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皖西南名校联考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皖西南名校联考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5 19:1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皖西南名校联考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5分)有学者不同意“西周实际上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封国组成的联盟”这一结论。其主要依据可能是当时(  )
A.地方诸侯毫无权力
B.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C.诸侯与周王的关系
D.周王朝垂直管理地方
2.(2.5分)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认为:“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材料中董仲舒的“对策”是指(  )
A.实行“仁政”
B.独尊儒术
C.春秋“大一统”
D.以法治国
3.(2.5分)唐代的官府手工业类型分为中央政府在京师直营手工业、建筑及公共工程手工业、地方政府经营手工业、中央政府在地方经营的手工业。除了这四种手工业,还有军事手工业和一些分散而又特殊的官府手工作坊。这反映出唐代官营手工业(  )
A.技术水平最高
B.管理体系比较完善
C.垄断全国市场
D.生产分工细致严密
4.(2.5分)唐诗中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恢宏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情怀的诗歌很多,宋代诗词中对关中平原的描绘则多以抒发伤时感世的情感为主,秦岭到了南宋更是成了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唐宋文学中关中地区不同意象反映出唐宋时期(  )
A.政治局势的变动
B.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
C.科举制不断完善
D.士人价值取向的改变
5.(2.5分)史载,徐皇后问明成祖:“陛下日与共图政理谁何?”朱棣答曰:“六卿治政务,翰林职论思典词命,皆朝夕左右者也。”这说明当时(  )
A.中枢官员勤政
B.阁臣深得皇帝信任
C.内阁权压六卿
D.后宫参政现象突出
6.(2.5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绸,棉布,武夷山的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这些都在更靠海滨的地方出现了加工店。这一发展趋势说明(  )
A.经济重心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
B.区城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海外市场对国内经济影响增强
D.政府调整对外经济政策
7.(2.5分)1864年,奕诉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有可取之处。”1867年,李鸿章上奏言:“从前中国与各国立约,多仓促定义,又未谙西洋通例,受损颇多。”江苏巡抚李翰章则指出:“今日之约章,即是日之法守。”这些言论(  )
A.主张改革保守的政治体制
B.认为清政府应该遵守不平等条约
C.体现了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D.敦促清政府要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8.(2.5分)如表为1900~1921年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概况,表中变化说明(  )
1900~1913年
1914~1921年
设厂数
资本额(万元)
设厂数
资本额(万元)
民族资本
58
912.7
98
2321.3
外国资本
49
1100.2
25
696.5
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B.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空间扩大
D.民族资本开始主导中国经济
9.(2.5分)“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挽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材料中的“他们”(  )
A.提倡民主科学精神
B.完全否定了西方文化
C.坚守传统儒家思想
D.促进了传统文化转型
10.(2.5分)如图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征兵时所刊布的一幅漫画﹣﹣《妻子送夫上战场》,这一漫画旨在(  )
A.巩固统一战线
B.扭转战事的不利
C.动员抗战力量
D.改善国民党的形象
11.(2.5分)新中国的第一次外交活动是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时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以公函方式通知尚留驻中国的使领馆。将毛泽东宣读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送达各国政府,声明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2.5分)据统计,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球的2.0%;1990年,中国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
D.世界政治局势持续稳定
13.(2.5分)如图是澳门就业人口数量情况统计图(单位:千人)。据图中现象可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澳门回归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
B.“一国两制”是澳门发展的保障
C.内地加大对澳门的经济支持力度
D.祖国统一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
14.(2.5分)下面是梭伦和克里斯提尼的部分改革措施对比表。据此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  )
改革
梭伦
克里斯提尼
选区
以血缘为基础的4个部落
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
常设机构
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
四百人议事会
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各选50
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
A.扩大了五百人议事会的权力
B.推动了贵族政治转向民主政治
C.使城邦机构日益庞大而低效
D.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15.(2.5分)1493年,教皇做出决断:“(西葡)双方以子午线为界,线西归属西班牙,线东归属葡萄牙。”同时又加授西、葡两国一项新的“保护传教”特权。即两国在各自归属范围内,有宣传天主教的权利。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西葡两国(  )
A.拉开了争夺世界霸权的序幕
B.“两分天下”世界格局初步形成
C.争夺殖民地的斗争非常激烈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16.(2.5分)正如詹姆士?斯鲁威尔所说:“虽然许多历史学家,特别是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试图把文艺复兴和意大利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作者所说的这一现象(  )
A.表明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宗教
B.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C.极大扼制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说明文艺复兴起到的作用微弱
17.(2.5分)1839年后,德国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也出现了一批善于应用科技成果于生产的企业家,还出现了联合企业,成立康釆恩式的生产体制,因此德国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国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这可用于佐证(  )
A.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效用巨大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C.德国是最早出现垄断的国家
D.“世界工厂”由英国转到德国
18.(2.5分)托克维尔指出,“以前的邦联政府直接治理的是加盟政府,而美国的联邦政府则直接治理公民个人”,这使得“美国政府并不是一个联邦政府,而是一个不完备的全国政府”。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美国(  )
A.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
B.联邦政府的权威增强
C.新型联邦制侵害自由
D.各州事实上无自治权
19.(2.5分)“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决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生产关系,而俄国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则是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俄国(  )
A.二月革命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B.专制统治阻碍经济发展
C.广大民众对沙皇统治的痛恨
D.二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0.(2.5分)1930年6月,胡佛正式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律修改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材料可用来说明胡佛(  )
