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07-23 22: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声音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的第一种物理现象。所以本节课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建立物理分析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科学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由于小学科学课上简单介绍过声音的相关知识,学生又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所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虽然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对学生而言并不是难点。相对抽象的声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难点。为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开展好一个一个的小活动是好本节课的关键。
为更好地利用教材去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进行本节课的设计时,我准备采用以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进行探究,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将整个过程放给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动眼去观察、动手去实验、动脑去思考、动嘴去交流,充分发挥各感官的作用。在探究中体验过程与方法,在过滤中沉淀知识的精华。在活动中端正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利用好课上的45分钟时最重要的,而兴趣的培养则不局限于在课上。在课前调试示波器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我对着话筒喊话。学生围在一起说着、笑着,用好奇的眼光观察着自己声音的波形,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上课时,首先将一个录音机的扬声器朝上放置,去掉扬声器罩,铺上一张纸,将泡沫贴成的舞蹈演员放在上面,然后,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小演员的舞蹈,学生看着、听者、鼓掌着、交流着,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最后,音乐嘎然而止,小演员停止了跳动。
接着提出问题: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属于我们物理学中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要想听到声音,必须满足那些条件呢?
引导学生确定本节课的探究目标,即:
板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接收
这样既可以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探究。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要求学生注意三个问题: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随后进行活动。
在学生设计实验中,有些是非常巧妙的。如: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有的用水显示,有的用乒乓球显示。
对此,老师的评价不能只说“好”、“很好”之类的认可性语言,如,可以这样评价:这位同学的说法有两点说的非常好:一是在知识上,他通过实验归纳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二是在方法上,他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为乒乓球的振动,使所有的同学都一目了然,这种将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转化为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叫做“转换法”,这种方法在物理上经常使用。这样在评价时进行点拨,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只是证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还不能得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还必须证明:“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实验:让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看这个物体是否还能发声。
之后,教师做最后的点拨:看来,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物体不振动,也就不能发声了。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么?学生自然会得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这样,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只是起到组织者、评价者、点拨者的作用,探究过程的设计与进行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声音的传播这部分内容中,声波比较抽象,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类比法进行理解。
音叉的振动可以将乒乓球弹起,如果将乒乓球做的很小,把许多乒乓球都放在音叉周围会怎样呢?如果在音叉周围放置许多空气粒子(空气分子),又会怎样呢?让学生进行想象,描述他们的想法,学生为准确描述他们想象的情景,自己就会将“波”这一名词提出来,这样老师可以顺水推舟,如果提不出来,老师可以应用水波、弹簧波进行类比,以便于所有的同学都能理解声波的情形,为了变抽象为具体,可以用电脑播放音叉周围的声波动画,以便于学生理解,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看见”声波(当然这个“看见”是带引号的),可以用示波器进行显示,让学生对着话筒喊话,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学生会觉得更加亲切。
学生建立声波概念后,本节课的难点就被突破了。
接着,教师提出,如果把音叉周围的空气粒子全部去掉,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又会怎样呢?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有了第一个活动做基础,第二个探究就变得容易多了,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就得出:声音传播需要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
“声音的传播有多快”这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自学,教师设计问题检查自学情况即可。
声音的接收需要耳朵,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让学生理解人耳中鼓膜的作用就可以了。
由于在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人耳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我准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学习“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自学完成以后,提醒学生要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这种教育,不宜全,不宜多,如烹饪时的作料,点到为止,要的是这种“味”。这样,久而久之,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使学生从中收益,教师则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的同学在实验中还可能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猜想,这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当然在课上,教师只能鼓励学生,或查阅相关资料,或课下合作探究等。
课尾的小节,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我再说明一点,设计虽然如此,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利用教师的组织能力进行随机应变,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这里,学生即使一开始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没关系,因为学生根据经验提出的只能算是猜想,有可能对,有可能错。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后,才能上升为结论,所以“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必须要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济宁学院附中 王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