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3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草窠(kē)
逡巡(qūn)
隳名城(huī)
间或一轮(jiān)
B.忤视(wǔ)
蛇蟮(shàn)
罥烟眉(juàn)
妖童媛女(yuàn)
C.炮烙(pào)
瓮牖(yǒu)
噫吁嚱(xū)
度长絜大(xié)
D.句读(dòu)
黔首(qián)
虾蟆陵(há)
飞来横祸(hèng)
2.学校准备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下面是计划选入题库的素材初稿,其中有几处对应错误,请将全都正确的一项找出来。(3
分)
①易水诀别——《史记》
②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战国策》
③性本爱丘山——陶渊明
④杜康解忧,求贤若渴——曹操
⑤香草美人,九死未悔——屈原
⑥说退秦师——《左传》
⑦夔门秋兴,老病登台——杜甫
⑧古今兴感,若合一契——苏轼
⑨深思而慎取——王安石
⑩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
A.①②③④⑥
B.①⑤⑥⑧⑨
C.③⑤⑦⑨⑩
D.④⑥⑦⑧⑩
3.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知名的康震教授,他将抛砖引玉,讲解中国诗词,为大家带来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B.本人是名文学爱好者,最近撰写了一本关于中国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作品,您是文学界大家,敬请雅正。
C.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德似海,无以为报,适逢恩师60岁寿诞,我特惠赠薄礼一份,以聊表感激之情。
D.我们是“精准扶贫”的工作人员,特意来到寒舍了解您的家庭情况,以便制定精准方案帮助您脱贫致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病毒没有国界,疾病不分种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现已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了70多亿人口,夺走了30余万人的宝贵生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国应汇聚与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共同
难关。
中国秉承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地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支持各国科学家开展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的全球科学研究,(
)
。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非洲国家筑牢防线,我们
,这也是国际抗疫斗争重中之重。
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世界各国总结经验,提高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休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
、保持警惕永远是进行时。世界各国团结合作、
,才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A.渡过
义不容辞
未雨绸缪
同舟共济
B.渡过
责无旁贷
防微杜渐
同舟共济
C.度过
义不容辞
防微杜渐
休戚与共
D.度过
责无旁贷
未雨绸缪
休戚与共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3分)
A.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尽己所能的大量支持和帮助
B.中国尽力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
C.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
D.将大量支持和帮助尽己所能提供给有需要的国家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世界各国总结经验,完善和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
B.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世界各国总结经验,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
C、关于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世界各国总结经验,提高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
D.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世界各国总结经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说到珠峰,8848米是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其实,2005年,珠峰的高度已被更新为8844.43米。为什么要一测再测?
①
,长期来看,地壳抬升使它以每年4.4毫米的速度缓慢升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风化侵蚀等因素又使它的高度缓慢下降,1934年尼泊尔地震使其海拔降了半米有余。
②
,因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而且相关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然而,
③
,它位于副热带急流位置,风力强劲,在北坳岩坡上,还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但中国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彰显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6分)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其内容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指南,也因此,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编纂工作于2015年启动,2017年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审议民法典草案。民法要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创造出工业化的奇迹,而对自然的态度则由以往的敬畏转为征服。