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减法的初步认识
学科
数学
学段
低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书名:
北京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1.课程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要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建构主义。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倡学习过程的价值,突出体现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3、创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每个学生真正实验研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互动经验,让孩子受益一生。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北京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P43-45。学生在之前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在本单元认识了加法,
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联系实际等过程理解减法意义,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以后学习10以内、20以内的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建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奠定基础。
学生情况:对于5以内的加减法,大多数一年级学生都会算,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学生会算了,老师教什么?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在口算中大多是机械记忆,学生不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减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就是要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方式: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与启发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课件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情境,体会减法的含义。认识减法算式,能正确读、写算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在情境中逐步加深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尝试提出数学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逐步实现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观察静态图如何确定整体。
2、
如何把实物模型与抽象的数学算式建立起联系。
问题框架(可选项)
思考一
:静态图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整体?
在教材中呈现形式都是静态的,除了变静为动的方法外,还可以抓住与连环画的联系,帮助想象。
思考二:通过这节数学课,学生除了学会解决减法这一类实际问题,学生还能学会什么?有什么收获?
不仅关注知识,还关注到了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情感态度、学生活动经验以及有后劲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4.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讲加法故事
一、复习引入,解释课题
1.2+1=3只能解决这件事吗?
加法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加法的好朋友减法。(板书:减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感受加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打基础】
二、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
(一)情境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气球,送给表现优秀的同学。(拿出4个气球)
谁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生:老师拿来4个气球。(师:板书贴图)
2.师:刚才xxx的加法故事讲得很精彩,所以我要送给他一个,(请同学到前面来选)谁来说刚才我干什么了?
生:送给同学一个。(板书:送给同学一个)
3.师:看就送气球这件事,你们找到了两个信息,连起来说说(2人)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1生:还剩几个气球?
预设2生:还剩3个气球。
追问:谁能把他变成问题?
4.连起来完整说一说。(2-3人)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引出问题】
(二)自主尝试
1.师:还剩几个气球?(板书:3)就发气球这件事,你能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方式来说明送完还剩3个吗?
师提示: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还可以在右边算一算。
2.学生独立探究。(师巡视,摆的同学到前面做准备;收集题纸)
3.全班交流反馈
过渡:怎么样?想好了吗,我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汇报:
S1:摆小棒。老师有4个气球,送给同学1个,还剩3个。
追问:看清了吗?怎么表示送给同学的?(拿走了)
评价:说得可真完整。
S2:圆片图,你能像刚才那样,一边比划一边说说吗?
一共有4个气球,送给同学1个,还剩下3个?
评价:清楚了说明了这件事。
S3:摆三角,这回请同学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些学具都能说明这件事,三位同学都拿了几个?(老师画圈)送给同学的一个就拿走?(一个)老师圈虚线圈。还剩?(3个)
小结:看来学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目意思。
S4:画图形,画了4个圆(或者其他图形),用斜线(虚线),划去一个圆,还剩下3个。
师:谁看懂了,他是怎么表示送给同学的?
预设:划掉1个。
评价:是呀,我们就这么轻轻一划,就可以表示送给同学了。
师:除了用圆代表气球,还能用?(老师画图)除了划去,还可以用箭头。这样行吗?
追问:送出去的一个气球是从几个里拿走的?老师圈,说明:从4个气球里拿走一个,还剩3个。
小结:你们看图形和小符号完美结合,既清楚又明白的表示了送气球这件事。
S4:用算式。
3、学习减法算式
设问:这是谁的作品?4-1=3.这个算式,他也能表示这个小故事吗?
师:你能给我们介绍介绍他吗?
