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课后作业(含解析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课后作业(含解析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8-14 08:56:07

文档简介

课后作业提升6 常见天气系统
【基础演练】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锋面气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天气状况是(  )
A.①地吹东南风
B.②地吹西南风
C.③地风速最大
D.④地气压最高
2.对图中甲、乙锋面及其运动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为冷锋,向西北方向运行
B.乙为冷锋,向西南方向运行
C.甲为暖锋,向东南方向运行
D.乙为暖锋,向东北方向运行
“寒露风”是指我国秋季来自北方的气团侵入后使我国南方水稻减产的一种自然灾害。据此完成3~4题。
3.引发“寒露风”灾害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4.该天气系统侵入时出现的天气是(  )
A.气温升高,多阴雨天
B.气温下降,多阴雨天
C.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D.气温升高,天气晴朗
如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M、N为锋线。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是(  )
A.北半球锋面气旋
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锋面气旋
D.南半球暖锋
6.图中各点天气状况可能为阴雨天气的是
(  )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④
D.②③
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或移动十分缓慢时,称为准静止锋。图a为江淮准静止锋,图b为昆明准静止锋。读图,回答7~8题。
7.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在冬季,以下关于图b表述正确的是
(  )
A.“天无三日晴”是昆明的真实写照
B.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与地形关系密切
C.昆明和贵阳都是四季分明
D.昆明与贵阳冬半年均以冷湿天气为主
8.关于图a中江淮准静止锋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江淮准静止锋发生在夏季6~7月
B.“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诗句中的梅雨就是江淮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的
C.当副高移动速度较快时,6~7月江淮地区降水较少
D.当副高势力较弱时,会出现北涝南旱的现象
【能力提升】
读a、b两图,完成9~11题。
9.图a各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古诗“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中所描述的天气系统的气压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图b中(  )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11.古诗中说“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引起诗中描述的天气系统的是
(  )
A.夏威夷高压
B.热带气旋
C.暖锋系统
D.亚洲高压
读某地锋面气旋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此时(  )
A.甲、丙两地多阴雨天气
B.乙地气温高于甲地
C.丙、丁两地气流下沉
D.丁地风力大于乙地
13.甲地当前的风可能为
(  )
①东北风
 ②西北风
 ③东南风
 ④西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天气系统为
(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15.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可能为
(  )
A.大风区
B.阴雨区
C.高温区
D.锋后区
16.读a、b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性质上看,图a中B是________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地。
(2)图a为________锋天气图。该锋面过镜后,E地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
中F处是________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________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________天气。
17.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处中________为高气压中心,
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________,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出现________天气。
(2)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
(3)图中①②两条锋线中,冷锋是________,①雨区在锋________(填“前”或“后”)。
(4)图中A、B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此时B城市刮________风。
课后作业提升6 常见天气系统
1.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判读。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的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天气状况是①地吹西北风,A错误;②地吹西南风,B正确;③地等压线不是最密集的,风速并不是最大,C错误;根据等压线数值,④地气压最低,D错误。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运动规律。结合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逆时针辐合,左为冷锋,右为暖锋得出图中甲为冷锋,向东南方向运行,A、C错误;乙为暖锋,向东北方向运行,D正确,B错误。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自然灾害。根据材料可知,“寒露风”是指我国秋季来自北方的气团侵入后使我国南方水稻减产的一种自然灾害,而来自北方的气团属于冷气团,所以“寒露风”与冷空气活动有关,当北方有强冷空气南下且冷空气在南方停留时间较长时,最易造成“寒露风”灾害,因此是由冷锋天气系统所引发,故选A。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冷锋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故选B。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因虚线M、N是锋线,实线为闭合等压线,所以该图为锋面气旋,B、D错误;图中风向标符号有短线的一端是风来的方向,从而判断出气流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辐合,所以该天气系统是北半球的锋面气旋,A正确,C错误。
答案:A
6.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因此图中锋面气旋的左侧是冷锋,降水在锋后,①处是阴雨天气,②处是晴朗天气,B、D错误。图中锋面气旋的右侧是暖锋,降水在锋前,④处是阴雨天气,③处是晴朗天气,⑤位于气旋中心,多上升气流,也可能是阴雨天气,A正确,C错误。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准静止锋对区域天气的影响。贵阳位于昆明准静止锋冷气团的一侧,“天无三日晴”是对贵阳天气的真实写照,A错误;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与云贵高原的地形关系密切,B正确;昆明四季如春,四季不分明,C错误;昆明冬季温和,贵阳冬半年以冷湿天气为主,D错误。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江淮准静止锋及其影响。江淮准静止锋发生在夏季6~7月,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A正确;“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诗句中梅雨是江淮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的,B正确;当副高移动速度较快时,锋面会迅速推移到华北地区,导致6~7月江淮地区降水较少,C正确;当副高势力较弱时,锋面停留在南方地区,会出现北旱南涝的现象,D错误。
答案:D