A.对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
B.用法律来保障出口贸易的稳定
C.固守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意在阻止经济危机向国外蔓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所谓“新”是意味着由分散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原氏族部落基础上的邦国,逐步合并为真正地域性、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统一的专制大帝国。绚烂多彩、五花八门的各种思潮、学说、流派,正是在这个急剧动荡的过渡时期中产生和发展的。自战国后期起,它们在长久相互抑制、颉颃和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从而它们不再是纯粹的某家某学,而是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但并非先秦各家都同样积极参与了平等地吸收、保留在这个综合潮流中。相反,有的在先秦非常显赫的思想、学说、派别逐渐衰颓以至消失。有些则始终非常活跃、绵延而强大。先秦的名、墨两家属于前者。儒、道、法、阴阳则属于后者,它们是秦汉时期建构新型意识形态的四大思潮。
材料二
唐代中晚期种下的这一股本土化潮流,在宋代开花结果,引发了对于儒家理论新的阐释。宋学一脉,代替了汉代以下的儒学传统。宋学的开始,在初期也是从宇宙论和知识论下手、其中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但在北宋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却是逐渐走向以“内圣”修己的方向,不太注意“外王”济世的部分,也不太注意宇宙论和知识论。北宋理学派别众多,互相批判,形同水火;他们之间兼容、综合的工作反而不多。经过靖康之变,国亡家破,只剩半壁江山。宋代学者痛定思痛,开始注意到人间的秩序。朱子之学,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将一切人事放在伦常的规范之内。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合流趋势的历史原因,并举事例说明思想合流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产生的影响。
22.(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二
随着武昌城头的枪声响起,一场全国性的各省“独立”运动爆发了,清王朝犹如泥足巨人一般摇摇欲坠。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匆匆建立后,相继颁布《组织大纲》和《临时约法》,其中《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的政府体制,这套政治模式,基本上是仿照美国政治制度而设计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及推行这些制度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6年,英国一位经济学家深为惊异地看到,今天的英国在芝加哥和敖德萨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多数欧洲“内部地带”国家(指大不列颠与欧洲工业化国家)也都同样可以说是如此。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世界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
24.(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二战中唯一未遭战火破坏的交战国﹣﹣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国力得到空前加强。1939~1944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两倍。二战后初期,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以上,出口贸易占,黄金储备占.美国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且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一度垄断了原子弹……与二战前1937年相比,二战后初期的整个西欧工业产量仅为其70%,农业产量为其63%,而且仅存的工业又大多被纳入战争轨道,要顺利实现“军转民”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在政治上,西欧各国也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各国国内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对现有政权越来越失去信心。正是基于美国与西欧当时的现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即有名的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傅华丽《剖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美欧联盟的政治基础严重动摇,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于是美欧关系的调整势在必行。1991年5月19日,德国总理科尔在访问美国时表示:统一的德国将把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希望美国消除对德国的疑虑。1992年,当乌拉圭回合谈判和欧盟农产品补贴陷入僵局时,科尔从中斡旋,促成妥协,同时科尔呼吁美国停止削减在欧洲的驻军,英国也做出了行动。199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美国,英国女王在国会发表讲演,强调英美之间传统的纽带关系。
﹣﹣摘编自张文杰《冷战后欧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欧美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19-2020学年安徽省皖西南名校联考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解答】通过材料“不同意西周实际上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封国组成的联盟”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之间通过分封形成了上下臣属关系,故C正确;
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排除B;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通过秦朝的郡县制确立的,排除D。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汉武帝采取措施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儒家思想逐渐确立主流思想地位,故B正确。
A是孟子的思想,排除。
春秋“大一统”侧重政治领域,排除C。
“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董仲舒的新儒学将传统儒家思想、法家、道家等思想糅合,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故排除D。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央政府在京师直营手工业、建筑及公共工程手工业、地方政府经营手工业、中央政府在地方经营的手工业”“还有军事手工业和一些分散而又特殊的官府手工作坊”。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官营手工业体系庞大,既有中央直管,也有地方经营,既有政府管理,也有军队管理,管理体系比较完善,故B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唐诗……恢宏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情怀”“宋代……多以抒发伤时感世的情感为主”“秦岭……成了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中平原是唐代的政治中心和繁华之地,而宋代则是抵御少数民主的前线,秦岭则是南宋与金国的分界线。所以,唐宋文学中关中地区不同意象反映出唐宋时期这种政治局势的变动,故A正确。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唐宋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解答】通过材料“翰林职论思典词命,皆朝夕左右者也”可以看出,明成祖以翰林作为朝政咨询顾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明成祖对内阁的重视,故B正确;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中枢官员勤政,排除A;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并没有实权,排除C;
后宫参政现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选:B。
6.【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这些都在更靠海滨的地方出现了加工店。
【解答】在海滨地区出现内地相关行业的加工店,明显有利拓展海外市场,故C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已经完成,故排除A。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涉及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故排除D。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外交活动发展的过程和外交思想特点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李鸿章这些人主张要了解西方的外交规则,但并没有说改革传统保守的政治体制。
B.“今日之约章,即是日之法守。”可以看出是主张清政府应该遵守不平等条约。
