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第三单元(共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第三单元(共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6 16:10:06

文档简介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墙橹
舞榭
佛狸
巷陌
B.纶巾
寄奴
烽火
廉颇
C.凄冷
苍皇
风情
门槛
D.憔萃
凋谢
次第
寻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这里指酒杯
B.元嘉草草
草草:轻率
C.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D.这次第
次第:光景,状况
3.下列各句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导致失败,委婉劝诫韩侘胄不要急?于事功。)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曲歌唱的歌词,叫曲词或曲子词,也称长短句,乐章或诗余等。词牌不等于题目。
B.词在结构上大多是分段的,段在音乐上叫片或阕,阕是乐曲终止的意思。词大多是双阕的,也有一阕或多阕的。
C.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慢词指的就是长调。
D.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全盛于宋代。词史上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的句子是:“


。”
(4)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7.根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面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政治意义,而且也表达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比,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词人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这首词用典虽多,却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2)“用典”即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弃疾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词人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词人四十三年前南下归来的经历之外,全属用典。有人认为辛弃疾“掉书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辛弃疾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卷帘芳桂散余香”写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
B.“枯荷难睡鸭”两句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
C.“罗巾”句是说泪水打湿丝帕,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D.旧时的欢乐常现于“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情的?
9.微写作。
他舞得起刀剑,玩得起文艺小清新,“疯”起来上战场杀敌,让敌人胆寒。他就是,词人剑客——辛弃疾。
请以“辛弃疾的剑”为具体物象,写一段的文字,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要求:语意连贯,2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C
解析:作者借廉颇的典故是为了抒发自己恢复中原的热切愿
望,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愦懑之情。
5.答案:C
6.答案:(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答案:(1)C
(2)观点一:用典太多,增加了阅读难度,影响了这首词的流布。观点二:正确地看待用典,是鉴赏辛弃疾词的关键。就这首词来说,词的上阕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词人的抱负,一个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摘的。词的最后用廉颇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地再现了词人的形象。综上所述,辛弃疾词的用典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在权臣当道的社会背景下,用典不仅可以借助典故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政治,以免因“直谏”而遭受迫害。观点三:综观本词,用典虽多,但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得真切动人。词人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辛弃疾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一特点才能正确鉴赏。
8.答案:(1)B;(2)【答案示例】?表现了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①通过“手捻黄花”“行尽回廊”“罗巾浥泪”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伤感;②通过“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的自然景色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感;③通过“无意绪”“却思量”等词语直抒胸臆。
解析:(1)“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理解不当,应是疏雨打枯荷发出的声音。
(2)【诗歌鉴赏】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飘泉时。“等闲”是平常、随便之意,与“无意绪”照应,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特定心境。“卷帘芳桂散余香”是说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意思是荷叶枯萎了,疏雨打枯荷发出的声音,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难”字和“暗”字,俱是静中段寂寞心情的体验。“忆得”两句说明昔日携手同游的人,现在已经隔着万水千山了。“罗巾浥泪别残妆”是说丝帕被泪水打湿,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云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整首词从情感来看,表现了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
9.答案:醉里挑灯,剑光泛着幽兰;慷慨悲歌,剑气充斥云天。这的确是一把好剑!当年你学成之后,疾奔南下,匡扶宋室,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亲率铁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张安国,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但现在你说它沉寂了,再也举不起来了。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回音的失望,磨损了剑光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的叹息,蚀钝了剑气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愤慨,折断了剑身吗?你不语,剑也不语!8.2
登高
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啸:啼叫
B.无边落木萧萧下
木:木头
C.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刚刚
2.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分明怨恨曲中论
3.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4.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成功是需要机遇的,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和杜甫都已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正好适逢其时。
B.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C.白居易之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上登上峰巅,青史留名,是因为离不开他的一身正气。
D.纪录片《白居易在龙门》以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为主线,以旁白介绍加配乐的形式展现了他坎坷多难、跌宕起伏的一生。
6.仿照下面的例句,为杜甫写一句话。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滾滾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有人认为颔联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
(注)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喻指远大的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
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D.整首诗以豪情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
(2)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9.请你从以下三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1)杜甫后期的诗歌,忧国伤时之情与凄凉身世之感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试作分析。
(2)杜甫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试作分析。
(3)后人尊称杜甫的诗歌为“诗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解析:A项,重复赘余,应把“正好”去掉。B项,成分残缺,应在“对仗工整”后加“的特点”。C项,句式杂糅,应把“是因为”或“离不开”去掉。
6.答案: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烽火,家书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潦倒新停的一壶浊酒。
7.答案:1.①“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鞟的感伤。②与颈联中的“万里”
“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③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更广阔更深远,用语精当,气象宏伟。
2.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
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等,无不体现出一个“悲”字。
诗人长年漂泊的乡愁、韶光易逝的无奈、壮志难酬的苦痛,始终笼罩着浓厚的“悲”情。
解析:
8.答案:(1)A;(2)相同点: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不同点: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能为力之感。
解析:
9.答案:略7.1
短歌行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
B.慨当以慷
C.不用,则以纸帖之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2.下列对加粗的词语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无论魏晋(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
B.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C.明明如月(古义:明亮。今义:显然如此;确实。)
D.复得返自然(古义:理所当然的。今义:自然界。)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榆柳荫后檐
