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2020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
9. 竹节人
第2课时
9 竹节人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竹节人》,进一步了解作者玩玩具的故事 ,请你说一说竹节人制作指南?
材料:毛笔杆、纳鞋底的线。
工具:锯条、钻孔工具。
制作方法: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当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
注意事项:锯毛笔杆时,长短尺寸要量好,注意不要锯偏,更不能把毛笔杆锯崩裂;钻孔时,位置要适当,用力也要适中,不要把孔钻得太大。
探究新知
(一)聚焦“制作”,学习策略
先来看看竹节人到底怎么制作,谁来读读活动一?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一)聚焦“制作”,学习策略
小结:我们筛选出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选用借助表格梳理信息的阅读方法,对第3自然段进行了仔细阅读(板书:选用方法、仔细阅读),整个制作过程就更清楚了。相信他看了你这份制作指南,一定会动手制作竹节人了。
(二)聚焦“玩法”,运用策略
1.会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该怎么玩呢? 让我们也运用这三个步骤——筛选内容、选用方法、仔细阅读来进行小组合作,找一找竹节人的玩法介绍,教教他。
友情提醒: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啦!
交流要求:
我们组关注的是第( )段,我们选用的阅读方法是( ),我们这样介绍竹节人的玩法( )。
朗读提示:
读出“神气”,读出愉快、兴奋的心情,读出对竹节人的喜爱。
提示:根据任务1,快速略读全文后,用跳读的方法,找到怎样玩竹节人这部分内容,即第5—18自然段,重点阅读竹节人的玩法:找有裂缝的课桌,把竹节人放在课桌上面,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用手操纵,将鞋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就舞动起来;把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分别操纵下面的鞋线,竹节人就能互相搏斗了。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给竹节人配“兵器”;可以给竹节人起名号,再刻上字;还可以用橡皮雕成脑袋给竹节人粘上,再做一套纸盔甲;甚至可以一边玩一边解说,嘴里咚锵地说着,呐喊助威。
如果让你教别人玩竹节人,你会怎么读课文
作者在制作竹节人及玩竹节人的过程中,联系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窦尔敦的虎头双钩,还有偃月刀、蛇矛等兵器,并且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间接地体现了竹节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符合“我们”当时的心理特点,激发了“我们”做游戏的兴趣。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破课桌的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做各种战斗性的游戏。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在玩“竹节人”游戏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体现了作者用语巧妙,描写生动逼真的特点。
提示:根据任务2,结合全篇,找到文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入迷地玩玩具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精读这些内容。比如:课文开头写“我们”自制玩具,“迷上了斗竹节人”;中间写“我们”结合古代小说或戏曲中的英雄人物,给竹节人配“兵器”、起名号,忘情地玩竹节人;下课时更是摆开场子玩得热闹、开心,无论是动手正玩的同学,还是围观的同学,都乐在其中,甚至不知道上课,即使上课了,也按撩不住玩的意兴。
如果让你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你会怎么读课文
作者的“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后,他是怎么做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心情沮丧,悻悻然。
当作者发现老师在自己的办公室也玩着“竹节人”的游戏时,为什么心中的那份小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因为老师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竹节人”游戏入迷时一模一样。于是“我们”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满足。
根据任务3,重点阅读老师没收竹节人、玩竹节人的段落,从中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有关老师的故事时,无论谁讲,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必不可少,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如果让你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你会怎么读课文
方法一:
如果以文中的“我”的角度来讲,宜侧重“起因”和“结果”。起因是上课了“我”还手痒痒,跟同桌又玩起竹节人来,用课本当屏风挡着,仍然悄悄地玩,后来还是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竹节人;经过是“我”和同桌沮丧并担心老师损毁竹节人,又不死心,便一起偷偷地去老师办公室窗户下寻找,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扔出窗外;结果是“我”和同桌发现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后,并没有把竹节人扔掉,而是在课间休息时,在办公室里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一边扯着线,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玩得忘乎所以,可见老师也有一颗童心。
方法二:如果以文中围观的同学的角度来讲,宜侧重“经过”。因为前桌的两个同学上课了还在玩竹节人,大有意思了,所以不知不觉“我”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他们肩膀上探过去,结果被老师发现,老师把他们的竹节人没收了。可能都怪“我”吧,动作大过明显,否则老师也注意不到他们的小秘密。不过还好,老师也有童心,听说老师并没有损坏竹节人,原来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选方法:
如果让你来讲老师的故事,你会怎么讲呢
课文明明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记叙文,为什么要花这么多说明性的文字来介绍竹节人的制作和玩法呢?
