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提升3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基础演练】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
C.地球表面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2~3题。
2.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①
B.裂谷—③
C.沙丘—②
D.戈壁—④
3.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运用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花岗岩、玄武岩
B.石灰岩、砂岩
C.石英岩、大理岩
D.大理岩、石灰岩
6.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岩石中,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①类岩石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有片理构造
D.有明显的层理
【能力提升】
下图是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据此回答9~10题。
9.结合图示,该地区内力作用的表现主要有( )
A.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风化作用
B.变质作用
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C.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D.搬运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10.下列关于该地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列两图示意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据此完成11~12题。
11.上左图为平顶方山状雅丹地貌,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为(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12.上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风速较快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及成因( )
A.陡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图a)是世界陆地较长的峡谷之一。由于峡谷岩壁上含有不同时期生物化石,而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14.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原因与下列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
A.波状起伏的沙丘
B.黄土高原的沟壑
C.广袤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D.内陆的风蚀城堡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材料二 下图为地层剖面示意图,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1)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分析判断:
①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为________(填“陆地”或“海洋”)。
②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判断该地区褶皱发生在________地层形成以后,________地层形成之前。(填字母)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提升3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解析:本题考查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故A正确。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判断。溶洞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根据图中的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的关系,可推断分别是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A正确。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判断。结合上题的分析可知,②为搬运作用,而沙尘暴的发生主要的原因就是风力的搬运作用。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断。煤是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所以煤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沉积岩的判断。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之一。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A错误;石英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C、D错误;石灰岩、砂岩均属于沉积岩,故B正确。
答案:B
6.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断。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故D正确。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岩层的判读。后形成的岩石会破坏先形成岩石的完整性,①岩层穿过图中其他所有岩层,很可能形成时间最晚,故选A。
答案:A
8.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特征。由图可知,①为喷出岩,在地表的部分有较多气孔,B正确;含有生物化石、有明显的层理为沉积岩特征,A、D错误;有片理构造为变质岩特征,C错误。
答案:B
9.解析:该区有褶皱山、侵入岩脉和大理岩(变质岩)存在,所以内力作用的三个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在该区都呈现了出来,C正确。
答案:C
10.解析:由于该处地层未曾倒置,且丙侵入岩脉非常完整,未发生错位,所以侵入作用发生最晚,A正确。
答案:A
11.解析:本题考查地貌成因。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它是在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上形成的。所以图中的这种平顶方山状雅丹地貌,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B正确;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不会形成顶部平坦的地貌,A、C错误;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形抬升一般形成面积较大、地势高耸的地貌,D错误。
答案:B
12.解析:本题考查鲸背状雅丹地貌两侧坡度差异及成因。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风速快的地方,受大风的长期吹拂,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坡,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为缓坡,A正确。
答案:A
13.解析: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读图可知,图中甲来自地幔,为岩浆,形成乙侵入岩,丁为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丙为变质岩,而由材料可知,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中含有化石,可判断为沉积岩,D对,A、B、C错。
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地貌成因分析。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波状起伏的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A错;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对;广袤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C错;内陆的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
答案:B
15.解析:本题考查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第(1)题,根据图例可判断C层为砂岩,砂岩是河湖沉积的产物,故所处环境为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形成于深海,F层为砂岩,形成于陆地环境,说明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G层为页岩,形成于浅海环境,说明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第(2)题,图中显示,N层及其以上岩层未发生弯曲,N层以下岩层发生了弯曲,说明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第(3)题,对比图示,与右侧相比可以看出,断层M的左侧缺失了H、I、J、K四个地层。第(4)题,地层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褶皱形成前后,看岩层是否弯曲,岩层弯曲说明发生在褶皱之前,岩层未弯曲说明发生在褶皱之后;断层形成先后,看该地层是断裂还是连续,如断裂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前,如连续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后。
答案:(1)陆地 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K N
(3)H、I、J、K
(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PAGE
-
7
-课后作业提升4 构造地貌的形成
【基础演练】
读地质构造简图,完成1~2题。
1.