C.从材料可以看出洋务派这些官员认识到了近代中国和列强签订条约的过程中并不了解西方的通例,所以主张向西方学习,然后要严格遵守签订的条约,反映了洋务派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D.材料信息看不出敦促清政府要适时调整对外政策的意思。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1900~1921年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投资机器面粉厂概况”。
【解答】从表中可知,1914~1921年民族资本主义设厂数、资本额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发展空间扩大,故C正确;
A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
此时洋务运动早已破产,故B错误;
D错在“主导”,排除。
故选:C。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倡导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不可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而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者属于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思想。
B.材料是要挽回传统文化,而不是否定西方文化。
C.材料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解释,并不是坚守传统的儒家思想。
D.从材料中“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挽回对旧文化的信心“明显可以看出这些人的思想活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故选:D。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战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统一战线的问题。
B.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的征兵广告,体现不出扭转战事不利。
C.材料中的征兵广告实际上是要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抗战。
D.材料中的征兵广告并没有改变国民党的形象。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意味着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断绝与国民党当局的一切外交关系,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C正确。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球的2.0%;1990年,中国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1980~2000年这20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和地位都大幅提升,这主要是由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导致的,故A正确;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
此项属于外部原因,不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这一时期,世界政治局势和平与动荡并存,故D错误。
故选:A。
13.【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图中2000年到2019年“澳门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9年澳门的就业人口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一直较为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一国两制”为澳门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故B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故选:B。
14.【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地域为基础”“抽签方式”。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表格中克利斯提尼改革中以地域为基础划分选区,并以抽签方式选举产生五百人议事会,进一步打破原来的血缘关系,推动了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故B正确。
A、D两项是在伯利克里时期,C项是在伯利克里之后,均不符合。
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主要考查教皇子午线设立的原因。
【解答】通过材料“双方以子午线为界,线西归属西班牙,线东归属葡萄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皇子无限的出现,实质上是教皇协调西葡两国在殖民地争夺上的矛盾,故C正确;
新航路开辟时期,西葡两国就已经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排除A;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传教,而是为了掠夺世界财富,排除D。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将文艺复兴和意大利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和“这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的内涵,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将文艺复兴和意大利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说明文艺复兴反对宗教束缚,提倡个性解放。“这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说明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本身,与宗教有着共同之处。随着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因此材料现象说明文艺复兴发生在经济发展和宗教神学思想束缚的特定背景下,故B项正确。
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是材料内容的部分体现,排除。
文艺复兴促进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背景,不是文艺复兴的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B。
17.【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德国将科技成果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推动了德国工业化进程,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德国将科技成果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推动了德国工业化进程,由此可以看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出现与德国相对的国家,因此无法得出德国是最早出现垄断的国家,故C项错误。
德国没有成为世界工厂,故D项错误。
故选:B。
18.【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直接治理公民个人”“是一个不完备的全国政府”。
【解答】从材料中的“直接治理公民个人”“是一个不完备的全国政府”可以看出,在联邦制下,美国政府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增强,无论是对于公民个人还是对于各州,权威性均在增加,故B正确。
A、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故选:B。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是强调要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应该是在二月革命之前,所以不可能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B.材料没有强调阻碍经济的发展,而是强调在俄国专制统治之下矛盾尖锐,不可调和。
C.材料是强调矛盾尖锐不可调和,没有突出强调广大民众对沙皇统治的痛恨。
D.材料是强调要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应该是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之前强调的是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故选:D。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关键信息是“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胡佛政府对进口商品进行征税,以保护本国市场,说明他对本国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并非完全的自由放任,A正确,C排除;
胡佛的做法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B排除;
