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 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 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4 09:2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名言欣赏: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龚自珍
导入新课
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在近代却被西方列强欺压蹂躏。伴随着列强入侵的一步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发展。全聚德烤鸭、同仁堂药业等企业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曾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的各项发明,如火车、电话、电报等,也纷纷涌入中国。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
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中国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起步的?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原因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相关史事: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掀起热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
外因
3.“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再度受挫: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原因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4.萧条发展
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荣宗敬
荣德生
荣氏兄弟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
(1)总体上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三座大山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重工业基础薄弱。
集中在上海、武汉等
沿江沿海大城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2)发展上不平衡:
从地区上:
从行业上: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轻工业多、
重工业少
纺织业
面粉业
地区分布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沿海、
沿江多,
内地少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萌芽和艰难发展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新式交通工具引入的影响: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火车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御用汽车
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期电报机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作用:
商人可以传达生意信息
记者可以进行新闻报道
老百姓与亲友联系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①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溥仪剪辫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
②劝禁女子缠足


作揖
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
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③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④易服饰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旗袍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西装
民国时期上海西餐厅
⑤新式风俗
⑤新式风俗
西餐
西式蛋糕
洋酒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不平衡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课堂小结
发展:甲午战争后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工业发展
社会生活变化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风俗习惯的改变
新式交通的出现
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新式婚丧礼节的出现
社会生活变化特点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课知识点
2.完成同步练习题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
)
A.采矿业
B.机器制造业
C.轻工业
D.造船业
检测目标
C
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检测目标
C
3.生活在100年前的上海人,不可能(

A.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B.在《申报》上看时政新闻
C.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D.穿西装去电影院看电影
检测目标
C
4.从1910年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博览会到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世博会已有百年历史。100年前第一次全国世博会的实际组织者,就是提出“实业救国”的状元实业家(

A.张之洞
B.詹天佑
C.侯德榜
D.张

检测目标
D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大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检测目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