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5 19:5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叠加,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对其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周天子并无实际的管辖权力
B.西周礼乐秩序进一步强化
C.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D.宗法关系加强了周室王权
2.(2分)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
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
C.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
D.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
3.(2分)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  )
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
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
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
4.(2分)春秋末年,一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说明了(  )
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B.家国政治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初步显现
D.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5.(2分)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6.(2分)据《国语?晋语》记载,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管子?乘马篇》则记载:“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战国时期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已经很严重。这种变化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商人与王公贵族关系较密切
C.商业领域的坊市制度开始崩溃
D.出现了许多区域性的大商人
7.(2分)《论语》记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反映出诗(  )
A.汇集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B.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蕴含了全面的教育思想
D.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8.(2分)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思想主张与该创作精神相符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兼相爱,交相利”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9.(2分)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  )
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
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
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10.(2分)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11.(2分)秦统一后,秦始皇“徒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成咸,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
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
12.(2分)汉朝前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至汉文帝时谷价“每石数十钱”。这一变化反映出汉初(  )
A.粮食价格普遍较低
B.农耕经济快速恢复
C.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D.农民依附关系削弱
13.(2分)如表可知东汉时期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  )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
泗洪重岗、雎宁双沟镇
A.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
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
14.(2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好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  )
A.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
D.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
15.(2分)湖北睡虎山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  )
A.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
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
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
D.秦始皇希望成为人王圣主
16.(2分)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此思想(  )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17.(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  )
A.放松了人身依附控制
B.加强了地主土地兼并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
18.(2分)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19.(2分)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  )
A.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
C.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
20.(2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21.(2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是科举制,这一制度创立于隋唐,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曾有人对唐朝进士出身情况做出了如下统计,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
A.依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兼顾寒素、小姓,扩大选拔范围
C.沿袭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D.杜绝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
22.(2分)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壮大自耕农队伍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23.(2分)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24.(2分)唐政府规定,“(唐都长安东西两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据此可知唐朝的城市(  )
A.政治职能趋淡
B.管理日益混乱
C.商业活动受限
D.功能十分完善
25.(2分)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35分,其中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0分,29题15分)
26.(13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解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材料三: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说“富国以农”“事本而禁末”。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尽管在中国古代,农民“春耕夏耘”,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28.(10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三、【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9.(15分)材料: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药学家。
他目睹民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仕途,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他提出行医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精”,即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即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他还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卫生,强调妇科病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邈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思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2019-2020学年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但对其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的理解。
【解答】通过材料“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对其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周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直接管理的只是其下属一层级,说明周王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正确;
材料信息是说明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不能说周王没有实际的管辖权力,排除A;
材料信息未涉及到礼乐秩序的强化,排除B;
材料信息内容主旨不是宗法关系,排除D。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
【解答】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A;
法律体现了国家政治,家法(实际上也是宗法)体现了宗法管理,“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说明当时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B正确;
材料反映了法律对宗法秩序的维护,但并没有说明法律内容涉及宗法内容,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宗法秩序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是有待于法律保护,排除D。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主要考查宗法制的主要作用。
【解答】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和这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宗法观念,故B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敬天保民的思想,排除A;
材料信息没有天下一统思想,排除C;
封邦建国是分封制,材料叙述的是宗法制,排除D。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的出现。
【解答】家臣从“拥有封地”到“以粮食为俸禄”的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正确;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A;
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家国政治特点,排除B;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C。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中“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结果是“禾苗繁茂,果实累累”可知,说明当时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产量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耕作的态度及结果,未涉及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
耕作态度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是具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耕作水平的高低,故C项错误。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特征,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的发展。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从“工商食官”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从官府垄断到自由经商,说明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A正确;
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商人与王公贵族的关系,排除B;
坊市制度开始崩溃是在宋朝,排除C;
材料没有说明区域性商人的出现,排除D。
故选:A。
7.【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同时注意把握孔子的思想主张。
【解答】材料的意思是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诗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D项正确。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诗的社会教化功能,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的主旨得出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结合道家思想主张分析,同时注意把握法家、墨家以及荀子的思想。
【解答】依据材料“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可知,反映的是辩证法在绘画中的应用,与辩证法相关的是道家思想主张,故A正确。
B是法家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是墨家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是荀子的观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题干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尚书在秦朝时期职责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提拔地位较低的尚书行使决策司法等重要权利,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
B项,汉承秦制,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分权制衡,排除。
D项,汉武帝时期内朝为最高决策机构,排除。
故选:A。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郡县制的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A.项不是发自商鞅,故排除;
B.根据材料“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盛行和完善,故B项正确;
