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7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选择题
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3.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
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
4.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比解读正确的是( )
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
唐
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2
勉学、治学
3
29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14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24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26
6
从政
11
17
7
治国
2
4
8
女诫
5
2
教子原则
2
6
A.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
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
C.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
D.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影响
5.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6.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课时作业7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1.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目中“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材料体现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曹操认为法律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故选D项;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强调礼无非是为稳定政局服务,排除B项;魏晋时期“三教合流”推动儒学出现哲学化倾向,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内容,故D项排除。
答案:B
4.解析:宋朝理学注重做人的气节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时的家训中关于修身励志的“处己”数量最多说明是受理学的影响,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唐宋家训的理论化趋势结论,排除A项;程朱理学主张男尊女卑,强化了封建伦理关系,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训”内容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A项正确;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项;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7.解析:(1)“孟子的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进行概括。(2)《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其实就是回答“致良知”的社会影响,就是回答每个人都有良知的话,社会风气也会好转,社会矛盾也会缓和,社会也会很好治理和安定团结稳定之类的内容。
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PAGE课时作业8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
1.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按照习惯和英国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 )
A.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
B.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
D.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
4.三权分立的均衡是美妙的数学构想,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在三权分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三权如何斗争,其范围都是有限的,其结果都是可控的,天平的倾斜会被扶正,而这便是三权分立的均衡。这说明( )
A.先有自然科学,后有社会科学
B.自然科学影响了社会科学
C.先有社会科学,后有自然科学
D.社会科学影响了自然科学
5.1545年12月,基督教第19届公会在德意志特伦特召开。与会者首先肯定了《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但同时也将基督教的传统置于与《圣经》同样的地位,“口传圣经”与文本《圣经》同为信仰的源泉。基督教公会这一做法旨在( )
A.维护“口传圣经”的地位
B.规范基督教的教义
C.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D.应对宗教改革冲击
6.有学者这样评论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依据所学知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宗教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和市民阶层
D.宗教改革只是政治野心在宗教领域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 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补充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采取罢工的形式。他们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包括写下法律条文,公之于众,限制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的数量。
材料三 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其影响更加显著。1804年《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不少地方也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欧洲大陆上其他许多国家的民法也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其会成为核心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说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课时作业8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解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主要体现为要求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平民取得了与贵族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反映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是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律的基础,但与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无关,故B项错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在于其法律制度,而不是民主制度,古希腊雅典对后世的最大遗产才是民主制,故C项错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法律和反封建斗争产生影响,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它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说法过分夸大了罗马法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3.解析:根据材料“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可知,英国政治生活中国王占有重要地位,当今英国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故选C项;开明专制不是当今英国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B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三权分立的均衡是美妙的数学构想,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在三权分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属于自然科学的三角形结构影响着属于社会科学的三权分立;A、C两项是错误的;D项没有体现。答案选B项。
答案:B
5.解析:依据材料“与会者首先肯定了《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但同时也将基督教的传统置于与《圣经》同样的地位,‘口传圣经’与文本《圣经》同为信仰的源泉”可知,基督教公会在肯定《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的同时,也肯定基督教的传统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应对宗教改革冲击,维护基督教的地位,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该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宗教改革的冲击,维护“口传圣经”的地位不是最主要的目的;B项错误,“口传圣经”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规范基督教的教义;C项错误,该措施主要是稳固基督教会的地位,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而不是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6.解析:据材料“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是指新兴资产阶级,故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A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目标并未涉及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B项排除;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没有市民阶层,故C项排除;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故D项排除。
答案:A
7.解析:(1)“内容”:依据材料一中“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债务纠纷”“契约”等,结合所学来分析;“原因”:从罗马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2)据材料“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补充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总结出战争需要平民补充人力资源;根据材料“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包括写下法律条文,公之于众,限制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的数量”并根据所学可以总结出“保民官对平民利益的保护;公民大会可限制贵族的利益”。(3)根据材料“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归纳回答即可。
答案:(1)核心内容: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原因: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随着对外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2)原因:战争需要平民补充人力资源,使他们在政治上的一些权利得到保障;保民官对平民利益的保护;公民大会可限制贵族的利益。
(3)原因:罗马法规定了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与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吻合。
PAGE课时作业9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2.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堪称中国法制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5.“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事迹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习近平主席指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课时作业9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共八大”“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表明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许多领域缺乏法律的规范,所以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法制。也说明了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相关。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健全法制,而不是民主政治建设;C项错误,新政权建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得到巩固;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健全法制,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答案:B
2.解析: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因此,“文化大革命”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C项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进行了肆意践踏,因此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不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的,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故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强调经济建设,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B项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堪称中国法制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故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制定了方向,八二宪法是有了章程,台胞投资法是专门立法,A、B、C三项都不能满足“法制建设里程碑”和“我国民主法制新高度”的要求,故错误。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先进人物事迹。王进喜在新中国的油田开发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铁人”;焦裕禄在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邓稼先在我国自主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先进人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B项正确。
答案:B
6.解析: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五四运动,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为口号。这里的“主权”就是指国家主权,是被日本占领的山东的领土主权,“国贼”就是把山东出卖给日本的卖国贼,这里指北洋政府,这个口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7.解析:(1)“成就”根据材料一中三幅图片的信息直接归纳;“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2)材料二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受到严重的人身迫害,据此回答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反映了“文革”期间,民主与法治遭到严重摧残的事实。(3)“变化”可根据材料三“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从法律建设的角度回答。
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