9.解析:本题考查暖锋天气系统。解答本题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意思,“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描述的是春季暖锋过境的天气现象,暖锋过境时多产生降水,由于暖锋过境后天气转晴,且受暖气团控制,则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所以①曲线符合。选A。
答案:A
10.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热力作用相关知识。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且受冷气团控制,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差,易产生霜冻现象。d表示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a表示地面辐射,b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c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地面,也就是大气逆辐射,所以是c减弱,造成“是夜必霜”。选C。
答案:C
11.解析:本题考查暖锋天气系统的判读。根据“春分雨脚落声微”可知反映的是春季的降水,且降水强度较小。夏威夷高压和亚洲高压是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A、D错误;热带气旋降水强烈,B错误;暖锋过境时,由于暖气团移动速度较慢,多为连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弱,C正确。
答案:C
12.解析:本题考查锋面气旋的判读。甲、丙两地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A错误;乙、丁两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于甲、丙两地,B错误;丙地气流上升,丁地气流下沉,C错误;丁地受地形影响,产生“狭管效应”,风力大,乙地受南侧的山脉阻挡,风力小,D正确。
答案:D
13.解析:本题考查风向的判断。根据该锋面南侧为冷气团、北侧为暖气团,可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锋面出现于低压槽附近,低压中心位于其右侧,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甲地应吹偏西风,为西北风或西南风,D正确。
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气旋的分布特点。读图可知,该天气系统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故为气旋,且该天气系统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故为北半球的气旋。
答案:A
15.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图中阴影部分的风是从海洋吹来的,可能带来丰富的水汽,故可能形成降水;该处风从海洋吹来,形成高温区的可能性较小;该地应该位于暖锋的锋前,形成大风区的可能性较小。故选B。
答案:B
16.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锋面系统。根据图示,图中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为暖锋系统。从性质上看,图中B位于暖锋锋前,是冷气团,C、D、E三地中,C位于暖锋锋后,为暖气团控制,气温高,D、E位于暖锋锋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所以气温最高的是C地。第(2)题,本题考查锋面系统及天气。图中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为暖锋系统,所以为暖锋天气图。该锋面过境后,E地受暖气团影响,天气状况是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第(3)题,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天气。根据图示可知,图中中心气压较四周高,所以F处是高压中心。根据气流沿顺时针方向从中心向四周辐散,可判断为北半球的反气旋,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
答案:(1)冷'C
(2)暖'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高'北'晴朗
17.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甲处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为高压中心,乙处中心气压较四周低,为低压中心。就气流状况而言,高压中心水平气流辐散,属于反气旋。乙处为低压,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第(2)题,本题考查气温日较差的判读。结合上题,甲处为高压中心,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第(3)题,本题考查锋面气旋的判读。①为气旋西侧的低压槽,形成冷锋;②为气旋东侧的低压槽,形成暖锋。雨区总位于锋面的冷气团一侧,故①雨区位于冷锋锋后,而②雨区位于暖锋锋前。第(4)题,本题考查气温的判读及风向的判读。图示B城市位于暖气团一侧,天气晴朗,气温较高。结合图示的等压线分布可判断B城市的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1)甲 反气旋 上升 阴雨
(2)甲
(3)① 后
(4)B 东南
PAGE
-
8
-课后作业提升7 气压带和风带
【基础演练】
若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据此回答1~2题。
1.b与d之间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信风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地球上的气压带有: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其中,同属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此时,南亚盛行
(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
A.1月、西北风
B.7月、西北风
C.1月、东南风
D.7月、东南风
6.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下图示意北半球大气环流图(部分)。读图,回答7~8题。
7.P地的气压带是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8.P地的气候特点是
(  )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炎热干燥
D.高温多雨
【能力提升】
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下面两幅图示意世界某辐合带季节分布位置差异。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辐合带的主要分布区有(  )
①东热带太平洋'②北美地区'③东南亚'④热带印度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图示辐合带控制地区
(  )
A.海洋狂风巨浪
B.遏制台风等系统产生
C.天气稳定少变
D.形成绵延千里的云带
读澳大利亚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造成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不同气压状况的原因是(  )
①地形 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气压带风带移动
④洋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达尔文夏季、冬季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
A.东南风、西北风
B.西南风、东北风
C.东北风、西南风
D.西北风、东南风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13~14题。
1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1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图a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b是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两地气压状况为a________b(填“>”或“<”),气温状况为a________b(填“>”或“<”)。
(2)若图a所示地区在南半球,理论上,a、b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为________,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为________。
(3)图b所示时期,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
(4)图b中数字________表示低纬环流圈,字母________表示副极地低气压带,其形成原因为________(填“热力作用”或“动力作用”)。
(5)图b所示,字母e表示的风带为________。
课后作业提升7 气压带和风带