图中属于背斜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导致图中③处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火山活动
读某区域岩层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
A.断层
B.向斜
C.背斜
D.褶皱
4.图中甲处地貌是( )
A.平原
B.山岭
C.山谷
D.高原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 )
A.F处可能形成海沟
B.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C.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
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6.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读表,回答7~8题。
表甲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表乙 在山地地区与在平原、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
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土石方比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比
造价比
山地/平原
1.5~2
7~11
2.2~3
山地/丘陵
1以上
2~3
1.5
7.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是( )
A.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低
B.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
C.山区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小
D.山区修建公路比铁路难度较小,但比平原地区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
8.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山间谷地 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 ③山坡上的公路走向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小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 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 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能力提升】
读“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下列能正确表示宁夏平原形成过程的是( )
A.地壳运动→断裂陷落→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褶皱凹陷→流水侵蚀
C.地壳运动→断裂陷落→流水沉积
D.地壳运动→褶皱凹陷→流水沉积
10.与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相同的地区是( )
A.渭河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台湾山脉
读地中海沿岸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层分界线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所在位置的地质构造与地形是( )
A.向斜山
B.背斜谷
C.断层谷
D.褶皱山
12.乙所在位置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A.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山地
B.背斜中心部位岩石的抗侵蚀力强
C.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D.向斜中心部位岩石的抗侵蚀力强
“沉海昏,立吴城”这句谚语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
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证实了海昏县确实存在。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
A.庐山的地质构造为地垒
B.在该地能看到有很多气孔的岩石
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D.图中反映的只有内力作用
14.“沉海昏,立吴城”这句谚语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
600多年,说明了( )
A.沧海桑田的变化
B.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C.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D.鄱阳湖的面积在萎缩
15.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甲_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上覆岩层是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选甲地还是乙地?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填“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课后作业提升4 构造地貌的形成
1~2.解析: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C对。
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A、D错。②处是断层构造,B错。第2题,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B对。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属于内力作用,A、D错。沉积作用不是岩层缺失的原因,C错。
答案:1.C 2.B
3.解析: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图中甲处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是向斜,B正确;断层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但甲处没有,A错误;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C错误;褶皱包括背斜、向斜构造,D错误。
答案:B
4.解析:结合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山河相间分布,应位于横断山区,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图中甲处是河流分水岭,故甲处地貌是山岭,B正确,C错误;横断山区两河间没有高原和平原,A
D错误。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图中F处板块向两侧张裂开,位于大洋中,可能形成海岭,A错误;E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被抬升,为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E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C错误;F处地壳运动不一定较E处活跃,D错误。
答案:B
6.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若该剖面图是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甲板块为西侧是消亡边界,东侧是生长边界的大陆板块,最可能为美洲板块,D正确。
答案:D
【关键点拨】
E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被抬升,为板块的消亡边界。F处板块向两侧张裂开,位于大洋中,可能形成海岭。太平洋板块东侧有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在太平洋板块西侧。
7.解析:本题考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对最大限制坡度来说,铁路比公路要求高,因此应优先选择公路,A不符合题意;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修建铁路干线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工程量大,成本高,因此要优先选择公路,B正确;山区优先选择公路运输与山区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小关系不大,C不符合题意;山区修建公路比平原地区工程量大,成本高,不是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优先选择公路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区公路的走向和分布受地形影响大,一般分布在山间小盆地和谷地,在山坡上修公路,为降低坡度,多呈“之”字形,修建公路尽量避开陡坡和陡崖,①③⑤正确。故选C。
答案:C
9~10.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平原两侧地壳抬升,中间岩层断裂陷落,形成低地,在黄河及其支流影响下,受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平原。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平原地质构造为断层中的地堑,与其地质构造相同的地区是渭河平原。
答案:9.C 10.A
11.解析:从等高线来看,甲地等高线凸向于数值较大处,说明该地地形为山谷,排除A、D;读图例,从岩层来看,从甲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中心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故该地为背斜谷,所以B正确,C错误。
答案:B
12.解析:图中的地层分界线没有发生断裂、位移,所以没有断层构造,A、C错误;背斜中心部位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错误;由图示可知,乙处等高线弯向数值小的方向,说明该地为山地,从岩层来看,从乙处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即中心新两翼老,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即该地为向斜;向斜中心是受挤压的部位,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会形成山,故D正确。
答案:D