预设1:这个4就表示一共有4个气球,减号就表示飞走了,1表示飞走了1个,3表示还剩3个气球。
评价:你们听懂了吗?先给小老师点掌声,介绍的可真详细。还介绍了一个新的符号,这是什么符号吗?(减号)
预设2:这个4就表示一共有4个气球,
1表示飞走了1个。
追问:(手指减号)这个还没给我们介绍介绍呢。
师:他是我们的新朋友,我们把它的名字写在这(板书:减号)。一起喊出它的名字。追问:减号在这里表示————飞走了。
师边板书,边追问:4表示?1表示?-表示?4个气球飞走了一个,还剩几个?结果是几?(边说边板书=)
连起来说说。
预设: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3个。
回顾: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画图、列算式的方式都能解决送气球的事,有4个气球,用学具4个;画图形4个,这么多形式,要是用数呢?(4表示)送给同学一个,用学具得拿走;图形划、圈、箭头,算式中呢?(-)就一个小减号就能把他们都包括了!厉害吧!剩下3个小棒、三角、圆等都用3表示。你能觉得这个算式怎么样?
小结: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用简洁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
(三)理解意义
1.借助书面语言理解意义
设问:求还剩几个,为什么不用加法?用减法呢?
预设:因为气球送给同学了。。
师:送给同学,我们就从整体里把它给去掉,所以用减法。
2.借助动作理解意义
设问:加法我们用这个动作表示合并,减法的这个去掉,你能用个动作表示吗?
追问:是从几个里面去掉的?看图用手势表示4个,从4个里去掉,这个4就是整体,用手比划比划,师生同做。去掉一个就是一部分,就能知道剩下那部分。
谁能边做动作边说说,为什么用减法?
从整体里去掉飞走的1个,就是剩下的3个。所以用减法。
谁能完整说说?
(四)建立模型
1.设问:
4-1=3这个算式,只能表示发气球这件事儿吗?还有没有别的事儿,也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2.学生举例:如吃苹果。
师:你们说的这么热闹,老师这也带来了两个,我们一起来看看。
举例:小花、汽车。
师:算式是?
3.对比:看来有很多很多事情,都可以用4-1=3这个算式来解决。
老师这会儿可有点糊涂了,刚才我们说的事情可都不一样,你们看,有关于气球的,有关于小花的,还有关于汽车的。这些事都不一样,怎么都用4-1=3解决呢?
小结:我们说的事情虽然不同,但都是想从4整体里去掉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所以都可以用4-1=3这个算式解决。
小结:你们看,就这个小小的算式,居然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问题呢,多神奇呀!
现在,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举例
评价:谁讲的故事更有创意?
发气球:列式
课间休息:你们这么会讲故事,下面奖励你们来做手指操,动动手指,休息一下头脑吧!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研究的机会,学生能充分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教师引领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践应用
拓展提高(找对整体)
过渡:数学永远充满着挑战,你们敢继续挑战吗?
1、P43船
还剩几条船?
读图:你看见什么了?
预设:有三条船,划走了2条,还剩几条?
评价:真棒!还知道有序的观察图呢。为什么要先看“有3条船”这幅图呢?
预设:因为第一幅图有1个小点点。后面有2个小点点。
评价:看的真仔细,这个小点点都被你发现了!确实是这样,这就像我们看的连环画书一样,按着点多少的顺序,来看图。
谁能像他一样,完整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设问:谁来解答?
追问:3、2、1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减法?
预设:求还剩几条船,就要从3这个整体里去掉划走的那部分。所以用减法。
评价:真厉害,不仅会列式,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列。
2、
师:看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预设:喝了3瓶,还有一瓶没喝。
师追问:这是三瓶汽水喝完了的图,你能想象之前的图什么样吗?闭眼想一想,没喝之前?
预设:买了4瓶。
出示前一副图:问:和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隐去:想象着说一说图意:买来4瓶饮料,喝了3瓶,还剩1瓶。指名说。
指名列式:4-3=1
(师边板书边追问4、-、3、1表示什么?)
追问:为什么用减法?
预设:喝了,就从4瓶里去掉3瓶,就用减法。
回顾:这幅图只有结果,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介绍画圈的方法。
小结:看来,在做题时,有时我们可以直接找到是从几里面去掉的,有时需要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想想原来是几。想也想不出来就?(圈)
【设计意图:通过与上一题的对比,发现联系与区别,从而找到准确找整体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3.开放练习
保龄球游戏
过渡:你们玩过保龄球吗?怎么玩?今天咱们就来打保龄球,拿出瓶子和球摆好。
1、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瓶子?