实践表明,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往往都是由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忽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子孙后代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漠视对自然生态和其他生物的保护,由此催生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孕育出灿烂的生态文化,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时至今日,有的地方和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仍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程度还不够高,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现象时有发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享有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中国政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必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重视惠及当代人类和未来子孙后代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保护好生态环境。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以促进能源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动绿色发展,同样可以带来良好经济效益。一些地方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很多产品的性能有了显著提高,质量有了明显改善,而且大大降低了耗电量、耗水量;很多产业利用废弃产品或其零部件加工制造新产品,在大大减少废弃物、大量节约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实现了能源和资源的梯级利用。事实证明,推动绿色发展不仅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且具有经济效益。要从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
(摘编自钱易《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未考虑到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才导致了现在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B.我国当前环境污染影响民生,除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也因为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没能协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C.)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关于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的工作,当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D.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段先写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缺少科学性,再用恩格斯的话反面论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的影响。
B.第二段列举例子,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看到了目前在生态治理上存在的问题。
C.绿色产业可以带来多种效益,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主要是针对中国环境生态问题,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生态危机影响的是全人类的利益,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也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
B.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如果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那么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C.只有走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D.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拒绝食用野生动物,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购物使用布袋,这都属于绿色生活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红头绳儿
王鼎钧
一切要从那口古钟说起。
钟是大庙的镇庙之宝,锈得黑里透红,缠着盘旋转折的纹路,经常发出苍然悠远的声音,穿过庙外的千株槐,拂着林外的万亩麦,熏陶赤足露背的农夫,劝他们成为香客。
钟声何时响,大殿神像的眼睛何时就会亮起来,炯炯地射出去;钟声响到哪里,光就射到哪里,使鬼魅隐形,精灵遁走。半夜子时,和尚起来敲钟,保护原野间辛苦奔波的夜行人不受邪祟……
校长来到古城的时候牵着一个手指尖尖、梳着双辫的女儿。
庙改成小学,钟声响,引来的不再是香客,是成群的孩子,大家围着钟,睁着发亮的眼睛,伸出一排小手,按在钟面的大明年号上,尝震颤的滋味。
校工还在认真地撞钟,后面有人挤得我的手碰到她尖尖的手指了,挤得我的脸碰到她扎的红头绳儿了。挤得我好窘好窘!好快乐好快乐!可是我们没谈过一句话。
钟声停止,我们这一群小精灵立刻分头跑散,可是,我总是落在后面,看那两根小辫子裹着红头绳儿,一面跑,一面晃荡。
如果她跌倒,由我搀起来,有多好!
校长对学生很严厉,包括对自己的女儿。他要我们跑得快,站得稳,动作整齐划一。如果我们唱歌的声音不够雄壮,他会走到我们面前来叱责:“你们想做亡国奴吗?”可是,他从不禁止我们拿半截粉笔藏在口袋里,他知道,我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喜欢找一块干净的墙壁,用力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军过境的日子,他不处罚迟到的学生,他知道我们喜欢看兵,大兵也喜欢摸着我们的头顶想念自己的儿女,需要我们带着他们找邮局寄家信。
“你们这一代,要在战争中长大。你们要早一点学会吃苦,学会自立。挺起你们的胸膛来!有一天,你们离开家,离开父母,记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挺胸抬头……”
校长常常这么说。我不懂他在说什么。我怎么会离开父母?红头绳儿怎么会离开他?如果彼此分散了,谁替她梳辫子呢?
卢沟桥打起来了。这天,钟响得很急促,好像撞钟的人火气很大。校长把高年级的学生分成十条线路出发,挨家散布油印的快报。快报上除了新闻,还有他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拼到底,救中国》。
送报回来,校长正在指挥工人在校门外的槐树林里挖防空坑。忙了几天,开始举行紧急警报的防空演习。警报是疯狂地朝那口钟连敲不歇,每个人听了这种异常的声音,都要疏散到校外。跳进坑里。校长非常认真,提着藤鞭在树林里监视着,谁敢把脑袋伸出坑外,当心藤鞭的厉害。
贴着红膏药的飞机果然来了。校长冲出办公室,亲自撞那口钟。我找到一个坑,不顾一切跳下去。
钟声和“轰隆”
的螺旋桨声混杂在一起。我为校长担心,不住地祷念:“校长,你快点跳进来吧!”
“扑通”一声,有人跳进来。是她,校长的女儿!