13.解析: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中,庐山的地质构造为地垒,岩层相对于两侧上升,A正确;有很多气孔的岩石是喷出岩,图中未体现,B错误;根据指向标,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东南移动,C错误;图中信息体现出有岩层缺失、岩层错动,反映的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D错误。
答案:A
14.解析:“沉海昏,立吴城”这句谚语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
600多年,说明了海陆变迁,沧海桑田的变化,A正确;与人类活动无关,B错误;不能体现保护湿地的重要性,C错误;图中信息只能判断出鄱阳湖的位置移动,不能判断出面积在萎缩,D错误。
答案:A
15.解析:第(1)题,图示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陷,判断为向斜;AB处岩层断裂、错位判断为断层。第(2)题,上覆岩层为沉积作用的结果。第(3)题,背斜顶部的缺失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即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第(4)题,背斜的拱形弯曲能起支撑作用,符合力学原理,且能引导地下水向两边流。
答案:(1)背斜
向斜
断层
(2)沉积
(3)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4)甲地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比较稳定,且不易积水
16.答案:(1)印度洋 B
(2)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使亚欧板块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向东和向北移动。
PAGE
-
7
-课后作业提升5 河流地貌的发育
【基础演练】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
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
B.位于青藏高原,高差更大,立体感强
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2.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 )
①冰川侵蚀 ②地壳隆起 ③侧蚀 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P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7月最显著
B.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处
C.形成与风力作用相关,1月最显著
D.组成物质大小混杂无分选
4.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聚落选址在Q地的最佳位置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能力提升】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7.图b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a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9.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11.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12.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中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
材料二 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1)读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丙,“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分析原因。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形谷,如挪威峡湾;有“V”形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裂谷”形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
材料二 读图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材料三 图乙美国西北部奎茨河及等高线分布图,该河谷植被茂密,被称为温带“雨林”,是美国大陆“最潮湿”的地方。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图甲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河相沉积物,请你指出河相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
(3)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说明奎茨河谷“最潮湿”的原因。
课后作业提升5 河流地貌的发育
1~2.解析:第1题,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其位于青藏高原,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高差更大,立体感强,B正确;与其他地区相比,侧蚀作用差异不大,不是另类之美的原因,A错误;河流流量大,水流湍急,不易发展成蛇曲,C错误;地壳断裂下陷,崖壁陡峭,缺少柔美之感,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③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②地壳隆起,落差大;⑤下切侵蚀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其形成顺序是③②⑤,D正确,B错误;没有冰川侵蚀、断裂下陷影响,①④错误,A、C错误。
答案:1.B 2.D
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P处为冲积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C错误;结合经纬度、海陆位置及洋流方向可知,该地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流量较大月份在7月,A正确;P处地貌为冲积扇,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B错误;由于冲积扇的形成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组成物质有分选性,故D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甲、丁两地距离河流较远,取水不便,排除A、D;丙处地势低平,容易发生洪涝灾害,C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取水方便,水质较好,且乙地地形平坦,因此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地,故B正确。
答案:3.A 4.B
5.解析: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据图分析如下:
地貌
形成
分布
聚落
甲
峡谷
流水侵蚀
多分布在山区
多分布于河谷平地
乙
三角洲
河流堆积
多分布在河口地区
多分布于河流下游平原
丙
流动性沙丘
风力沉积
多分布在内陆
受风沙影响,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答案:(1)峡谷 三角洲 沙丘
(2)外
(3)山区 河口地区
(4)C
6.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图示河流是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地貌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A正确。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特征。图b河床T岸陡,侵蚀较强,对应的是凹岸,P岸缓,是堆积岸,对应的是凸岸。①③连线符合该地形剖面的特征。C正确。
答案:C
8.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沉积物特征。砾石滩主要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河源地区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A错误;凸岸堆积、凹岸侵蚀,B正确,C错误;河流入海口地区主要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泥沙颗粒小,且堆积有一定的分选性,D错误。
答案:B
9.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图中大多是直径9厘米左右的砾石,结合选项中数据,D选项中,8厘米以上,11厘米以下砾石所占比重最大,D正确;A选项中各种粒径砾石比重相当,A错误;B选项中14厘米以上砾石比重很大,B错误;C选项中17厘米以上、20厘米以下砾石比重最大最多,C错误。
答案:D
10.解析:从图示可看出河湾处出现凹岸和凸岸。这是由于在河流发育成熟期,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的缘故。因为该河地处北半球,由等高线凸出方向确定,河流流向应自北向南流。右岸冲刷较强烈,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数家新住处”就应位于地势平坦的堆积岸。
答案:B
11.解析: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并形成高山和盆地。地势的高低,影响河流的流向。
答案:A
12.答案:(1)光照、热量(向南开口);避冬季偏北风(向南开口);高地(避开洪水、或除湿)
(2)农业生产: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军事防御: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做防御之用;日常生活:水流较缓,便于取水。
(3)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深利于水运发展。
