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认识千克 苏教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认识千克 苏教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17 05:52:39

文档简介

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出比较方法
1.任意选一位学生,老师和这位小朋友相比,思考可以比什么?
2.在生活中经常要比较物品的轻重。
3.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袋食品究竟哪袋重,哪袋轻呢?
“秤”是最好的帮手。
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介绍秤。
2.欣赏秤。
3.认识台秤。
三、认识千克
1.了解台秤,初识千克。
(1)观察台秤
(2)在称物品时,如果红色指针指着1,你知道表示重多少吗?(1千克)你们听说过千克了吗?了解千克的有关知识吗?
(3)称一般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kg是千克的符号。(板书:千克、kg)(闭上眼睛,再记忆一遍)
称给大家看一看。你怎么知道是1千克重呢?
2.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一:掂一掂
(2)活动二:称一称。
①自己动手称一称。
②称一称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个?
③学生交流想法。
④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就不一样。单个物品重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少;单个物品轻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多。
3.活动三:称鸡蛋。
①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②称一称,数一数
③汇报。
④师小结:一般像这样大小的鸡蛋,1千克大约有15个或16个。如果小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可能是17,甚至有18个。如果是大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也许只有15个或14个。
4.活动四:估一估,称几千克。
①刚才我们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受了1千克有多重,那你现在来拎一拎这袋果冻是不是也重1千克呢?
②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掂一掂。
③自己掂一掂。
过渡: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解决一些关于千克的数学问题。
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蔬菜区”。
首先来到“蔬菜区”。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其实用这种秤来称物品,很简单,一眼就知道它重几千克了。
2.“水果区”
3.理解“净含量”。
有谁知道“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吗?它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小结:“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4.理解“载重量”。
一般电梯上都有类似“载重量”这样的标志: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最大重量。
1.体重:感受几十千克。
2.举重:感受几百千克。
3.你知道吗?
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六、实践大行动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课后请小朋友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教学说明:《千克和克》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重组教材,合理选用课本上的内容;2.把《教师用书》建议的两课时揉合成一课时;3.一改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清晰地感知辨析“千克”和“克”这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5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台称、大米、苹果、沙子、铁块、棉花、袋装盐等各种各样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播放视频:汪老师和本班杨乐同学在压跷跷板)
师:大家看!这是谁?(汪老师)没错,这是汪老师带着杨乐在压跷跷板呢!(画面定格杨乐被挑得高高的)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生1:杨乐要吓哭了。
生2:我想告诉老师往中间坐坐,杨乐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
生3:大人和小孩玩总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4:老师太重,杨乐太轻……
师:对,老师太重,杨乐太轻。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板书)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利用孩子熟知的人和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探究,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既然物体有轻有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生:用秤称一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几种秤呢?和你的同桌说说看。
1.认识各种各样的秤(课件出示)
1号秤
2号秤
3号秤
4号秤
5号秤
6号秤
7号秤
8号秤
2.介绍生活中最常用的秤。
(1)
上面的秤你最熟悉的是几号秤?它在什么地方用的最多?(重点介绍3号台秤)
(2)
在超市里,我们最常见的是5号秤,它能同时显示质量和价格。
(3)
教学台秤的使用方法。
3.亲历体验,感知“千克”
师:秤家族中的每位成员都是用来称物体的质量的,那么,怎样才能精确地称出物品的质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个质量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的认识)
(1)称一称,感知“1千克”
师:我们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物品,我们来亲自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分四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2)掂一掂,体验“1千克”
每个同学都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感觉1千克沙子挺沉的。
生2:我感觉有什么把我的手往下拉。
生3:我感觉1千克铁块好小。
生4:我感觉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块多多了。
……
(3)数一数,内化“1千克”
老师备了一些苹果,1千克苹果大约能称几个?(小组活动后汇报)
生1:1千克苹果大约有4、5个。
生2:
1千克苹果大约有5、6个。
师:同学们,听了这样一个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3:老师,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苹果,而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4:因为每个苹果大小不一样,大苹果称的个数少,小苹果称的个数多。
……
(4)估一估,深化“1千克”
①先估计1千克大米有多少,把它装进袋里。
②放在台秤上称一称,对比你估计的和实际质量相差多少。
③精确称出1千克大米。
【设计意图:数学课对于抽象概念教学,传统教法是老师告诉,这叫“学数学”。本环节设计是让学生“做数学”,通过“感知——体验——内化——深化——升华”几个步骤,来建立
“千克”概念,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渗透了函数思想,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再次体验,感知“克”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仅会使用工具称出1千克物体,还会用数学的眼光判别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块的关系,现在老师这儿有一枚2分硬币,你能称出它有多重吗?
(1)称一称,它有多重?
生:太轻了,秤上的指针没反应。
……
(2)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生:几乎感觉不到有东西。很轻,很轻。
……
师:像这样很轻的物体,常用“克”来作单位。
(3)1克有多重呢?
刚才,用台秤称2分硬币,由于太轻,称不出它的质量,这时我们就要借助另外一种秤——天平秤来称。
(4)教学天平秤的使用方法后,指名操作。
①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掂一掂。
②称出一根羽毛的质量,掂一掂。
③随意称出你铅笔盒里的一样物品的质量,掂一掂。
④拿出标有克数的袋装物品称一称,掂一掂。
(5)感知“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秤,还知道称一般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那么“千克”和“克”这同一家族中的两位成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①称一称,一袋盐有多重?(500克)
②算一算,两袋这样的盐有多重?(1000克)
③看一看,把两袋盐同时放在台秤上,指针指着几?(1千克)
④说一说,1千克=1000克
⑤拿一拿,从你组准备的物品中拿出1千克的东西。
生1:我拿的是每袋250克的虾条,要4袋;
生2:我拿的是每盒125克的酸奶,要8盒;
生3:我拿的是200克的果冻,要5个;
生4:我拿的是500克的洗衣粉,要2袋
……
三、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1.填空。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2.在(
)里填“>”“<”或“=”。
800克(
)4千克
3千克(
)3000克
2千克(
)1500克
7000克(
)9千克
(学生完成后及时汇报,如有错误,及时纠错)
四、拓展练习,升华新知
1.说一说
(出示一串气球)用哪种秤来称?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
(出示一铁块)用哪种秤来称?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并说明理由)
结论:一般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较轻物体用“克”作单位。
2.辩一辩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块重,谁重?
结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他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就一样重。
3.想一想(课件播放场景配画外音)
星期天,大象请小动物们去它家做客,途中要过一条河。这艘船最多能承载43千克,小鹿重35千克,小猫重2000克,小山羊重40千克,小狗重3000克,小猴子重3千克。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怎样才能最快过河呢?
五、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