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5 10: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民国的创立并没有
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
新课导入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学习马克思主义
思考:1915年陈独秀见到的中国社会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
1、新文化运动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素养提升
辛亥革命给予孔子儒学以巨大的冲击。但是,袁世凯宣布“整饬纲纪”,恢复学校“祀孔”“读经”,颁布《祭孔告令》,声称“……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一时尊孔复辟,甚嚣尘上。……因此,“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问题:根据材料指出,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造新国民”,近代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反对儒学思想
新文化
运动
政治
思想文化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民主共和
尊孔复古
民主政治
专制独裁
新文化运动背景
复辟帝制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材料三




陈独秀
1901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1908年,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胡适
1910年,赴美国学习
李大钊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出国留学或考察,受西方文化影响。
2、运动的时间、
代表人物、兴起标志、主要
阵地
时间:1915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
迅、胡适等
兴起的标志:陈独秀《敬告青年》的发表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时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北大最初是一种典型的衙门作风,教师中有些本来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僚,不学无术或思想保守者,大有人在,而学生中也不乏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唯独对读书不感兴趣,师生逛妓院更是常有的事,
蔡元培入北大时,状况并没有彻底的改观。
蔡元培到校后,在就任的演讲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
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奇迹般的将这所半衙门机构变成名符其实的中国最高学府。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胡适转述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话
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信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合作探究:
“追本溯源,本志同仁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o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下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旗帜(口号)
Democracy
Science
赛先生
德先生
民主
科学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西方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0世纪初中国现状

旧道德
新道德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三从四德
贞节牌坊
(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之大原”
—陈独秀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
感受新文学的魅力
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1920年,全国各个学校的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1920.9-1926.7
1918.1-1920.9
1920年9月1日,《新青年》开始作为宣传共产主义的机关刊物出版
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青年觉醒,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进步
局限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促进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作准备
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6、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
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
糟粕
精华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
“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
“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
维护专制的封建礼教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
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各抒己见
结合图片,谈谈该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
创新,与时俱进
这是一个思想自由,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分子的目光转向思想启蒙,唤起了国民的觉醒。民众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新的主义、新的信仰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开端
辛亥革命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兴起
内容
意义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倡导文学革命
课堂小结
1、(2019湖南岳阳36).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了四次重大探索。下列匹配错误的是(

A.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B.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C.戊戌变法——变法图存
D.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
D
直击中考
2、(2018?河南)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D
(2018广东题11).如题11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
“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图片史料分析能力。图片中的时间为“民国五年”即1916年,这一时间与“新文化运动”时间吻合,故答案为B。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