C.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
D.内阁制和三省制是明朝和唐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
【解答】据材料“徒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成咸,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防止割据的出现,故C正确。
统治措施不仅仅针对北方和强宗富豪,AB表述片面,排除。
材料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建立专制皇权,排除D。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米石至万”“每石数十钱”。
【解答】从“米石至万”到“每石数十钱”体现了从汉初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这表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效果明显,农耕经济快速恢复,故B正确。
材料体现了粮食价格在下降,而不是普遍较低,故排除A。
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是在宋元时期,故排除C。
D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且与汉初史实不符在,故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分布情况。
【解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地点分布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当时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故A正确。
B、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是在隋唐时期,均不符合。
故选:A。
14.【分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根据题干:“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好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认为靠耕田致富最好,但同时也认可经商是致富的重要方法,故D项正确。
A项,题干不能反映西汉放弃重农抑商,排除。
B项,题干未体现经济结构变化,排除。
C项,题干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可以看出秦国时期法律注重社会秩序的构建,故C正确;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国时期注重用法家思想来统治人民,排除A;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与材料信息无关。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解答】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故B正确。
古代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故A错误。
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不是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而是强调要突破其局限,故C错误。
董仲舒的思想仍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D错误。
故选:B。
1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侵夺细民,广占田宅”,“‘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解答】从材料中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和“‘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等信息可以得出,政府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均在减少,这会减少政府赋税收入,故D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故排除A。
材料体现了佛寺的土地兼并,没有体现普通地主的土地兼并,故排除B。
商品经济发展与佛寺的土地兼并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有: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
【解答】依据材料“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
九品中正制主要重视门第,排除A。
C“彻底”说法片面,排除。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故排除D。
故选:B。
19.【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解答】题干中皇帝私人秘书机构职能的变化,反映了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故A正确;
B材料未体现,排除;
中央集权主要是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错误;
D是在明朝,排除。
故选:A。
2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被削弱。
【解答】从材料“节度使”可知,有节度使的朝代只有两个,唐朝和宋朝。可排除A项。
从材料“中书省”可知中书省的朝代只有唐朝和元朝,可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央集权被削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材料的叙述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很尖锐。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21.【分析】本题关键是对“唐朝官员出身统计表”信息的准确提取,结合科举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图示可知,唐朝的选官范围虽然仍以士族子弟为主,但是却兼顾寒素、小姓,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主要和科举制的推行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唐朝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隋朝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错误。
消除一说错误,故B项错误。
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故D项错误。
故选:C。
2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解答】材料显示由于曲辕犁的使用导致“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说明先进生产工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关东地区和江南经济信息,故A错误。
重农政策在封建社会一致得以重视和贯彻,故B错误。
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南宋时期,故D错误。
故选:C。
24.【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解答】根据材料“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可知,唐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规范,体现出商业活动受限,故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显示管理严格规范,故排除B。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由题干可知,《父母重经》是中国唐代本土僧人编写的佛教伪经,不是从印度佛教中翻译成的,A项排除;
题干强调的主旨是要求子女懂得感恩、孝顺父母,但B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C项排除;
僧人是传颂佛教文化的,但是“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D项正确。
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35分,其中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0分,29题15分)
26.【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题关键是理解“掺沙子”具体含义及其影响。
(2)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
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皆为郡县”关键词语的把握及理解。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分析汉朝政治的基本特征。
【解答】(1)意图通过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可以看出,周王通过分封在原来地方邦国基础上分封诸侯国,这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管理。影响通过材料“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可以概括得出,形成了二元体制。
(2)制度通过材料“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作用通过材料“甚足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通过材料“天下无意义,则安宁之术也”可以概括得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特点通过材料“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可以概括得出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而属吏为本地人。关系通过材料“故其权极重”可以看出地方仍然拥有较大的权力。
故答案为:
(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制度:郡县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3)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27.【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注意材料一中管子和韩非子的观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应在理解材料二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的原因。注意“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被水旱之灾”等信息并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的评价,所列答案要与前面几个问题有紧密联系。
【解答】(1)依据材料“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战争的需要等方面背景归纳如下: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步产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小农经济模式出现;新兴地主在政治上逐步掌握统治权;争霸战争需要发展农业生产
(2)依据图片信息特点归纳如下: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依据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农民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差;受高利贷盘剥。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方面归纳如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对有利于小生产者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很难扩大再生产,且它的自给自足的性质,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故答案为:
(1)背景: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步产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小农经济
模式出现;新兴地主在政治上逐步掌握统治权;争霸战争需要发展农业生产
(2)特点: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
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农民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差;受高利贷盘剥。
(4)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对有利于小生产者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很难扩大再生产,且它的自给自足的性质,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8.【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儒家和法家的不同来解答。
(2)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董仲舒的思想来解答。
【解答】(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和所学从礼崩乐坏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儒家和法家关于社会治理思想主张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思想主张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特征: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根本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
适应:董仲舒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这适应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三、【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9.【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孙思邈的主要贡献,依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推动唐代医学发展,对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进行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孙思邈的优秀品质,依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医德,医术,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作答即可。
【解答】(1)依据信息“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知贡献有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依据信息“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可知他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展;依据信息“该书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可知他对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依据信息“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可知他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
(2)从“毅然放弃仕途”可知他淡泊名利;依据信息“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知刻苦钻研医学,志向远大;善于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据信息“苍生大医”可知他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故答案为:
(1)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展;对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
(2)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医学,志向远大;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善于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