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整体感知
学习要点
一场改革赢人心
三大战役决胜负
渡江战役安天下
挺进中原转格局
01
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1927年在北伐胜利进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的时候。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因此从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内战,又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典型体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形成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并走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到1931年基本确立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路线。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采取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打土豪、分田地,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为了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团结地主阶级抗战。中共对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抗日根据地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二)抗日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
停止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指导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颁布时间:1947年
大纲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一、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三)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一: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刘少奇曾深情的指出:“我们这里农民翻了身,我们脚跟站得更稳了。这样,就将使我们与蒋介石在力量对比上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有一万万五千人,群众自动参战,人力、财力、物力是无穷的。”
材料二:1946年至1948年,华北、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此外,山东解放区有580万农民,随解放军出征,承担抬担架、运粮草、送弹药、救伤员等任务。解放区还组织民兵直接参战11万次,歼敌20多万人。
Q:依据材料,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02
战略反攻的开始
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一)1946—1917国共力量对比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Q:依据材料,指出国共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人民解放军人数增加,国民党军队人数减少
解放区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踊跃参军
Q:敌我力量的变化对战争形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重
点
山东
陕甘宁
武汉
南京
大别山
晋冀鲁豫解放军
太岳兵团
华东野战军
时间:1947年夏
领导者:刘伯承、邓小平
军队: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进军目标:大别山
意义: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03
战略大决战
三、三大战役
Q:依据教材,梳理三大战役的情况、意义
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
部队
作战
方针
结果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1948.9至1948.11
1948.11至1949.1
1948.11至1949.1
林彪
罗荣桓
刘
陈
邓
粟
谭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华东
野战军
东北、华北
人民解放军
攻占锦州
关门打狗
分割包围
瓮中捉鳖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四、进京赶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1949年3月
地点:河北西柏坡
目的:①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内容:
①党的工作中心调整:
由乡村转向城市,恢复发展生产
②重新明确奋斗目标:
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南京
国共划江而治,好不好…
不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五、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攻占总统府,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现在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他国干涉!
04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刘少奇曾深情的指出:“我们这里农民翻了身,我们脚跟站得更稳了。这样,就将使我们与蒋介石在力量对比上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有一万万五千人,群众自动参战,人力、财力、物力是无穷的。”
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
材料三:国民政府滥发货币,国统区经济陷于崩溃。100元法币在1937年可买两头牛;1945年可买两个鸡蛋;1946年可买1/6块肥皂;1947年可买一只煤球;1948年可买1/500两大米。
材料四:中共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例如在解放北平时未放一枪一炮,“接受和平改编”是战略决战期间新闻报纸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
Q:依据材料,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共产党
正确领导,战术正确;
英勇作战,人民支持。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国前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暴力没收地主土地,打土豪分田地
解放区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时期: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指导文件: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平津战役——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①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
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战略反攻开始标志: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攻占南京总统府。
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
进京赶考(迎接胜利,准备建国)
胜利原因:
国民党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共产党
正确领导,战术正确;
英勇作战,人民支持。
历史上宝岛台湾与祖国的离合
明朝末年,荷兰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分离至今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
蒋介石逃往台湾
?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归纳1927到1949年国共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并根据这四个阶段的影响,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国共关系的启示。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6-1949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第一次合作
分
裂
分
裂
第二次合作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利
弊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材料反映该事件有何意义?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挖蒋根”是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二:
1947年。
材料三: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因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渡江战役。
南京
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