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分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三部分。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本课在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列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思考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将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历史知识总结列表,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的基本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4.感受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人们从最初依靠自然开始利用改造自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展示图片:
教师:这两幅图中人类生活有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人们穿着从兽皮到衣服,用从无到陶盆,住从洞穴到房屋,由此人类进入农耕时代。那么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呢?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设计意图)从北京人与河姆渡人生活对比引入新课,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所学内容,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进步出现的原因进而引入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原始农耕生活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教师: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大约20000年前,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并培育这些植物。
展示图片:
教师: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展示图片:《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教师:从这幅图,我们看出原始农业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北方的代表农作物——谷子”视频,直观了解北方的代表农作物的知识点。
2.原始农业的发展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工具吗?是干什么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是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种植业的发展,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展示图片:
教师: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但是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保障,打回来的猎物一时吃不完,人们把受轻伤的动物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原始家畜饲养业产生了。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主要有牛、羊、猪、狗、鸡等。我国所特有的十二属相中的许多动物,很早就与人类共同生存了。
展示图片:
教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从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来阐述。通过图片和相关考古发现来阐述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剖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过渡:距今10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分别是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与北京人相比完全是一种新的生活。
二、一种新生活
1.定居生活
展示图片:《我国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
教师: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而半坡居民则距今约6000年。
展示图片:
教师: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开始进入了定居生活。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两种风格的建筑呢?
展示图片:
教师:半地穴式——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房屋设计冬暖夏凉。
展示图片:
教师:河姆渡人为什么会采用干栏式这种建筑形式呢?
教师: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浙江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教师:半坡和河姆渡人生活中还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呢?
展示图片:
教师: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展示图片:《半坡聚落复原图》
过渡:聚落建筑遗址意味着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开始定居生活,对比北京人生活方式,其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农耕生活。
2.农耕生活
展示图片:《河姆渡遗址谷粒》
教师: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3.家畜饲养
展示图片:
教师: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出河姆渡人已经饲养家畜了,家畜以猪、狗和牛为主。
教师:河姆渡人还会制作简单的作为装饰品的玉器和自娱自乐的原始乐器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考古遗址的呈现,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的进步以及环境对他们发展的影响。
过渡:了解了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手工业生产,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新工具。
三、一些新工具
1.生产工具
展示图片:
教师:河姆渡人生产的巨大发展离不开生产工具的进步,上面图片都是什么类的工具?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种植工具、渔猎工具、纺织工具。
2.生活工具
展示图片:
教师: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一次就能收割下许多,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3.其他工具
展示图片:
教师:除了农业生产和基本的生活之外,河姆渡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作为装饰品的玉器和自娱自乐的原始乐器等,他们已掌握玉器、漆器、骨器的制作工艺。
【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图片方式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讲解,使学生深刻的理解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进步。
过渡: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种新的社会关系也在形成
一种新关系
展示材料: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中,常常随葬成百件的物品。如西夏候一号墓有陶器119件,大汶口十号墓有陶器93件,野店六十二号墓有陶器66件。很明显,这些葬的陶器大大超过了墓主实际生活的需要,意味着私有财产的聚敛。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教师: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能得出哪些信息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是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分化。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产生的一种新关系——贫富分化。以史料展示,从考古发现中印证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私有财产,进而得出阶级分化。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和素养。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谈一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活动。通过本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本课小结】
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种下了文明的种子。农业滋养了大量的人口,人们不断探索,把文明的种子播种到中华各地,生根发芽。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