1.解析:本题考查三圈环流图的判读。根据文字材料,图示为中纬度环流图,故b处气流下沉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处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两个气压带之间为盛行西风带,故选B。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的成因。①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和④极地高气压带(位于两极)是气温导致的气流上升或下沉而形成的气压带,为热力因素下形成的,C正确;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30°附近,并不是由于气温低导致的气流下沉,③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南、北纬60°附近,并不是由于气温高导致的气流上升,这两个气压带的成因均为动力因素,A、B、D错误。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是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图示时刻应为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欧大陆形成低压中心,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故选B。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南亚季风。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图示时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影响南亚地区,故此时南亚盛行西南风。故选A。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大气运动状况判读风向。亚欧大陆内部形成高压,故此时为1月。由图可知,M处的风由大陆吹向海洋,为西北风,A正确。
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季风的成因。M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使冬、夏季同纬度陆地和海洋上分别形成不同性质的气压中心,从而使M地风向随季节而变化,B正确。
答案:B
7.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读。读图可知,P地位于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正确;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A错误;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北纬60°附近,C错误;极地高气压带位于极地地区,D错误。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的特点。P地纬度低,气温高,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产生降水,所以炎热干燥,故C正确。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读。根据题意,图中辐合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图a中赤道低气压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南部的风带为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的西南风,在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图b中赤道低气压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北部的风带为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而成的西北风,在澳大利亚北部最为典型。综上所述,③④正确,故选C。
答案:C
10.解析:图示辐合带控制地区气流辐合上升,形成多雨带,形成绵延千里的云带,D正确。辐合带气流上升,风力小,所以辐合带风力小,海洋风浪小,A错误。强烈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台风等系统产生,天气复杂多变,B、C错误。
答案:D
11.解析:本题考查高、低压中心的成因分析。读图,澳大利亚大陆1月等压线在西北部形成了低压中心,7月在大陆上形成了高压中心。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1月为澳大利亚的夏季,陆地气温较高,7月为冬季,陆地气温较低,故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②正确;另外,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30°S以北地区,也会形成这种气压状况,故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密切相关,③正确;与洋流、地形无关。故B正确。
答案:B
12.解析:本题考查风向的判读。空气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在近地面还需考虑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达尔文位于南半球,夏季(1月份)的风向需根据虚线等压线判读,受西北部低压中心影响,达尔文的风向是西北风;冬季(7月份)的风向需根据实线等压线判读,风向为东南风,D正确。
答案:D
13.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中季风①②④⑥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图中的季风③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季风⑤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③⑤符合题意,所以C正确。
答案:C
14.解析:甲处原为低气压带,陆地冬季降温快,形成高压,A错误;乙处原为高气压带,1月是南半球夏季,气温高,形成低压,B错误;丙处原为高气压带,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副热带高气压带,D正确。
答案:D
15.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结合图可知,a地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下沉气流,是因为近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b地在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是因为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即气压a>b,气温a答案:(1)>'<
(2)由东南流向西北'由西流向东
(3)南
(4)①'h'动力作用
(5)东北信风带
PAGE
-
7
-课后作业提升8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演练】
''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完成1~3题。
1.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的气候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我国有大面积分布的气候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③气候夏季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较小
D.受大陆吹向海洋气流控制
''下图为地球上某区域气压带、风带及3
000米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B.甲风带与高空风向完全相反
C.甲、乙风向相同时,则两者同属一个风带
D.图中气压带控制下多降水
5.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可能的是
(  )
A.甲风带常年控制容易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B.该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C.该气压带与甲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D.该气压带常年控制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6~8题。
6.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①是西南风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北风
D.②是冷性气流
7.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  )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8.受①气流影响明显的地区,不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高山气候