谁想来玩第一局?看谁做得直
2、
猜猜,他可能打倒几个?注意看,生打。谁会列式?
3、
你们都想玩吗?都来也不现实,这样我们男女生派代表来行吗?
女士优先,女生先来,找一个裁判,宣布成绩。
4.别着急,你们先猜猜他会打到几个?打到几个就赢了女生?打几个就输了?
汇报:【黑板有序板书】
验证:
评价:不负众望!(真遗憾!一次输赢并不能代表你的水平,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勤加练习必然能成为保龄球高手!)
哇!这个同学是个高手,全都打倒了,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5.我都想玩了,我也试一次,打偏了。
师:老师还不如你们呢!
你知道一个没打着,用哪个算式表示呢?
6.我们边玩边写出了这么多算式,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什么了?
预设:都是5,减去012345。
小结:一共有5个,打到几个就减几,打到的越多,剩的就越少!也就是说,同一个整体中,去掉的越多,剩的就越少。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与难度的练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和基础】
四、课堂小结
思维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法,知道减法表示“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特别高兴跟大家一起上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板书设计: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个人评价(在符合要求的下面画“√”)
我的思维状态
兴奋
活跃
积极
一般
我参与讨论的态度
积极
一般
不够积极
我在课上的收获
很大
较大
不太大
很小
小组评价(在符合要求的下面画“√”)
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很高
较高
一般
不高
课堂上的总体表现
优
良
合格
待合格
教师评价(用一星到五星进行评价)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现实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上创设了送气球的情境,五彩缤纷的气球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学生能够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多种表征,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送气球这件事吗?”学生有的用学具边摆边说;有的画出形象的气球,有的是不同的图形和符号;还有的用算式。以不同的形式说明着送气球这件事,在不断的讲解,生生对话中,深化题意的理解,展现了学生们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
三、手势与集合圈相结合,突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学生用手势表示去掉,再结合集合圈图,在动作和语言的帮助下深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研读教材,抓住联系突破难点
看静态图,找到整体,是教学难点
如:教材中的喝汽水图:
我没有采用以往静态图动态呈现的方式,而是抓住静态图与之前连环画之间的联系,“想一想,这幅图之前还有一幅图,想一想会是什么样?”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结果想原来,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1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加法的初步认识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领域
数与代数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学对象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感悟加法的本质:把两部分合起来,让学生把知识还原成生活中的问题。
心理认知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新旧知识、认知经验不断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原有的经验系统和认知结构参与新知的学习,而新知的进入可能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在量和质上发生调整与改变,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在小学阶段,加法的含义就是指两部分的合并,也可以说加法是对一类客观现实中具有合并现象的数学化表征。小学生建立加法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孔启平老师在《小学数学课程和教学论》一书中说得非常明确,具体情境是小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基础,当一个数的运算与代表情境中的物体相联系时,才能在学生头脑中获得真正的意义。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教材上出示主题图:以故事的情境引入。父子两个人买金鱼。爸爸拿着一条蓝鱼,孩子拿着两条红鱼,把这些鱼一起倒在一个鱼缸里,一共是3条鱼。然后是把这个具体的倒鱼的事情,用比较抽象的点子图表示出来,最后列出加法算式1+2=3,认识加号,加法算式。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也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计算的基础,后面还会学习图画实际问题、一图四式等知识,本节加法的认识也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点:这部分教学对象是刚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识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仍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学习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直观的学习资源、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悟加法的本质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已有经验分析:一方面生活经验的积累。加法作为生活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并经历具有加法含义的活动,天天都会感受具有加法意义的生活现象。比如妈妈给他买了3本课外书,今天又买了2本,现在有了5本书;在幼儿园里上午老师奖励了他3朵小红花,下午奖励他2朵,一天得到了5朵。这些现象都是两部分的合并,也就是都具有激发结构的模型,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积累了关于加法的直观感知,他们能正确判断出多了还是少了
另一方面知识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在没有上小学之前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了认数、数数,加减法计算。在学习《加法》之前学生们也正式的学习过了10以内的数以及10以内数的分与合,他们有计算加法的知识基础。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对画图,摆小棒等一些列的操作活动有接触,自己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所以已经具备了正式学习加法的初步的知识与能力。
课前调研: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但就每个个体而言,对加法的感知是否如上所述,他们存在着怎么的差异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并建构加法的概念及基本的运算技能,我想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几个方面的起点,从而为教学提供有利的资源和借鉴。
学生对两部分合并的情境时,会自觉运用加法计算的情况。
学生正确进行10以内加法运算的情况。
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怎么样?能用动作或图示表示吗?