C.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创作先河,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6.下列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②《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指出人才的重要性,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③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此时诸葛亮见危授命,南征孟获,积极准备北伐。
④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做老师该做的事。
⑤曹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令人目不交睫。
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古诗文作品变得炙手可热,广受欢迎。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曹操有辉煌的政绩,比如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延揽天下英雄,不拘一格网罗人才:他是开一代风气。
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
C.《经典咏流传》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契合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大众广受好评。
D.作为体育计时领域的领先者,国际著名制表公司欧米茄将为本次赛事提供正式计时和数据处理业务。
8.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隐逸文化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隐逸文人在自然审美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①③②⑤
B.④⑤③②①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促,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短歌行》中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了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曹操希望多多接纳人才,使人心归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蒿里行【注】
【东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威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蒿里行:乐府曲调名,是送葬的挽歌。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后灵魂归于蒿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了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
B.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割据势力的无比痛恨和要平定战乱,进而一举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C.这首诗语言朴实,明白如话,沉郁悲壮,在平实的叙事描写中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D.从结构上看,本诗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原因,下节写结果。
(2)诗歌在抒发情感上有何特色?请简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自然”的古义为大自然,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3.答案:D
4.答案:C
解析:“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5.答案:D
解析:陶渊明的诗到了后代才被重视,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很大的名气。
6.答案:C
解析:①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已,不关心公众事情。使用正确。②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使用正确。③见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不合语境。④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使用正确。⑤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不合语境。⑥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合语境。
7.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枭雄”。C项,不合逻辑,“大众广受好评”应改为“广受大众好评”。D项,搭配不当,可将“业务”改为“服务”。
8.答案:A
解析:横线处是对“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④①在前,讲隐逸文化未出现时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③是过渡,引出隐逸文化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⑤紧接着补充说明隐逸文化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由此可知选A项。
9.答案:(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3)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4)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5)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10.答案:(1)B;(2)【答案示例】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由对关东讨伐董卓的诸将领的赞美,到对将领们为争夺利益而自相残杀的批评,再到对活在战乱年代的百姓的同情,充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1)全诗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近气魄和忧患意识,并未体现“平定战乱……夺取汉朝政权的野心”。
(2)【诗歌鉴赏】此诗前十句勾勒了东汉末年军阀纷争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本诗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直言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战乱之害而大批死亡,漫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间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自已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于此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9.3
声声慢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
瑞恼
销瘦
重阳
B.凄惨
沙厨
东篱
冷清
C.次第
憔悴
堆积
相识
D.梧桐
黄昏
将栖
难堪
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4.“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
A.秋愁
B.故乡之思
C.离别之苦
D.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
5.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人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抒发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5)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等,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7.“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从故乡山东济南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情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作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ABCD
5.答案:B
6.答案:(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答案:示例一:一朵朵疼痛的菊花,一株株垂泪的梧桐。李清照,在乌江江畔,在那群雁往返的地方,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时分里独自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花。
示例二:一朵朵纤瘦的菊花,一株株垂泪的梧桐。李清照,在异乡江南,在那群雁往返的地方,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黄昏时分独自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轻拂,飘落一地菊花。
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李清照的身世和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从而灵活化用其作品中的词句,并综合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8.答案:(1)B
(2)
“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不习惯,而是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漂泊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结尾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解析:(1)应是出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2)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理解“北人”的意思,“北人”在这里应理解为“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再结合全词的内容分析,可知结尾两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8.3
琵琶行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
憔悴(qiāo)
六幺(yāo)
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年长色衰(姿色)
B.予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
C.弦弦掩抑声声思(悲伤,哀愁)
如听仙乐耳哲明(忽然,一下子)
D.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4.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
5.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6.《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7.背诵《琵琶行》全诗,按要求补出下面空缺的名句。
(1)
《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3)
《琵琶行》中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的诗句是


(4)
《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5)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自然环境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6)古典诗词善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7)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诗句是


(8)
《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9)《琵琶行》的主旨句:


8.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因此,他调离九江不久,就有人在白居易当年送客之处建琵琶亭纪念。琵琶亭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请对本对联作简要赏析,并把你对《琵琶行》诗的理解和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此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封地来要挟鲁君。③宁子:指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首联以反问的句式明确有力地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C.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然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尾联紧承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水进行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的悲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2)下列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在弹奏时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好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3)对选段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声暂歇”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音乐进入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4)文段开头对琵琶女出场前的描写有何作用?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琵琶女有如此表现?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解析:《六幺》并非“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6.答案:A
7.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8.答案: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下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厚情意。
对联示例:①浔阳江上琵琶语,枫叶荻花,半笼烟云半笼月
海角天涯沦落人,离愁谪恨,一诉琵琶一诉诗
②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
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③帝京一别,万种幽怨心头起
江州巧遇,一曲琵琶千古留
④浔阳江头,歌女拨弦泣身世
冷月岸边,骚人吟诗诉谪情(写出一副对联即可)
解析:本题第一问要求赏析对联,对联的上联主要涉及白居易被贬九江,借《琵琶行》抒发迁谪之意,下联应结合前面的文字介绍来理解,由此可知“别离情”应为九江百姓与白居易离别的伤情。第二问要求写对联,可结合《琵琶行》的意境、人物生平、情感世界的变化等来写,同时要注意对联的平仄、对仗等基本要求。
9.答案:(1)D;
(2)①对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的强烈愤慨。②对当时朝廷是非不分的不满。③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
解析:(1)此联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2)白居易的七律《放言》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共有五首,此诗为第一首。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被揭穿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颈联两句说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尾联紧承颈联,明示辨伪之法。这首诗连珠式地运用反问句、否定句等,起伏跌宕,充满不可遏制的激情。
10.答案:(1)-(3)CCB
(4)①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②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索落寞之感,写出分别时的悲伤心情。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5)她的表现与其身世有关。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被邀请出场时的腼腆羞涩和内心的犹豫。7.2
归园田居(其一)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衿(jīn)
呦呦(yāo)
阡陌(mài)
B.吹笙(shēng)
周匝(za)
暧暧(āi)
C.羁鸟(jī)
狗吠(fèi)
樊笼(fán)
D.守拙(zhuó)
吐哺(bú)
荫凉(yìn)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
暧嗳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B.鼓瑟吹笙(弹)
但为君故(但是)
C.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讌(同“宴”)
D.桃李罗堂前(排列,分布)
依依墟里烟(村落)
3.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隐逸文化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隐逸文人在自然审美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①③②⑤
B.④⑤③②①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返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不同。请从所给篇目中任选一篇,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例句:感慨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时光,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
8.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下面问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羁鸟恋旧林????????????羁鸟:
②守拙归园田????????????守拙:
③虚室有余闲????????????虚室:
④久在樊笼里????????????樊笼: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
C.这首诗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比喻贴切。
D.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摆脱官场,来到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3)将诗歌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①思远翥②。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③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①骞翮:展翅。骞,高举。翮,翅膀。②翥:飞翔。③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
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逐步深入。
(2)“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呦yōu,陌mò;
B项,暧ài;
D项,拙zhuō,哺b?。
2.答案:B
解析:但:仅,只是。
3.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以“尘网”喻“官场”;B项,以“朝露”喻“过去的日子”;C项,以“樊笼”喻“官场”;D项,使用了设问、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酒”。
4.答案:D
5.答案:A
解析:横线处是对“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④①在前,讲隐逸文化未出现时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③是过渡,引出隐逸文化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②,⑤紧接着补充说明隐逸文化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由此可知选A项。
6.答案:(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7.答案:【答案示例】厌倦如樊笼般黑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梦想是田园和山水,渴盼纵情山水乐天安命。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与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对所选篇目非常熟悉,其次要做到感彩、修辞、句式等与例句一致。
8.答案:(1)①笼中鸟
②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③空室
④比喻官场生活;
(2)C;
(3)①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就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②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乡里的炊烟。
9.答案:(1)D;(2)【答案示例】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流逝,联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进而引发壮志未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进而引发对命运无常的忧虑。
解析:(1)“再由眼前写到过去”错误。全诗明显分为三个层次,一至四句为第一层次,回忆过去;五至十句为第二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今我”;十一到十六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未来对生命的感慨。