13.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谷的形成过程。由材料一、二可知,该河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侧,为峡湾,地质时期位于北欧的冰川中心,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后来地球进入温暖期,气温上升,冰川融化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形河谷。第(2)题,本题考查河相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本题主要从河水的磨蚀、搬运、沉积等角度进行分析。河床上的沙石随着流水的搬运作用,不断受到水流的磨蚀作用,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好,越细。流水的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粗、大、重的物质先沉积,细、小、轻的物质后沉积,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好。第(3)题,本题考查奎茨河谷“最潮湿”的原因。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主要从河谷特点和山脉影响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奎茨河谷位于46°N~48°N之间,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从海陆位置看,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影响,降水量丰富;从河谷地形看,谷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一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水汽充足。从山脉影响看,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晴天少,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空气湿度大。
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明显,形成“V”形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好,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
(3)奎茨河谷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该河谷位于太平洋东北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各地向西敞开,谷底呈西南—东北走向,有利于西风沿河谷深入,水汽充足;奎茨河谷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强。
PAGE
-
8
-章末检测(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若在③处钻4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
A.15
m
B.45
m
C.75
m
D.105
m
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区域的等高线图”,回答3~4题。
3.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4.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的情况,并绘成该河段示意图甲、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乙和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丙。据此回答5~6题。
5.甲图中AB段河流( )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流向西
C.水位A处低于B处
D.不能确定
6.关于乙图的河床剖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F岸对应C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B.E岸对应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C.F岸对应D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D.E岸对应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下图为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①②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甲、乙分别示意两种地貌。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质构造比①先形成
B.②地质构造的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
C.甲地貌只形成在湿润地区
D.乙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
8.有关该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夏季水循环更活跃
B.图中湖泊减少了区域水循环总量
C.图中湖泊对甲地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D.甲、乙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9~10题。
9.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10.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1~13题。
11.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质一般较差
B.牛轭湖湖水较深
C.与河流下切侵蚀强有关
D.牛轭湖在山区也较多
1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截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的是( )
A.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D.减轻洪涝灾害
13.现在,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其原因是( )
A.水量变化太大
B.水量少且断流
C.人为干预多
D.中游水利工程建设
自然界中,相邻两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14~16题。
14.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的走向是(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15.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地壳断裂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7~18题。
17.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8.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9~20题。
19.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0.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河流与其流入湖泊的水位差影响河流流速,进而影响流水的搬运和堆积。辫状河多发育于冲积扇和山前倾斜平原,河道经多次分汊和汇聚呈辫状。曲流河多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地质科学研究表明,当滨浅湖水位上升时,辫状河可转变为曲流河。下图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地沉积模式图。
(1)K地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其形成过程。(6分)
(2)推测滨浅湖水位上涨时,图中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的过程。(4分)
(3)分析图示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6分)
22.下图为“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什么?试分析其成因。(4分)
(2)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60多年来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是什么?对地貌有何影响?(4分)
(3)从图示聚落分布看,分析该区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原因。(4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于2015年3月9日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起程,开始环球飞行。预设6月到达A地,8月返回到阿布扎比,但因故未完成本次飞行。
材料二 “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飞行预设路线图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图。
(1)A城附近位于板块与板块的________(填“消亡”或“生长”)边界,按预设当太阳能飞机6月份到达A城时,该地主要受________(填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控制,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太阳能飞机的飞行。(3分)
(2)沿预设的飞行路线,其经过了六大板块的________个板块。(1分)
(3)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内力作用是________,外力作用是________。(4分)
(4)科罗拉多河两侧的岩石最有可能是三大岩石中的________岩,图中B岸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4分)
24.阅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6分)
章末检测(二)
1.解析:本题考查地貌的判读。据图可知,③处附近有河流经过,是山谷,据材料可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较老,以③为中心,向两侧岩层越来越新,可判断该处地质构造为背斜。故选B。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图中等高距为20
m,故③处海拔低于⑤处20~60
m;由于③处钻4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的深度为60~100
m,因此最有可能为75
m。故选C。
答案:C
3.解析:从P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看出,该处地貌呈明显的扇面状分布,是河流冲积物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山前冲积扇。
答案:B
4.解析:河流流量最大时,挟带下来的冲积物最多,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根据图中显示的30°纬度、洋流流向及洋流位于大陆西岸等信息,运用中低纬洋流分布知识,可推断该处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则7月为雨季,河流流量较大。
答案:C
5~6.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B水文站水流量较稳定,说明受到上游湖泊的调蓄作用,故AB段的河流由A处流向B处,即由西北流向东南。第6题,EF处为曲流,E为凹岸,流水侵蚀,河岸较陡,对应D岸,F为凸岸,流水沉积,河岸较缓,对应C岸。E岸对应D岸。