我设计了以下前测的题:
1.课件出示左边有三只小鸡,右边有2只大鸡。问:你看到了什么?
2.课件呈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了3只。问:你看了什么?追问:一共几只,怎么算出的?
3.能用动作或者图画表示出4+2吗?
4.10道10以内的加法试题
前测结果:我对于任教的两个班的91名同学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题:
说:看到3只小鸡,2只大鸡直接说出一共是5只鸡只说看到了大鸡和小鸡人数76510比例84%5%11%
第二题:
语言描述:你看到了什么
正确表述看到的过程并说出7只鸟正确表述看到的过程,没有说出结果只说出了结果7只鸟人数8164比例89%7%4%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从图上数出来4+3=7其他人数18658比例19%71%9%
第三题:
不能图示表示动作表示人数37595比例40%64%6%
第四题
10道全对有错题人数910比例100%0%
结果分析:
首先,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就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加法运算能力,计算正确率很高。
其次,学生对于加法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知道两部分合并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对于用图来表示加法算式大部分学生有了
初步数学符号化意识。最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对加法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认识识不够深入的。
我的思考:首先《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认识加法,虽然是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的起始课,但是却是一节建立“加法“概念为主的概念教学课。
其次尽管《加法的认识》是初识性教学,我们却不可漠视它的学习现实的起点。对于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加法并非第一次接触,透过这种“似曾相识”乃至“比较熟悉”的感知经验,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对加法的认识也都存在于表面:加法就是两个数字相加在计算结果。因此加法的认识重点一定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而不是加法算法的探究。
最后,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加法,通过多种表征感受加法的抽象魅力。学生认识的加法只停留两个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他们对于1+2=3既可以表示计算花朵的数量,计算水果的数量,也可以计算人员的多少等等如此丰富的内涵是不清楚的,对图意蕴含的加法意义缺乏准确的解读与口叙,更不能从抽象的加法式题外化列举具体化的生活原型。也就是说,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明确的、不深刻的,加法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只有当学生对图与式有着较好的对应性理解,对加法生活原型能顺利提炼与表述,才显示学生对加法含义有了正确认识,对加法结构有了初步构建。为此,图式表述和语言表达是落实加法含义这个教学重点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因此,想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重点放在对加法含义的理解,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再活动中加入手势表示。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感悟并语言表达出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起来。
课堂上我设计了说故事、演故事、摆故事、画故事、编故事这一系列的小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做中学,玩中学,通过这些活动赋予加法在现实世界中更多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手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借助已有经验,采取教师讲授法和启发法相结合,学生探究法、与讨论法相互支撑的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
出示图形图示,验证加法的内涵,展示加法解决问题情境,动态突出加法的本质)、小棒操作理解知识
。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会正确计算简单的加法试题,解决简单的实际加法问题。
2.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议一议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理解加法的含义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感悟到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的问题就可以加法。
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变中抓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得到渗透。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复习引入
出示分与合的填空练习。
指名说方框里应该填几,打手势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方框里应该填几,既复习前面学过的分与合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加法做好知识的准备。另外通过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大声说完整话的能力。】
二、多种感官,认识加法
(一)观察模仿,初步感知加法