【能力提升】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分析了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关系,并进行了各种模拟演示。读图,回答9~10题。
9.当黄赤交角为0°时,该小组在模拟演示中发现M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M地所在半球及其气候类型分别是
(  )
A.北半球
 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
 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半球
 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
 温带海洋性气候
10.根据N地的地理位置推知该地
(  )
A.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
B.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或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C.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D.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读某地气候统计图(图a)及某季节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b),完成11~12题。
11.为该地带来降水的主要气压带或风带是
(  )
A.①—赤道低气压带
B.②—东北信风带
C.③—副热带高气压带
D.④—盛行西风带
12.图b所示季节,成都的气候特征为
(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少雨
D.寒冷干燥
''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资料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四种气候类型中,某季节气候特征成因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图示各气候类型中,我国只可能有其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下面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气压带如图1中甲所示位置时,简述A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2)说出与A海沿岸地区相对应的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及成因。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___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与形成原因。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______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表示高压带,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课后作业提升8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读图可知,图①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或亚热带湿润气候;图②终年高温少雨,判断为热带沙漠气候;图③雨热不同期,判断为地中海气候;图④终年温和湿润,判断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即④,D正确。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其分布。我国有大面积分布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即①,A正确。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其特点成因。③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冬季,西风带控制该区域,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气流,气候温和多雨;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该区域,以下沉气流为主,不易形成降水,气候炎热干燥。B正确。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读。等压面凸向低处,说明该处气压较低,高空气压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由此判断该地3
000米高空等压面向下弯曲的地方为低压,近地面对应为高气压带;甲、乙两处的风带,在近地面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的气压带可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也可能是极地高气压带,A错误;高空空气受两个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空气受三个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B错误;如果甲、乙风向相同,说明向哪个方向都是南或者都是北,说明甲、乙之间的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甲、乙风向相同时同属一个极地东风带,C正确;图中近地面气压带为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D错误。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近地面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甲应该为东北信风带,乙应该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信风带控制容易形成热带沙漠气候,A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B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C错误;该气压带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易形成热带沙漠气候,D错误。
答案:B
6.解析:①②两股气流相遇后,①在锋面之上,说明①是暖性气流,来自纬度较低地区,为西风带,可能是北半球的西南风,也可能是南半球的西北风;②为来自高纬地区的东风,是冷性气流。
答案:D
7.解析:①为西风带,②为东风带,①②之间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东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皆有分布。
答案:D
8.解析:①气流为盛行西风,终年在其影响下的地区可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半年受其影响(夏半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一些高山如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虽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迎风坡),但由于海拔高形成了高山气候。
答案:B
9.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成因。当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则气压带、风带就不会发生季节移动,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就无法形成,如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M位于40°纬线附近,只可能是地中海气候。若M为地中海气候,则M所在纬度应低于40°,可知为北半球,A正确。
答案:A
10.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成因。N地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季风气候,C正确。
答案:C
11.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a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且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对应的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降水较多,结合图b,故D对。
答案:D
12.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图b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说明是北半球夏季。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故A对。
答案:A