有话快一点说出来吧,也许一分钟后,我们都要死了……要是那样,说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时间在昏热中过去,我拿定主意,非写一封信当面交给她不可。警报解除,她走了,我还在坑里打腹稿。
校长打算回家去抗战,当然带着女儿。我有点舍不得他,当然更舍不得红头绳儿,快快地朝学校走去。远远地看到一大群同学围着钟,轮流撞击。钟架下面挖好了一个深穴。原来这口钟就要埋入地下,等抗战胜利再出土。校长说,这么一大块金属落在敌人手里,必定变成子弹来残杀我们的同胞。
钟要消失,红头绳儿也要消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毁坏变形。钟不歇,人不散,只要他们多撞几下,我会多有几分钟时间。没有人注意我吧?似乎没有,大家只注意那口钟。悄悄向她身边挤去,挤两步,歇一会儿,摸一摸那封信,忍一忍心跳。等我挤到她身后站定,好像是翻山越岭奔波了很长的路。取出信,捏在手里,紧张得发晕。
那口大钟剧烈摇摆了一下。我抬头看天。“飞机!”“空袭!”
在藤鞭下接受的严格训练显出功效,我们像野兔一样蹿进槐林,隐没了。
我的那封信……我想起来了,当大地开始震颤的时候,我顺势塞进了她的手中。
我出了防空坑,看到钟架被炸了,工人正在理钟。一个工人说,钟从架上脱落下来,恰好掉进坑里,省了他们好多力气。
大轰炸带来大逃亡,我东张西望,不见红头绳儿的影子,只有校长站在半截断壁上,望着驳杂的人流发呆。
多年以后,我又跟校长见了面。我几次想问他的女儿,几次又吞回去,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了。
校长说,在那次大轰炸之后,他的女儿失踪了。“怎么会?怎么会?”我叫起来。
我说出那次大轰炸的情景:同学们多么喜欢敲钟,我和红头绳儿站得多么近,脚边的坑是多么深,空袭来得多么突然,我们疏散得多么快……只瞒住了那封信。校长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听,我只有不停地说,说到那口钟怎样巧妙地落进坑中,由工人迅速填土埋好。泪珠在校长的眼里转动,吓得我住了口。
“我知道了!”校长只掉下一颗眼泪,眼球又恢复了干燥,“空袭发生的时候,我的女儿跳进钟下面的坑里避难。钟掉下来,正好把她扣住。工人不知道坑里有人,就填了土……”
“这不可能!她在钟底下会……”“也许钟掉下来的时候,把她打昏了。”“不可能!那口钟很大,我曾经跟两个同学同时钻到钟口里面写标语!”
“也许她在往坑里跳的时候,已经在轰炸中受了伤。”校长伸过手来,用力拍我的肩膀,“别安慰我了,
我情愿她被扣在钟底下,也不愿意她在外面流落……
当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带着一大群工人,掘开地面,把钟抬起来,点着火把,照亮坑底。下面空荡荡的,我当初写给红头绳儿的那封信摆在那儿,似乎没有打开过。
(选自《碎琉璃》,三联书店2013年版,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校长知道战争即将来临,在学校组织挖防空洞,严格训练学生,告诉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永不放弃,充满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
B“手指尖尖、梳着双辫”“裹着红头绳儿”,寥寥数笔写出了初见小女孩时她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从全文看,“红头绳儿”
象征了一段天真烂漫的童稚恋情。
C.文章以“我”的梦境结尾,留下想象空间,表明“我”极想知道“红头绳儿”失踪的真相,而梦中那封信似乎没有打开过,又表现了“我”失望的心情。
D.文章从一个孩童的视角入手,以回忆口吻叙写往事,把儿女情长放在动荡的历史风云和战争的炮火中去表现,爱恨交织,以小见大,具有深广的社会内涵。
13.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请找出两处并加以赏析。(6分)
14.文章多次写到“古钟”,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甲】
【乙】两则文言选段,完成15~18题。
【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乙]梁惠王曰:“晋国,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如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3分)
A.斧斤以时入山林/以乱易整,不武
B.材木不可胜用/何可胜道也哉
C.非我也,兵也/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金就砺则利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8.下列对以上两段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主要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乙文孟子规劝梁惠王,强调治国不要只图眼前如何报仇雪恨,仁爱才是使人民归附的根本。
B.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将“途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与“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相比较;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以“禾苗”比喻百姓,以“雨水”比喻君恩。
C.甲乙两文都具体阐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主张,都强调了不违农时、施行教化的重要性,从文中“谨庠序之教”“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等句可以看出。
D.甲文孟子的主张蕴含了环境保护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作用;乙文“仁者无敌”的观点,无论是在历史动荡时期还是当今都有积极意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江南春
张籍
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
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
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
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
19.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诗起句先总写江南春天来了,杨柳变绿,天气变暖,阳光和煦,地面洁净。
B.