胡佛的做法是为了转嫁经济危机,D排除。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1)题,秦汉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合流趋势的历史原因,考生可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想合流的趋势,考生可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举例说明。第(2)题,宋代儒学的特点,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宋代儒学产生的影响,则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历史原因:根据“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得出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思想意识形态;根据“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得出不同思想流派相互吸收;根据“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统一的专制大帝国”并结合所学得出文字的统一促进思想交流。事例:根据“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是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为例进行说明。
(2)特点:根据“内圣修已”得出强调内心修养;根据“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得出注重伦理规范;根据“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得出融合佛道思想;根据“宋理学派别众多“得出思想派别众多。影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可从复兴了儒学、有利于锻造中国人的性格、适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
故答案为:
(1)历史原因: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思想意识形态;不同思想流派相互吸收;文字的统一促进思想交流。事例: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充分吸收法家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特点:强调内心修养;注重伦理规范;融合佛道思想;思想派别众多。影响:复兴了儒学,使儒学形成了严整的思想体系;强调“立志”“修身”“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自律、意志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锻造中国人的性格;其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适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第一小问要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向西方学习,主要表现为创立拜上帝教以及提出《资政新篇》。
(2)辛亥革命中在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实行的是总统制,后来迁到北京以后,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体制,其目的主要是适应当时的革命需要,控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稳定,后来实行三权分立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搞责任内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
(3)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没有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辛亥革命直接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故答案为:
(1)表现:创立拜上帝教,1859年提出《资政新篇》
(2)政治制度:初期实行总统制,后来改为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体制。目的:各地起义后纷纷独立,各自为政,总统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稳定;三权分立有利于防止暴政,维护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意在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3)积极影响: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对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3.【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本题属于典型的高考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依据题干要求分情节、历史现象、评述历史现象等环节进行。依据材料“今天的英国在芝加哥和敖德萨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关于情节:依据材料“今天的英国在芝加哥和敖德萨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等可以直接得出情节。关于历史现象:依据上述情节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历史现象是: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关于评述: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情况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归纳分析。示例如下:英国优先开展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居“世界工厂“的地位。它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19世紀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开展和逐步完成,欧美各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交往,世界各地的贸易交流加强。同时,西方国家以炮舰和廉价工业品为手段,把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卷入其殖民体系,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于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奠定了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故答案为:
示例:
情节:今天的英国在芝加哥和赦德萨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魯,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种植场弄来的咖啡。
历史现象: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评述:英国优先开展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居“世界工厂”的地位。它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开展和逐步完成,欧美各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交往,世界各地的贸易交流加强。同时,西方国家以炮舰和廉价工业品为手段,把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卷入其殖民体系,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于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奠定了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24.【分析】(1)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需结合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目的来解答。
(2)本题考查冷战结束,需结合冷战后欧美关系的特点及成因来解答。
【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国力得到空前加强”“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在政治上,西欧各国也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西欧普遍衰落,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美苏间的对抗日益加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以扶持西欧经济复兴为旗号,达到控制西欧,抑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2)第一小问,根据“统一的德国将把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希望美国消除对德国的疑虑”“当乌拉圭回合谈判和欧盟农产品补贴陷入僵局时,科尔从中斡旋,促成妥协”可知,冷战后欧美关系既有关系紧张又有关系缓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产生分歧的原因:苏联解体;欧盟崛起、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减少。关系改善的原因:冷战后国际政治的混乱和不确定性;欧美在经济上依赖度加深;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近。
故答案为:
(1)背景: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西欧普遍衰落,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美苏间的对抗日益加深。
目的:以扶持西欧经济复兴为旗号,达到控制西欧,抑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2)特点:分而不离(既有关系紧张又有关系缓和)。
成因:产生分歧的原因:苏联解体;欧盟崛起、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减少。
关系改善的原因:冷战后国际政治的混乱和不确定性;欧美在经济上依赖度加深;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