13.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图的判读。根据图示分析,①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地中海气候;②地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④地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年降水量在750~1
000
mm,为热带草原气候。①地冬季温和多雨是受西风带控制形成,②地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湿润。两地冬季气候特征的成因相同,①②正确,故选A。
答案:A
14.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各气候中,③是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热带草原气候两岸都有分布。结合我国气候类型分布,故选C。
答案:C
15.解析:第(1)题,当气压带如图1中甲所示位置时,为北半球夏季,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第(2)题,30°N~40°N大陆东岸,由于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炎热干燥。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2)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6.解析: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和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位置分布,可以判断出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有关;②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与西风带有关;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有关;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
答案:(1)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①② 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是由于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3)③ 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季。
(4)高温多雨
(5)如图,要求一是气压带的位置必须要偏南;二是两个风带的方向无误。
PAGE
-
8
-章末检测(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1~2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下图示意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数字表示纬度。结合图文,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4.下列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
B.?
C.?
D.?
下图为某半球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季节(  )
A.可能为1月
B.丙处气压中心势力最强
C.乙处正值高温多雨
D.丁处主导风向为偏南风
6.图示太平洋高压弱年份,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  )
A.①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B.③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C.乙为多雨带
D.②为近地表的西风带
8.当乙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  )
A.气压带、风带南移
B.天津地区盛行西北风
C.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天津地区昼短夜长
下图为等压线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气压中心出现时,对应的亚洲地区气压中心名称是(  )
A.亚洲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夏威夷高压
D.印度低压
10.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  )
A.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
B.此时一艘海轮经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往地中海正好顺风顺水
C.此时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河流处于汛期
D.印度进入旱季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  )
A.①③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似
C.③⑥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
D.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似
12.图中⑤地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主要原因是(  )
A.受盛行西风吹拂
B.受近地面逆温的影响
C.受海陆风的影响
D.受气流垂直运动的影响
下图是某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14.该地夏季(  )
A.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B.受东北信风影响
C.受西南季风影响
D.受东北季风影响
下图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①②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曲线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与①地相比,②地降水量(  )
A.春季较多
B.夏季较多
C.秋季较多
D.冬季较多
16.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  )
A.夏季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表为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据此完成17~18题。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平均气温(℃)
2
-1
-2
-4
气压(百帕)
1002
1004
1006
1008
天气状况
晴转多云
阴转小雨夹雪
小雪转阴到多云
多云转晴
17.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
18.该天气系统可能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下图为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C.③—热带季风气候
D.④—地中海气候
20.下列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正确的是(  )
A.①—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B.②—南北纬40°~60°大陆东岸
C.③—南北纬10°之间
D.④—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下图中,图a为地表三圈环流局部剖面图(N为北极点);图b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12分)
(1)图a中表示纬度为30°、60°的字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图a中B处是________带,与图b中________处(填
“a”

“b”)的风向一致。(2分)
(3)图a中C处是________带,D处是________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4分)
(4)N处气压带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E气压带的成因为________(填“动力”或“热力”)原因。(4分)
22.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2分)
(2)B风带名称为________,其风向为________。(2分)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盛行________,南亚地区盛行________。(3分)
(4)图b中西南季风的成因是________'''''''''''。(2分)
(5)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为________。(2分)