答案:5.A 6.D
7.解析:读图,②地质构造使①岩层错动,应是后形成,A错误;图中②地质构造是断层,地表可能有地下水出露,B正确;甲地貌为冲积扇平原,形成在山麓地区,与干湿状况关系不大,C错误;乙地貌为河口三角洲,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D错误。
答案:B
8.解析:该区域位于美洲西部某沿海地区,无法确定该地的气候类型,若是地中海气候,则夏季水循环较弱,A错误;图中湖泊能调节河流水位,不会减少区域水循环总量,B错误;图中湖泊与甲地貌不在同一区域,对甲地貌的形成没有影响,C错误;甲地貌是河流冲积扇平原,乙地貌是河口三角洲,二者的形成与水循环有密切关系,D正确。
答案:D
9.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流水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流水侵蚀,①坡表现为堆积,则为迎水坡,C、D错误;水流在流速快时侵蚀作用较强,在流速慢时堆积作用较强,故①坡流速较慢,A错误。故选B。
答案:B
10.解析:根据前期和后期沙波剖面对比可知,②④坡泥沙被侵蚀,①③坡泥沙堆积。故选D。
答案:D
11.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牛轭湖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A正确;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位浅,主要与河流侧蚀有关,B、C错误;平原地区河流流速慢,侧蚀作用较强,流域平坦开阔,易形成河曲,故山区牛轭湖较少,D错误。
答案:A
12.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利于汛期的排洪泄洪,反而有可能加重洪涝灾害,D不属于其主要目的。
答案:D
13.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相关知识。黄河下游有地上河,故要人工加固大堤,因此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却没有形成河曲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预多,C正确。
答案:C
14.解析:发生河流袭夺前,图1中两水系之间分水岭是两河间的支流源头的连线方向。结合指向标,分水岭走向是南北走向,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15.解析:结合图2,山岭东侧河流海拔低,由于河流袭夺,图1中西侧河流甲段注入东侧河流,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丙,C正确;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河流袭夺不影响其流量,A错误;乙河段属东侧河流,水量不会减少,B错误;丁河段水量增大,D错误。
答案:C
16.解析: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形成。C正确;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B错误;地壳断裂属于内力作用,D错误。
答案:C
17.解析: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由材料中霍林河“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可知,修建水库前塑造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塑造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流水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而不会是内力作用,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附近早已没有冰川运动,C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以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之后才以风力作用为主,D项错误。
答案:B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A项,受所学知识影响,易以为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但设问为营造山前平原的地表形态的作用力,而不是塑造该山地的作用力。
18.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地面沉降一般是由于人为过量抽取地下水或地下采矿引起的,由材料可知,灌溉的农田主要在上游,山前平原地区不需过量抽取地下水,根据材料也不能得到采矿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断流期间流水侵蚀极弱,B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之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以后以风力作用为主,故在风力侵蚀下洼地增多增大,C项正确;材料中对河流断流前后气温变化并没有交代,因此不能判断是否有冻融塌陷,D项错误。
答案:C
关键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到洼地增多增大是河流断流期间发生的。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D项。因为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冻土广布,若气温升高,冻土融化,水分蒸发,则会引起冻融塌陷,但材料中并没有交代断流前后气温有明显变化,因此不能选D。
19.解析:本题考查地貌类型的成因。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与顺序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因此不属于褶皱,B错误。
答案:D
20.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喷发物质也相同,A错误;两区域位置相近,冷凝环境差异不大,B错误;该区域地壳运动没有差异,D错误;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外力侵蚀作用的差异,Y区相对上升,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选C。
答案:C
2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河流的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第(1)题,K地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或洪积扇,位于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可能多个冲积扇、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第(2)题,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流速减慢导致辫状河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道变得更加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第(3)题,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物质基础、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再加上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答案:(1)冲(洪)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2分)
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挟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洪)积扇,多个冲(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4分)
(2)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辫状河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得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4分)
(3)该区域的西侧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夏季多暴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6分)
22.答案:(1)洪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4分)
(2)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4分)
(3)沿河、沿海岸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4分)
23.解析:第(1)题,A地位于非洲西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6月份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有利于太阳能飞机的飞行。第(2)题,飞行路线完全位于北半球,全球六大板块除南极洲板块外,其他五大板块都经过。第(3)题,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是地壳隆起形成。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第(4)题,从图片中看出,科罗拉多大峡谷岩石层理性明显,故判断可能是沉积岩。B岸位于河流的沉积岸,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1)消亡 副热带高气压带 有利于(3分)
(2)5(1分)
(3)地壳运动 流水侵蚀(4分)
(4)沉积 流水沉积(4分)
24.解析:第(1)题,根据甲山脉沿纬线延伸,且纬度在25°N南北两侧,当属我国最南一列东西走向山脉——南岭。由于地处南方,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侵蚀;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其表现出的地理事物应为岩浆岩或金属矿产。第(2)题,南北两处“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不同,应从各自的河流特征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
答案:(1)流水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
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
;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
PAGE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