(2)【诗歌鉴赏】诗歌开头两句,诗人回忆自已少壮时代,即便没有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这两句用语自然简练,使人感到又惊讶又亲切。三、四句言这种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而有飞扬之势。“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时光流逝,当年那种雄心渐渐离开了自己,诗情由此转为沉抑。“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遇上了欢乐的事情,也不再能欢乐起来,相反,会常常怀有深深的忧虑。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的对照。诗人对自已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所以写出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体验的提炼,是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诗人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才仅仅只是他忧患意识的第一个层次。“壑舟无须臾”至“未知止泊处”四句语气连贯,是一个意群,传达出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之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路程,也不知生命的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猛志”及下文结笔,这二句实质是对自己志业未成的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就是诗人忧患意识的第二层次。结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二句,深沉有力,更进一层:古人珍惜寸阴,每每顾念到它,不得不使人警惧怵惕。诗人这种思想体现了他仍旧思虑奋发有为,这就是他忧患意识的第三层次,也将忧患意识进一步提升。纵观全诗,诗情波澜,飞扬而沉抑,体现了陶渊明诗文风简朴而意蕴深远的基本特色,呈现出一种苍凉深沉的风格。陶渊明的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的特质是:虽然形体生命逐渐衰老,但生命的价值却尚未能实现,由此情不自禁地产生再奋发努力的自我觉悟。诗中包含了少壮时的欣悦,中晩年的悅虑,以及珍惜寸阴的警惧。9.1
念奴娇·赤壁怀古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惊涛拍岸
B.乍暖还寒时候
C.一尊还酹江月
D.赢得仓皇北顾
3.下列不存在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
B.—尊还酹江月
C.贏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多情应笑我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客有吹洞箫者
D.烽火扬州路
5.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下面六个句子被打乱了顺序,请重新排序。
①苏东坡被贬广东,他一到惠州,就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
②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做盆景的树种很多。
③广东盆景又称岭南盆景。
④广东盆景的盆栽艺术,也有近千年历史。
⑤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
⑥所以,广东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词的上片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试结合原词分析。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注]
陶渊明曾游斜川,喜爱曾城的独秀,作《游斜川》。此处是说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
(1)试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妙处。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解析:A.
“羽扇”名词作动词,执羽扇;B.无;C,“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4.答案:B
解析:例句:宾语前置。A.被动句;C.定语吞置;D.主谓倒装。
5.答案:C
6.答案:③②⑥④①⑤
7.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8.答案:(1)“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2)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9.答案:(1)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无理而妙,诗句突兀,有先声夺人之效,表达了愤激之情;起着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全词围绕首句展开,且环环相扣。
(2)首句直抒胸臆,说只有梦中才明白、醉中才清醒,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次写东坡清晨一场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清新宜人的图景,表达诗人此刻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写东坡之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景物,与当日斜川景色相似,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清幽,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凸显其淡泊自足的心境。结尾表达自己年老,希望在田园山水中安度余生的愿望。8.1
梦游天姥吟留别
1.给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词注音。
(1)天台(
)四万八千丈
(2)送我至剡(
)溪
(3)渌(
)水荡漾清猿啼
(4)脚著(
)谢公屐(
)
(5)熊咆龙吟殷(
)岩泉
(6)水澹(
)澹兮生烟
(7)訇(
)然中开
(8)钿(
)头银篦(
)
(9)春江花朝(
)
(10)悄(
)无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年且九十
D.①迷念倚石忽已暝?????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訇然中开
D.古来万事东流水
4.下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段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5.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月”烘托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令人叹为观止。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別》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梦游天姥吟留別》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仙境的石门訇然打开,放眼望去,天空广阔,不见边际,在日月光辉的照耀下,金银筑成的楼台发出夺目的光彩。
(8)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9)一些古典诗词都曾流露出某种消极情绪。当感到失落,想发泄内心的愁苦时,我们可以吟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某学生申请加入校园文学社的一封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校园文学社是同学们自己的社团,举办的活动很有意义,主办刊物丰富多彩,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作为一名学生,我决定加入贵社。本人对文学很有造诣,读初中时曾在学校刊物上发表过几篇作品,贵社若接受我的申请,将是贵社的荣耀,我会积极参与贵社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投稿件。请批准我的请求。
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作者描写了梦中哪几个场景?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的特点。
2.作者在梦游奇境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3)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tāi
(2)shàn
(3)lù
(4)zhuó

(5)y?n
(6)dàn
(7)hōng
(8)diàn

(9)zhāo
(10)qi?o
2.答案:A
解析:
A.均为“有时”的意思。B.①
依据;②于是。C.①
暂且;②将近。
D.①
已经;②
停止,放弃。
3.答案:A
解析:
A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答案:C
5.答案:(1)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3)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5)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6)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7)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6.答案:(1)将“决定”改为“申请”;
(2)将“造诣”改为“兴趣”;
(3)将“贵社的荣耀”改为“我的荣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位同学写的这封信缺少谦逊、诚恳的态度,显得自负、傲慢。所以将“决定”“造诣”“贵社的荣耀”等用语进行修改即可。
7.答案:1.(1)月夜飞渡:清幽旷远;(2)半壁日升:壮美雄奇;(3)山中夜景:光怪陆离;(4)仙人登场:绚丽辉煌。
2.由飞渡镜湖的愉悦神往,到登山览胜的沉醉震撼,到迷失深林的惊悸恐惧,到进入洞天仙境惊叹艳羡。
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心颜”大开。
解析:
8.答案:(1)A
(2)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3)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人眼前景色之中: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欢乐,交融成一个亦真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