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离骚》课件(共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离骚》课件(共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5 20:1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学习重难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相关文学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基础知识及表现手法。
3、体会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象,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楚辞
『得名及内容特点』
一、产生于战国时代中国南方,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的诗歌样式
二、汉代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他们的模拟者的作品16篇汇编成《楚辞》
三、「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黄伯思《校定楚辞序》(宋)
「书楚語」:
使用楚国方言,如「些」、「兮」等
「作楚声」
:南方民间的巫歌,富于幻想
「纪楚地」
:楚国位于今湖北一带,有「洞庭」、「沅」、「江」等地名
「名楚物」
:「兰」、「蕙」、「薜荔」等物产
楚辞
『形式特点』
一、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为主
二、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
三、用韵不严格
四、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
照一般的说法,凡是诗句加有“兮”“些”语助词的作品,不分写作时间先后,不论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国人,都称“骚体”。
(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流放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离骚》——
叙述了屈原的家世出身和政治理想,倾吐了诗人的爱国信念和苦闷心情
《九歌》——
由《国殇》、《山鬼》、《礼魂》等11篇組成,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写成的祭神组曲
《九章》——
由《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组成,写屈原被放逐的经历、处境和悲愤心情
《天问》——
全篇由四言的疑问组成,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提出了百多个问题,表现屈原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屈原作品简介
離騷
“离骚者,犹离忧也”
——《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班固)
“离,别也;骚,愁也。”
——《楚辞章句》(王逸)
“‘离骚’即‘劳商’,相当今语‘牢骚’”
——《楚辞论文集》(游国恩)
解题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离骚(节选)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掌握重点字词用法及重要语句翻译。
2.理解诗歌大意,概括诗歌大致内容。
3、体会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
第一段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思考:诗人开篇八句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第一段分析:
1.要掌握的字词: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帝:一说为大部落的首领;
一说为古帝颛顼。
高阳:为古帝颛顼的称号。
苗裔:后代子孙。
朕:古代是自己的称呼.
秦始皇之后就是特指皇帝。
皇考:皇即大;考是指已故的父亲。
句意: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子孙啊,我已故的父亲叫伯庸。
说明什么问题呢?
——屈原出身高贵,和楚王是同宗。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摄提: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寅年的别称。
贞:正巧,正好。
孟陬:夏历正月.孟:开始.陬:正月的别名。
惟:句首语气词。
庚寅:庚寅日,屈原的生日。
降:降生,出生。
干: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句意:
寅年正当寅月啊,在庚寅日我降生了。
说明——出世时正逢吉时,有祥瑞吉兆。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览:观察。
揆:估量。
初度:出生时的气度。
锡:通“赐”,赐给。
嘉名:美好的名字。
肇:开始。
名:名作动用,取名。
字:名作动用,取表字。
正则,公正而有法则,含有“平”字之意。
灵,善;均,平。“灵均”,地之善而均平者,含有“原”字之意。
句意——我的父亲观察估量我出生时的气度,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表字叫灵均。
说明自己名字的由来:是我父亲给我取的,希望我能建立功业。
诗人开篇八句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内容:
第一段:前8句。自述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文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第二段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思考: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段分析: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纷:繁盛的样子。
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重:加上。
修能:优秀的才能;一说为美好的容态。
句意:
我已经具有这些繁多的内在的美好品质啊,又加上优秀的
才能(又加上美好的容貌)。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披,楚方言。
江离和白芷:都是香草名。辟,通“僻”,偏僻。
纫:绳索,名词作动词用,连接。
佩:动词用作名词,古人佩带在身边的饰品。
句意:
披上江离和白芷这些香草啊,又连接秋兰作为佩。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这4句,叙述自己已具内在美德,又加上有优秀的才能,再加
上讲求整饰,通体芳洁,成为内外完美的人。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汨:水流很快的样子,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若将不及:似乎赶不上。
恐:害怕。
不吾与:即不与吾,不等我。“与”,等待。
“木兰”,香树名,去皮不死;“宿莽”,一种经冬不枯的草。
叙述恐怕时光易逝,自己修身的情况,并用不死的木兰和经冬
不枯的宿莽来表明自己志向的坚贞。
句意:流年似水我好象追赶不上啊,恐怕年岁不等待我.早晨摘取土坡
上的不老香树,晚上来摘取小洲上的经冬不枯的宿莽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日月:指时光。
忽:迅速,过得很快。
淹:久留。
代序:代替更换时序。
惟:动词,想到。
恐,害怕。
美人:理想中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一说指楚怀王。
句意:时光匆匆而过不会久留,春去秋来,更替时间。想到花草树木的飘零坠落,恐怕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逐渐衰老。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
君王上进。因此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
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顺当地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思考: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段:中间12句。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思考:
1、诗句中出现两个“恐”字,说说诗人“恐”的内容各是什么?这种“恐”反映了屈原怎样的心情?体现他怎样的品德?
2、诗中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以及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第一,“恐年岁之不吾与”,担心光阴似水,时不我待,不能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国家,以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任;
第二,“恐美人之迟暮”,这里美人可以说是自己,屈原以草木零落起兴,比喻美人迟暮。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一番事业。这里美人也可以说是指代楚王,这里直接说的是担心楚王衰老不堪大任;其实更想指出担忧的是楚王不思变革,不图进取,苟且偷安,昏聩误国。
这反映了屈原面对楚王昏庸、国家颓势而自己却不能及时地有所作为而焦虑不已的心情,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
诗人以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而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屈原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精勤修德,所坚持皆忠善长久之道。
着重用来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同时,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统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王逸《离骚经序》
这些香草美人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其实就是表明他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这些香草象征着诗人品行高洁。诗人佩带它们,象征他的品德高尚。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第三段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思考:诗人在第三段悲辞慷慨,主要向楚王传达自己怎样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不:何不的省略
抚壮:把握壮年.
骐骥:古代有名的良马.
驰骋:奔驰.
道:通“导”,引导.
乘坐骏马奔驰啊!来吧!我愿意做先锋在前引路。
句意:
君王为何不把握壮年抛弃秽政啊?为什么不改变这种法度呢?
说明:屈原什么思想呢?
劝喻君王要任用贤能之士,用以富国强兵之目的。最后表露出积极辅佐君王的愿望。
第三段,最后4句。表达诗人忧虑之情和昂扬的斗志。
整体把握:
第一段,前8句。自述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段,中间12句。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第三段,最后4句。表达诗人忧虑之情和昂扬的斗志。
体会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
(1)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字,加强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诗歌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兮”的运用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
(2)
楚辞以六言为主,行文灵活多变,加上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读来音调抑扬,具有韵致。
思路提示:从出身、外形和思想追求考虑。
出身:他身份高贵,身世美好。(1——8句)
外形: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披着江离与辟芷,
以秋兰为配。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
思想追求:追求真理,坚持政治改革。并在感叹时光易逝中劝谏楚怀王“抚
壮”“弃秽”“改乎此度”,而“乘骐骥以驰骋”。
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纵观全文《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3)追求真理,坚持政治改革。
2.
从全诗看,诗人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情景名句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6、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7、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8、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9、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10、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