23.读三圈环流示意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填“冬”或“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2分)
(2)A处是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填“动力”或“热力”)原因形成的;B处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带名称),其气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名称);D处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风带名称),其气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填“动力”或“热力”)原因形成的。(7分)
(3)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4.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5分)
''高气压(反气旋)、低气压(气旋)和锋面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台风、寒潮和梅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1)说明北半球高气压(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和所控制地区的天气情况。(6分)
(2)说明锋面中冷锋的移动方向,以及冷锋过境后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情况。(4分)
(3)图中表示何种天气现象?有人认为,用高气压(反气旋)和锋面知识都可以从某个方面解释这种天气现象。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说明理由。(5分)
章末检测(三)
1.解析:本题考查风带的分布规律。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是东北信风带、北半球西风带、东南信风带、南半球西风带。据此分析②为北半球的西风带,故选B。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风带的分布规律。由图分析,图中乙处南部形成极锋,甲乙之间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图中方向,甲是南半球的信风带,应是东南信风带,对应③。乙是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对应④。B对。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读图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说明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图中最外围是南纬30°纬线,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图中A、B、C、D、E依次是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故选D。
答案:D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A。原因在于忽视图中的纬度,误认为图中最外圈示意赤道。
4.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据分析可知D处为南半球西风带,为西北风。故选B。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根据图中海陆分布状况来看,应为北半球,北半球印度半岛受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夏季,A错误;丙处气压中心北半球冬季势力最强,B错误;乙处是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少雨,C错误;丁处位于东亚地区,此时主导风向是偏南风,D正确。
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夏季风的强弱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图示太平洋高压是控制和影响我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气压系统,它的移动是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如果夏季风弱,北上的速度慢,我国将出现南涝北旱的情况,故选C。
答案:C
7.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读。图示①地处副热带地区,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来自赤道的气流在高空堆积,空气下沉形成,A错误;③地处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在此相遇,暖气流暖而轻,故上升,冷气流受到阻挡流回高纬地区,因此形成相对的低气压,B错误;乙处为下沉气流,是少雨带,C错误;②为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的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偏西风,是近地表的西风带,D正确。
答案:D
8.解析:本地考查地理现象的时间判读。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当乙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副热带高压保留在海洋上,陆地形成低压中心,是北半球的夏季;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A错误;天津地区盛行东南风,B错误;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C正确;天津地区昼长夜短,D错误。
答案:C
9.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太平洋,图中气压中心出现时,北太平洋形成高压中心,对应的亚洲地区形成低压中心,气压中心名称是印度低压,D正确;亚洲高压出现时,北太平洋是低压中心,A错误;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出现在海洋上,B、C错误。
答案:D
10.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北半球是夏季,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A错误;此时直布罗陀海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海轮驶往地中海时,没有明显风向,B错误;此时北半球是夏季,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河流处于汛期,C正确;此时印度盛行西南季风,进入雨季,D错误。
答案:C
11.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及成因。结合经纬度及陆地形状可以判断该区域为非洲,①②④都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地中海气候,⑤⑥为热带雨林气候。①③两地气候的成因都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故成因相似,A正确;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②地是因为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而降水少,④地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而降水少,B错误;⑥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暖流增温增湿,故与③地气候成因不相似,C错误;⑤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有关,D错误。
答案:A
12.解析:本题考查大气运动的规律。图中⑤地位于副热带海区,不属于西风常年控制的范围,同时西风影响区域风向不会有明显的昼夜之分,A错误;近地面产生逆温时,大气比较稳定,大气的平流运动弱,雾气不会飘向内陆,B错误;对流运动旺盛,空气垂直运动,不会导致雾气飘向内陆,D错误;⑤地位于西部沿海,日出以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逐渐加大,由于海水的比热容更大,气温比陆地低,其气压比陆地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故选C。
答案:C
13.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图示气候类型最低气温在20℃以上,属于热带,某一季降水集中,可能为热带季风气候,也可能为热带草原气候。但降水最多月超过600毫米,应为热带季风气候,D正确。
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的成因。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高温少雨,C正确。
答案:C
15.解析:本题考查读图能力。读图,根据降水量逐月累积曲线,与①地相比,②地曲线表示冬季累积降水量较多,说明冬季降水较多,D正确。
答案:D
