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说明分子相互作用力的一些事例,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斥力,什么情况下表现为引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思考、猜想、实验探究,了解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出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构成的探究,进一步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 
(2)通过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观点。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的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 交流 
 提出问题: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你有哪些想法和认识? 
一、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用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分子吗?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三、有些新装修的房间是用一种含有甲醛的板材装饰的,甲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进入这种房间就会闻到甲醛的气味,这说明什么?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 
四、生活感悟:有时候我们把橡皮和塑料尺子放在一起,过了一个夏天,发现橡皮和尺子粘在了一起,即使把它们分开,在尺子上也会留下橡皮的痕迹。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现象吗? 
我的问题是: (学生已经完成预习。) 
师生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疑惑写到黑板上。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问题导入。 
能了解到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 探究 一、预习总结,释疑解惑 
二、合作学习,精讲点拨 
1.物质由什么组成?自己根据盒子里提供的小米和黄豆设计实验。 
2.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先观看视频、图片,再结合自己做的实验: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问题。 
3.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提出问题:为什么固体会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呢? 
演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三、交流展示 全班交流、展示。 
师生小组设计实验,展示。 
(强调:滴入墨水时应使墨水在水面附近处滴落为好。) 
学生设计实验: 
拉伸橡皮。 
 用力压铁圆柱体 
铁圈、棉线演示分子间引力, 
感受分子间斥力和引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形象表演。 
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象,师生交流讨论,全班展示。 教师及时点评、补充。 
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并对物质的组成进行知识补充。 
学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由学生操作完成。 
学生难以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通过表演更形象地表现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分层 提高 完成“基础巩固”、“强化提高”、“预习检测”及“课外延伸”。 师生交流答案、展示。 学以致用,分层提高。开阔眼界,热爱大自然,激发学习热情。 
总结 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师生合作,展示。 总结提升。 
巩固 反馈 独立完成“成果反馈”, 
填写“学后反思”。 师生互判,交流感想。 
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或疑惑。 师生互助,共同提高。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