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老师神秘的先从袋子拿出1根铅笔,又从袋子里拿出1支铅笔,然后把两只手里的笔合在一起。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看到了老师什么样的动作。在同学说的时候老师有意识的用手势表示刚才的动作。然后找同学到前面来拿着铅笔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其他同学随着打手势表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老师就用平时最常见、孩子最熟悉的的小棒、最简单的动作来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说出老师的动作,模仿老师的动作、这些动口,动脑,动手的活动,学生初步什么是合起来。】
操作活动,继续感悟加法
在学生模仿之后,老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小棒代替铅笔,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同学们在桌子上操作小棒自己练习之后找同学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小棒进行演示。学生都能用小棒表示拿铅笔的过程之后,老师提出新的要求,用圆圈表示铅笔,把拿铅笔的过程画出来。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用圆圈图进行表示,老师也是有目的挑选有代表性的图,让学生到前面来给同学说说图的意思,老师则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最简单的圆圈图来表示拿铅笔的过程。接着老师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图,并揭示出圆圈可以表示合起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表示这个图的算式是什么,并认读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中,他们在经历一个不断抽象的过程,是动作表征到图形表征的过渡。教学过程中以图示为扶手,学生原有的经验系统得以充分调用,新旧认知结构间得到比较有效的相互作用,这也是加法概念形成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三)语言训练,丰富加法的内涵
学生知道了拿铅笔的这个动作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之后,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我问学生对于老师画的这个图,如果圆圈表示的是苹果,这个图会讲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有的说是先买了两个苹果又买了一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有的说是先摘了两个苹果又摘了一个苹果,一共是3个苹果;还有的说是先吃了2个苹果,又吃了一个苹果,一共吃了三个苹果等等。第二个环节是你向让圆圈代表什么?讲的会是什么样的事情。学生有的举出玩具的例子,有的举出汽车的例子,还有的举出了课外书的例子等等。
【设计意图:两次语言训练,第一个环节是老师指定圆圈代表苹果,丰富了各种和苹果有关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安排只打开了思维的一个触角,那么后面你想让圆圈表示什么,自己任意去说,又打开了思维的另一个触角。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表述中对加法概念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入,加法在孩子的头脑中越来越丰富起来。】
辨析明理,突出加法的本质
在学生认识了加法算式之后,以幻灯片的方式出示了3个图,
1.观察能不能用2+1=3来表示
2.说一说你的想法
3.第二幅图能列那个算式,1、3、4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移入箭头的含义,体会出也是合起来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老师通过三幅图能不能用2+1=3表示,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变事物不变本质,变数量不变图形,变符号不变含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辨析中明理,变中抓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沟通了图与式的联系,突出了加法本质的理解】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对于加法了认识之后,首先安排了书上的看图列式的练习。
学生在观察小羊图时,可以是分颜色观察,又可以是分左右观察,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只羊。观察做值日的图时可以按男女生列式,也可以教室里面的人和教室外面的人这两部分来列式。
其次以讲故事的方式出图口述图意的形式让学生解决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学生在列式之后,让学生观察算式并展开讨论:为什么讲的故事内容不一样,而列出的算式却是一样的呢?
最后出示一个综合的图,让学生看着图中任意的事物说一说图意,并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本节课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列出的加法算式就不同,渗透了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听故事看图列式的练习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虽然内容不一样,但是只要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的问题,都把所给的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综合图列式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板书设计:
认识加法
2
+
1
=
3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知识与技能评价:
和你的同桌讲一讲3+2=5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举出生活中可以用加法解决的例子
情感态度评价:
(自评)
课上你表现怎么样?你觉得你今天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互评)
你觉得你得同桌今天表现好吗?你觉得今天全班谁表现的最好?