16.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的成因分析。夏季①地的降水量累积增长快,说明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累积量较为平稳,说明冬季降水少,根据降水总量和题意,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是夏季风,A正确;与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无关,B、C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大陆东岸被季风环流打破,D错误。
答案:A
17.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从表中看,该地18~21日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出现雨雪天气,为冷锋过境。A为冷锋,B为暖锋,C为气旋,D为反气旋,所以A正确。
答案:A
18.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天气。根据所学知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是受准静止锋的影响,故A错误;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是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故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副高控制下出现的天气,故D错误;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可能为冷锋过境造成的,故选B。
答案:B
19.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①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A错;②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对;③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C错;④最冷月气温高于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D错。
答案:B
20.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由分析可知,①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A错;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B错;③为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C对;④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D错。
答案:C
21.解析:本题组考查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的判读。第(1)题,图a为侧视图,图b为俯视图。30°、60°附近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30°纬线处盛行下沉气流,60°纬线处盛行上升气流。第(2)题,由上题可知,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故B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根据西风带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可知,图b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东北信风带位于低纬地区,即a处。第(3)题,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西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第(4)题,N处为极地高气压带,成因为纬度高,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为动力原因。
答案:(1)C E(2分)
(2)东北信风 a(2分)
(3)副热带高气压 西风(中纬西风、盛行西风) 地中海气候(4分)
(4)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动力(4分)
2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受控制地区气候特征。读图可知,图中A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第(2)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读图可知,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风向为东北。第(3)题,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读图可知,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应为北半球冬季,对应图b中的甲,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第(4)题,本题考查亚洲季风的成因。图b中西南季风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的。第(5)题,本题考查亚洲高压的影响。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全年高温多雨(2分)
(2)东北信风带'东北(2分)
(3)甲'西北季风'东北季风(3分)
(4)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2分)
(5)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寒冷干燥(2分)
23.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根据图示可知,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所以是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A位于60°N附近,所以应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来自极地的冷气流相遇,被迫抬升,属于动力因素形成的;B位于0°~30°N,所以应为东北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东北信风;D位于60°S~90°S,所以应为极地东风带,其气流来自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形成原因是极地温度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近地面的高压,属于热力因素形成的。第(3)题,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A地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空气冷却,水汽凝结,降水丰富,阴雨天气多,昼夜温差小,B地受东北信风带控制,从高纬流向低纬,空气增温,干燥,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故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小。
答案:(1)冬(1分)'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移动到了南半球)(2分)
(2)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热力(7分)
(3)小(1分)'A地气流向高纬流动,温度下降,容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昼夜温差较小(或B地气流向低纬运动,温度升高,难以成云致雨,多晴天,昼夜温差较大)(2分)
24.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判读。第(1)题,北半球反气旋气流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中心气流运动方向为以下沉为主,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情况为晴朗干燥。第(2)题,冷锋的移动方向为向暖空气一侧移动,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第(3)题,由图中的时间信息以及这种天气现象的移动路径可知,图中表示的天气现象为寒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寒潮侵袭的广大地区会被高气压控制;寒潮为冷空气南下,前缘一般会形成冷锋。
答案:(1)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2分)中心气流运动方向:以下沉为主。(2分)天气情况:晴朗(或干燥)。(2分)
(2)移动方向:由冷空气一侧向暖空气一侧移动。(2分)变化情况: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2分)
(3)天气现象:寒潮。(2分)观点:认同。(1分)理由:被寒潮侵袭的广大地区被高气压(反气旋)控制;寒潮为冷空气南下,前缘形成冷锋。(2分)
PAGE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