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城市的兴起、争取自由自治的过程和影响,知道城市的功能、城市居民的身份及其生活概括,大体了解城市中行会的产生及作用。
了解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过程、特点和课程设置,认识和分析大学的影响。
2
情境引入
西欧庄园耕作图
新课探究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威尼斯
新课探究
米兰
新课探究
兴起原因: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过程:
①兴起时间:从10世纪起。
②兴起地点: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③兴起方式: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④著名城市:意大利的米兰和威尼斯、法兰西的巴黎、英格兰的伦敦等。
新课探究
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的毛纺织业发达,它是当时法国毛纺织业的中心。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杀死高德理等人。路易六世和法兰西北部的封建领主派军队进占琅城,琅城居民坚持斗争。直到1128
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实行自治。
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新课探究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新课探究
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课探究
城市居民的身份
城市的基本居民都有些什么人,来自于哪里?
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城市居民来源: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以前还是农奴。
新课探究
①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这些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有什么影响?
②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新课探究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按照惯例,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这句谚语体现了西欧城市解放和自由的特点。在城市里,市民的身份是自由的,没有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城市居民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种种控制,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在这里只有财富的多寡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甚至鲜明的对比,然而在身份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
当时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来形容中世纪的城市,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这样认为?
新课探究
生活在乡村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上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庄园里的农奴和城市的市民主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庄园和城市在经济上主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新课探究
新课探究
行会成立目的:为了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同时防止封建领主的侵犯。
行会行规:商人行会的行规严格限制外地人在城内经商,强制执行统一的商品价格,禁止囤积居奇。手工业行会的行规也禁止外地手工业者及其产品进入,规定本行业产品的制造工艺、规格、原料和用量,还规定工人的人数、工资与劳动时间。
行会分类: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等。
新课探究
(3)市民阶级形成,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这些中世纪西欧城市突出体现了如下特点:
(1)这些城市成为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2)为争取自由和自治,城市市民与封建主斗争尖锐;
新课探究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对比
项目
庄园(封闭)
城市(自由)
构成
(主体人员)
封建主和农奴
封建领主
自由民(市民)
社会关系
封建主提供土地、奴役剥削;农奴缴纳地租、服劳役
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拥有人身自由
经济特点
一切产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产品用于交换、出卖(商品经济)
行会势力较大
新课探究
大学的兴起
博洛尼亚大学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新课探究
牛津大学
巴黎大学
新课探究
中世纪大学课堂
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课探究
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
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新课探究
在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过程中,教会为了更好研究和传播神学,主导了大学的创办。虽然大学重视神学教育,但是大学的世俗教育的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最终,摆脱教会的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对欧洲有何影响?
新课探究
城市与大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中世纪的城市是大学产生的摇篮。城市为大学提供了所需的各种保障。大学的出现与发展,又反过来对城市的繁荣与进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世纪城市与大学有何关联?
1.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封建城堡的修建
B.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C.铁制工具的使用
D.交通事业的发展
B
随堂练习
2.德意志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说明(
)
A.当时的生产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
B.农奴在自由的城市里居住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身份
C.在城市里没有法律约束,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D.城市里文化氛围好,便于自由精神的传播
B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