课堂作业
完成语文第8课语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9.竹节人
制作
玩法
乐趣
有目的读
师玩
浏览
跳读
圈画
提取关
键信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 内容 9.竹节人 第(2)课时
备课 日期 月 日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有目的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2.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 重难点 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激趣导入】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竹节人》,进一步了解作者玩玩具的故事 ,请你说一说竹节人制作指南? 材料:毛笔杆、纳鞋底的线。 工具:锯条、钻孔工具。 制作方法: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当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 注意事项:锯毛笔杆时,长短尺寸要量好,注意不要锯偏,更不能把毛笔杆锯崩裂;钻孔时,位置要适当,用力也要适中,不要把孔钻得太大。 【探究新知】 二、创设情境,形成任务 (一)聚焦“制作”,学习策略 先来看看竹节人到底怎么制作,谁来读读活动一?指名读。 1.体会情感,指导朗读:读出自豪、得意、喜爱。 2.小结:我们筛选出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选用借助表格梳理信息的阅读方法,对第3自然段进行了仔细阅读(板书:选用方法、仔细阅读),整个制作过程就更清楚了。相信他看了你这份制作指南,一定会动手制作竹节人了。 (二)聚焦“玩法”,运用策略 1.会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该怎么玩呢?让我们也运用这三个步骤——筛选内容、选用方法、仔细阅读来进行小组合作,找一找竹节人的玩法介绍,教教他。 友情提醒: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啦! 2.小组交流。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出示交流要求: 我们组关注的是第( )段,我们选用的阅读方法是( ),我们这样介绍竹节人的玩法( )。 指导朗读:读出“神气”,读出愉快、兴奋的心情,读出对竹节人的喜爱。 (2)组内补充,组外补充。师生评价。 4.如果让你教别人玩竹节人,你会怎么读课文 提示:根据任务1,快速略读全文后,用跳读的方法,找到怎样玩竹节人这部分内容,即第5—18自然段,重点阅读竹节人的玩法:找有裂缝的课桌,把竹节人放在课桌上面,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用手操纵,将鞋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就舞动起来;把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分别操纵下面的鞋线,竹节人就能互相搏斗了。在玩的过程中,可以给竹节人配“兵器”;可以给竹节人起名号,再刻上字;还可以用橡皮雕成脑袋给竹节人粘上,再做一套纸盔甲;甚至可以一边玩一边解说,嘴里咚锵地说着,呐喊助威。 5.作者在制作竹节人及玩竹节人的过程中,联系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窦尔敦的虎头双钩,还有偃月刀、蛇矛等兵器,并且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间接地体现了竹节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符合“我们”当时的心理特点,激发了“我们”做游戏的兴趣。 6.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破课桌的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做各种战斗性的游戏。) 7.赏析句子: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在玩“竹节人”游戏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体现了作者用语巧妙,描写生动逼真的特点。) (三)体会乐趣 如果让你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你会怎么读课文 提示:根据任务2,结合全篇,找到文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入迷地玩玩具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精读这些内容。比如:课文开头写“我们”自制玩具,“迷上了斗竹节人”;中间写“我们”结合古代小说或戏曲中的英雄人物,给竹节人配“兵器”、起名号,忘情地玩竹节人;下课时更是摆开场子玩得热闹、开心,无论是动手正玩的同学,还是围观的同学,都乐在其中,甚至不知道上课,即使上课了,也按撩不住玩的意兴。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师:作者的“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后,他是怎么做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心情沮丧,悻悻然。 2.师:当作者发现老师在自己的办公室也玩着“竹节人”的游戏时,为什么心中的那份小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明确:因为老师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竹节人”游戏入迷时一模一样。于是“我们”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满足。 3.师:为什么要写老师玩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突出竹节人这个童年玩具的有趣,它甚至受到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4.如果让你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你会怎么读课文 提示:根据任务3,重点阅读老师没收竹节人、玩竹节人的段落,从中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有关老师的故事时,无论谁讲,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必不可少,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方法一:如果以文中的“我”的角度来讲,宜侧重“起因”和“结果”。起因是上课了“我"还手痒痒,跟同桌又玩起竹节人来,用课本当屏风挡着,仍然悄悄地玩,后来还是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竹节人:经过是“我”和同桌沮丧并担心老师损毁竹节人,又不死心,便一起偷偷地去老师办公室窗户下寻找,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扔出窗外:结果是“我”和同桌发现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后,并没有把竹节人扔掉,而是在课间休息时,在办公室里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一边扯着线,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玩得忘乎所以,可见老师也有一颗童心。 方法二:如果以文中围观的同学的角度来讲,宜侧重“经过”。因为前桌的两个同学上课了还在玩竹节人,大有意思了,所以不知不觉“我”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他们肩膀上探过去,结果被老师发现,老师把他们的竹节人没收了。可能都怪“我”吧,动作大过明显,否则老师也注意不到他们的小秘密。不过还好,老师也有童心,听说老师并没有损坏竹节人,原来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选方法:如果让你来讲老师的故事,你会怎么讲呢 四、总结提升,存疑留思 课文明明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记叙文,为什么要花这么多说明性的文字来介绍竹节人的制作和玩法呢? 【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第8课语文练习册 (
制作
)【板书设计】 (
浏览
) (
玩
法
) (
9.
竹节人
) (
提取关
键信息
) (
有目的读
) (
跳读
) (
乐趣
) (
圈画
) (
师玩
)
教学 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