评价量规:
内容评价标准自评小组评等级☆☆☆☆☆☆☆☆☆☆☆☆☆☆学习态度课堂上专心倾听,积极发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听讲比较认真,能主动举手发言。听讲情况一般,发言不够主动,但能认真倾听。听讲偶尔不够专心,不举手发言。方法掌握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本质,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并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图能用加法解决,举出生活中加法解决的问题。理解加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本质特点特点。能根据图意列加法算式解答。理解加法的含义,能看图理解图意,并列式解决加法含义的简单问题。理解加法的含义,会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悟加法的含义。以往的教学加法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看图说图意,理解图意列出加法算式,这样的教学学生认识加法的含义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感悟加法的含义,我在课上安排了一系列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加法的含义。课上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小棒摆出老师的动作,用圆圈图画出老师的动作,用手势表示出老师的动作等等,都是让这些刚入学的小孩子,在直观具体的活动中感悟:两只手合起来,小棒合起来,圆圈圈起来去体会出加法的含义,从而认识加法的本质。
2.本课设计从抽象退回具体真正理解算式的含义
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就知道了2+1=3,这个抽象的算式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是一个假抽象的边缘。我让学生用2+1=3的式子讲有关苹果的事情,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讲出了摘苹果,吃苹果、拿苹果等等的事情,这时学生对加法算式的感悟是具体的,感悟出2+1=3这个算式的更多含义,甚至他们可以延伸的想到苹果以外的能用2+1=3表示的“故事”,2+1=3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符合一部分是2,一部分是1的“故事”。学生们深刻感悟到加法算式是对所有这些事情的一个抽象和概括。
2《加法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是表示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口算5以内的加法。
2.在观察、操作、比较过程中,经历加法建模的过程,理解加法含义,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渗透集合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感受加法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
1.发现信息
师:为了美化我们的教室,老师给班里添了新成员,你看我买了什么?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师评:大家真棒,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找到了重要的两条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
师:你看这两条红金鱼在小房子里有点挤,这1条黑金鱼自己住又太孤单了,老师就买来了一个大鱼缸。(把鱼倒入鱼缸)om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和老师倒鱼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一:一共有几条鱼?或合在一起是多少条鱼?
预设二:鱼缸里有3条金鱼。
师:你真了不起,这3条鱼就是你们无形之中解决的一个重要的数学问题,谁能给大家把这个问题读一读。
完整说图意
你能把这两条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去情景解释,理解意义
利用多种方法表示这件事
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合起来是3条鱼。
看大屏幕:可以用学具做小鱼摆一摆、也可以利用小鱼图片画一画,表示出把2条红金鱼和1条黑金鱼合起来。完成后如果还有时间,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写一写。限时3分钟,看谁又快想到的方法又多。
2.汇报不同方法
1)摆一摆:
评:他表达的多清楚,用手势来表示合起来。
2)画一画:
师:谁看懂这幅图的意思了?怎么表示合起来的?
写一写:
评:真了不起,用一个小符号来表示合起来。
3.图式对应理解加法意义
师:你认识这个小符号吗?拿出小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加号。怎么读呢?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一起读一读。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加法。(板书:加法)
师:一起看,这个算式各部分都表示什么?
师:除了这样列,还可以怎么列式?
4.拓展知识窗:
1.加号是怎么来的呢?(听音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数学中规定用这个符号作为加号,也体现数学追求一种简约。
2.这个加号像什么?(×,医院图标,十字路口)
小结:在我们积极动脑下用小棒、图形、数来表示两条红金鱼和一条黑金鱼,通过做手势、画圆圈、箭头、写加号来表示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课中休息: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小鸡操》。
去情境概括,抽象模型
1.讲故事:算式帮助我们表示了买鱼的事,还有什么事情也能用2+1=3来表示?
2.深入思考:
师:我们说的事情都不一样,怎么都能用2+1=3来表示呢?
小结:虽然事情不同但都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还可以表示很多的事。一个小小的算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你想对这个算式说点什么?
(四)不同情境,深化理解
过渡:那我们就用这个神奇的小算式看能不能解决小鸽子的问题?
1.师:用数学的语言讲一讲小鸽子的事。自己和你同桌说说。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小鸽子的事?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师:大家对加法的知识掌握的不错,敢不敢自己来挑战一题?
2.看题纸下面:自己先讲一讲小羊的事,再独立写算式解答。
师:怎么算式不一样?你是怎么观察这幅图的?
结:从颜色、位置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一样。
3.活动:猜一猜
猜一猜这些小朋友可能会怎么玩?用哪个算式来表示你猜到的情景?怎么才能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呢?
(五)回顾总结
师:要和这个神奇的小算式说再见了,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或感受。
小结:今后遇到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事时都可以用加法来解决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