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峨眉山月歌》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音(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1《峨眉山月歌》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音(视)频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6 07:44:51

内容文字预览

3.1《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三、吟读诗,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xī)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2、读准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视频朗读
3、教师范读
4、抽生齐读
5、全班齐读
四、赏读,感知意境美
1、圈画诗中地名。
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不着痕迹地表达着离情别绪。
2、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再读古诗根据注释自学,同桌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3、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优美意境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着行。他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第一次远离故土,难免恋恋不舍,可他心怀伟大事业大抱负,毅然决然地顺江驶向渝州。
4、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
是啊,李白即将离开家乡远行了,此时,他看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特别是家乡的月是多么亲切和留恋啊!他多么想和它们常常做伴呀,他要把这些家乡的美景一一带走。他马上就要离川远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他的内心豪情万丈!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心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5、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五、悟读,品诗情感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思考:
1、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学们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明确: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随着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明那么亮?,诗人将是多么惆怅迷惘??
2、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明确: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3、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小结:《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多么有意境的秋夜远行图啊!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难舍之情啊!
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诗,注意体会李白愉快的心情。
六、延读,拓展思维美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1、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
明确: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板书:思,月)
2、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找一找。
明确: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
在《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
七、背读,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中考链接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共30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
《峨眉山月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1、作者简介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2、创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读准字音
(qiāng)
(xī)
(yú)
2、视频朗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读准韵律节奏
3、教师范读
4、抽生齐读
5、全班齐读
1、圈画诗中地名。
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
明确:峨眉山、平羌、清溪、
三峡、渝州。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不着痕迹地表达着离情别绪。
2、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再读古诗根据注释自学,同桌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半轮秋:
影:
流:
夜发:
君:
下:
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月光的影子。
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连夜出发。
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顺流而下。
3、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优美意境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着行。他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第一次远离故土,
难免恋恋不舍,可他心怀伟大事业
大抱负,毅然决然地顺江驶向渝州。
4、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
是啊,李白即将离开家乡远行了,此时,他看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特别是家乡的月是多么亲切和留恋啊!他多么想和它们常常做伴呀,他要把这些家乡的美景一一带走。他马上就要离川远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他的内心豪情万丈!
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心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5、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
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
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1、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学们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明确: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随着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明那么亮?,诗人将是多么惆怅迷惘??
思考:
2、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明确: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3、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小结:《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写景(一、二句)——
抒情(三、四句)——
多么有意境的秋夜远行图啊!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难舍之情啊!
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诗,注意体会李白愉快的心情。
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1、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
明确: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2、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找一找。
明确:观月地点不同。
《静夜思》诗人在床前借月亮抒发感情。
《峨眉山月歌》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