颔联写渡口新雨,岸边白蘋从生;颈联抽绘天空的乳燕呢喃,林间游人欲醉。
C.
尾联为我们勾勒了幅风俗图卷:天色将晚的青山之下,是谁在祭拜水神呢?
D.全诗虚实结合,再现了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含蓄表达了作着的思乡之情。
20.后人评价张籍的五言律诗“平淡高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8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劝学》中的“
,
”都谈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
,
”两句表明了自己对生与死、寿与夭的理解。
(3)《琵琶行》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
,
”分别写出了音乐的婉转流畅与阻塞不通之感。
(4)唐代的士大夫阶层如果在“年相若”星大“道相似”的情况下拜对方为师,其他人会认为“
,
”,韩愈在《师说》中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了批评。
四、写作
(60分)
22.微写作
(1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0分)
(1)
从《老人与海》《家》《平凡的世界》中,请选择一位“敢于抗争”的人,为他写一段评语。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字~200字。
(2)从《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中选择一个既可恨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字~200
字。
23.写作
(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的“新青年”喊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口号。一百多年后,在当今纷繁多元的社会形态下,“新青年”又该如何定义?有人说,热心公益、甘于奉献、以天下为已任的青年就是“新青年”;也有人说,引领潮流、追求时尚、不走寻常路的青年就是“新青年”;还有人说,崇尚自由、
与世无争、重视自我生活情调的青年才是“新青年”。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新青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6.DCBACD
7.
①因为珠峰的高度在不断地变化;
②测量珠峰高度意义重大;
③要想登上珠峰很艰难。
8.
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指南,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9.C。
10.B。
11.C。
12.C
13.①“看那两根小辫子裹着红头绳儿,一面跑,一面晃荡”,这个细节就写出了儿时的“我”对校长女儿的关注和心中朦胧的喜爱之情。②“大兵也喜欢摸着我们的头顶想念自己的儿女”,这个细节写出了抗日战争中,战士们看到与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的我们,就勾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衬托出他们的无畏和伟大。
14.①全文由古钟引出故事,推展情节、带出高潮,最后整个故事也结束在古钟近乎停格的画面中,“古钟”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并引出下文。②“古钟”象征大时代,揭开了战争的序幕。围绕着“古钟”,描写了对日抗战时期一位小男孩对小女孩的爱慕故事,交织出人物的聚散离合,以反映战乱时代的悲欢岁月、百姓流离的沉痛无奈,见证一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历史。③“古钟”催动下的避难演演习、紧急避难,多年后又梦见了“古钟”……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浪漫赤诚的少年形象。战争开始之后,“古钟”的存在刻画了校长关怀学生、充满责任感的形象。④从主题上来看,“我”对女孩由古钟旁初识、单恋到流离失所后的魂牵梦萦,呈现出残酷战争中的温暖情爱。文末以梦见“古钟”作结,更见证无情战火中人性纯真善良的一面。
15.A
16.D
17.①认真地从事学校教育,反复讲述孝敬长辈、敬爱兄弟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②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18.B
19.D
20.①文字洗练,色彩平淡。诗人描写江南美丽的春光,点选了春风杨柳、新雨阳光、白蘋芳树、晴空乳燕的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色彩淡雅的画面。
②多用白描,写法平淡。诗歌基本上采用白描的手法,将江南春景一一勾勒,没有过多的渲染。
③情感含蓄,境界高妙。诗人用工致细腻的手法描绘自然景物,将思想寓于形象,极写江南春色的秀美,将思乡之情蕴含在对江南美景的盛赞中,语浅意深、留不尽之意于言外。
21.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