能力,D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D项。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官制度确立了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的原则,这有利于提高文官队伍的素质,提高政务水平,保持文官队伍的稳定,保证政策的连续性,适应了工业发展对专业化文官队伍的需求,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文官制度的原则是政治中立,并不影响联邦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原则;B项错误,美国文官制度的原则是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不能平衡各个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C项错误,美国文官制度确定了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并未改变两党政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4.解析:由材料“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此处的文官制度对应中国古代科举制,可见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问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问题,故C项不符合题意;清朝皇帝的传位制度实行一种秘密的建储制度,材料没有涉及秘密建储制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解析: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政党统治来说是一个革新,并不是“拉帮结派”,而是考查官员的能力,这对政府工作效率而言是积极的,故选B项;A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排除;材料反映英国政治的一大进步,排除C项;材料对民主化起积极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由材料可知,经改革的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A项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故B项不符合题意;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故C项不符合题意;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并非党派制度,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答案:A
7.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可见唐代科举制的特点是分科考试,形式多样;由表格可见分初试、二试、三试,程序规范;由材料“《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可见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由材料“答时务策三道”,可见注重时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小问,唐代科举考试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而英国,由材料“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可见国王和权贵的恩赐。由材料“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可见依靠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2)第一小问,经济上,由材料“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运行复杂,经济规模扩大,这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而原先的文官显然不适应需要;政治上,由材料“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可见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客观需要保持政府运行的稳定和常态。第二小问,由材料“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可见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由材料“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见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由材料“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可见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答案:(1)特点:分科考试,形式多样;分初试、二试、三试,程序规范;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注重时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别:唐代科举: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英国:国王和权贵的恩赐;依靠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
(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英国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政党政治下首相及内阁大臣时有更替,需要保持政府运行的稳定和常态,所以形成了文官制度。
共同之处: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PAGE课时作业6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一、选择题
1.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 )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
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
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2.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
177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3.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年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
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
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4.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 )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
5.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6.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雏形”主要指( )
A.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C.由地方以品行推荐
D.注重门第和家世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出学者型官员。——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赃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他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进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会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作业6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1.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科举的历史积弊,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仿效中国科举取士,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可知,推行新政、兴办学堂是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是应被停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从课程分类来看,既有中国儒家经学,也有西方自然科学等课程;从课时分布来看,儒学与西学课时比例差别不大,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错误,中国并非殖民地;C项错误,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行的局面。
答案:A
3.解析: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项;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5年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功勋、国民党委派有密切关系,故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根据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可知,目的不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加强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宗派主义、一党专政、政治腐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所以选C项。
答案:C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核心词:“雏形是从1
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1
400多年前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这一时期处于隋末唐初,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因此正确选项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时间不符合,故排除。
答案:A
7.解析:(1)可以对材料一进行分层归纳,从材料可以归纳五个要点:宋太祖的遗训——重视文人;宋真宗诏书被拒——对君权的制约、御史台和谏官主监察和参与决策、谏官牵制宰相和其升降取决于皇帝;学者型官员为主——官员素质较高。(2)材料反映了三个方面的进步性:对选拔官员有严格的考试程序,排除素质低下者进入文官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对考官有严格的规定,在考试期间如同禁闭,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监试委员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有利于公平公正;总而言之,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答案:(1)特点:皇帝重视文人;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纳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2)进步性:有利于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