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15 12:0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本节内容
让学生了解本节内容,对本节内容有个初步感知
复习回顾
多媒体展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缺点
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
复习知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构建知识平台。
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学生已做过的实验1、直接用手提升重物2、用动滑轮提升重物3、用杠杆提升重物
1、根据多媒体展示实验填写表格2、讨论总结规律Fs=?
Gh
设问激发探究热情;
讲授新课
(一)机械功1、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机械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并找出关键词语(多媒体课件上用红色标出)板书:课题:9.3
做功了吗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讨论如何理解机械功概念,领悟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二)怎样才算做功1、多媒体课件展示A.吊车拉货物B.小孩推玩具车C.汽车水平前进请同学们判断在如图所示的几种情景中,人做功了吗?为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怎样才算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做功(做功应该具备哪些必要因素).师生共同小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板书:二、怎样才算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2、多媒体课件展示(1)人推石头石头不动(2)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动(3)人拉升重物(4)吊着重物在水平方向运动(5)手提水桶前进(6)运动员往上举杠铃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情况是做功的,哪种情况不做功。师生共同总结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①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F≠0
,
s=0——劳而无功
②没有力对它做功
F=0
,
s≠0——不劳无功
③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时力不做功
F≠0
,
s≠0且F⊥s——垂直无功板书: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①F≠0
,
s=0——劳而无功
②F=0
,
s≠0——不劳无功
③F≠0
,
s≠0且F⊥s——垂直无功3、课件展示现场练兵环节,组织学生回答(强调应用做功必要条件判断)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运用物理概念分析判断利用做功的条件分析判断让学生体会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的含义学生用自己的文具演示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针对具体对象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动画增加情趣,更接近学生心理利用合理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三)怎样计算功1、功的计算根据功的定义可知功就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课件展示: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为W=Fs。板书:三、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我们已经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就应该是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科学的巨大贡献,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符号:J,1J=1N·m。板书:(2)功的单位:焦耳符号:J,1J=1N·m。那么,1J的功到底有多大呢?从地上拿起一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大约提升了2
m,做的功大约为1J。课件展示常见的做功的大小课件展示甲同学用50N的水平推力水平推动木箱3m,乙同学用20N的力水平推动木箱6m,谁做的功多?拓展思维:观察动画演示并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两次演示中观察到什么现象以及谁做的功多。师生共同总结:求什么力做功就找这个力和物体在这个力上移动的距离而与物体的其他物理量(如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他力的大小、有无和方向等)无关。2、实例分析课件展示例题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对象、受力、运动过程和力的方向上运动的路程。
理解记忆公式和单位理解掌握做功的必要条件运用物理概念分析判断应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公式字母对应的物理量和单位
了解科学家,培养科学素养联系生活,对功的单位有基本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对功的计算加深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练习
利用课件出示习题1、在水平地面上,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重500N的小车匀速移动了5m,停止用力后,小车又前进了2m才停下来,在整个过程中,水平推力对小车做功为
J。2、甲乙两个集装箱的质量相等,用起重机将甲集装箱以1m/s的速度提升10m,将乙集装箱以2m/s的速度提升同样的高度,则有W甲____W乙。(填“〈
”“=”或“〉”)3、如图所示,用力F提水桶:①由井底提起H高度;②提着水桶不动;③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s;④爬上长为L、高为h的楼梯.以上四种情况,力F对水桶有做功的是_____(填序号);若s>L>H>h,则做功最多的是____(填序号).
仔细分析已知条件,学会根据要求正确选择
增加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对功的公式的正确运用学习排除题目中的干扰因素,正确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课堂小结
根据课件教师指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机械功的概
2.做功的必要条件.
3.功的计算公式.
形成整节课的知识网络。
利用记忆规律,即时复习并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课本166页课后作业1题2题3题4题
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9.3
做功了吗
一、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F≠0
,
s=0——劳而无功
②F=0
,
s≠0——不劳无功
③F≠0
,
s≠0且F⊥s——垂直无功
三、功的计算:
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用多媒体配合讲解,增强了理解,化解了难点,促进了技能技巧的掌握。合理利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和谐。通过形成性评价,对课堂进行了适时调控,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增强了效果。在进行功这个概念的教学时,利用了概念教学和规律教学的一般模式,遵循了教学规律,所以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好。进行功的概念教学时结合物理学史大大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了探究兴趣。在讨论时采用了集体讨论、典型发言的方式,使差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