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提高必刷题训练
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提优测试卷
(总分:12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目前全球的气候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
℃,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不容忽视的。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搜集证据,检验假设
D.
作出解释
2.(2019浙江绍兴期中)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B.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D.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什么能做成一个很大的水球
3.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凡提,让他在众臣面前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像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像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若……”这则故事说明了(
)
A.测量总是有误差的
B.测量前应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C.测量的工具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
D.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4.(2018河北二模)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5..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详细观察
B.实验验证
C.提出假说
D.提出问题
6.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锥形瓶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B.用量筒量水时仰视刻度,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C.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一定要清洗后,再放回原瓶
D.称量药品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所称药品的质量一定减少
7.现有4个量筒,量程和分度值如表:现要量取35毫升酒精,最好选用哪个量筒(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19浙江杭州校级测试)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7.59米、759毫米、759分米。各自对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9.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和40℃的两个病人,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
)
A.36.5℃、40℃
B.40℃、40℃
C.39℃、39℃
D.39℃、40℃
10.(2019浙江杭州校级测试)王大程同学在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活动的第一个课题顺利完成了,正当高兴时,回家却发现自己家的绿萝(一种绿色植物盆景)枯萎了,什么原因呢?他想起妈妈说过,前几天往花盆里施了较多的化肥——尿素,于是王大程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发现土壤中所含的尿素浓度过高。最后经过老师的分析知道,当根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反而会失水枯死。对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阶段(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11.如图所示的四种测量中,最符合科学测量要求的是(
)
12.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为(
)
A.1cm、5.50cm
B.1cm、8.30cm
C.1mm、8.30cm
D.1mm、2.80cm
13.(2018浙江杭州萧校级测试)为了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下列方法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即可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
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14.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示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③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4①②⑤
15.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了解到“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如图是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则他的身高约为(
)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16.(2019浙江杭州校级测试)下列关于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体温计需用力甩动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而普通温度计不用甩动
B.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普通温度计高
C.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而普通温度计不可以
D.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原理和结构都相同
17.(2018浙江杭州校级测试)小鉴同学用排水法测一不溶于水的不规则小物体的体积时,他先在量筒中放一定量的水,示数是30毫升,然后放入小物体使其浸没后,示数是46毫升,可在读数时,第一次读数俯视了,第二次仰视了,则小鉴同学所测小物体的体积与实际体积相比(
)
A.偏大
B.相等
C.偏小
D.都有可能
18.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B.三人体温都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一定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
19.
锯子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的,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下列设计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
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
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正常情况下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
用一把正常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
用一把正常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20.如图所示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B.
玻璃管上温度刻度值越向上越大
C.
为了使测量更准确,玻璃管要细一点,球形容器要小一点
D.
该温度计在设计时用到了转换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21.指出如图所示倾倒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
(1)
。
(2)
。
(3)
。
22.(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选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如图是某患者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图,此时患者的体温为
℃。
23.(2018浙江杭州西湖十三中期中)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所示填空。
(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
。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3)图丙是用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24.(1)小东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塑料球的直径时,测得的四次数据分别为4.52厘米、4.53厘米、4.61厘米、4.53厘米,这四个数据中,有一个数据记录错误,该数据是
,则塑料球的直径应是
。
(2)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在沸水中,示数为9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把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则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25.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型三款表面镀铝膜的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颜色、型号相同的同款汽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
。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
26.小明看到一个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断断续续落到地面。他想这个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啊!为了测算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他找来了秒表、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在量筒里的声音时开启秒表计时,并数“1”,一直到40滴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12s,量筒里水的体积是10mL,则每一滴水的体积为
mL,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是
。
27.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发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
28.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cm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写出一条即可):
(2)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
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A端固定不动,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时,小明可以通过观察指针示数变化分析铜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
作用。
29.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t/℃
17
19
21
23
25
27
h/厘米
30.0
24.9
19.7
14.6
9.4
4.2
(1)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
。
(2)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
。
(3)用此温度计
(填“能”或“不能”)测29
℃及以上的温度。
(4)若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液柱向上移动,说明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
(5)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44分)
29.(10分)小明用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测量《科学》课本内页中每张纸的厚度:
(1)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叠紧;
(2)用刻度尺量出这叠纸的厚度为L;
(3)算出每张纸的厚度为h=L/10。
小明的做法有三个错误,写出其中两个,分别是:
(1)
。
(2)
。
30.(9分)教室的玻璃窗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录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实验。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
。理由是
。
小明改进操作方法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1.(10分)某同学发现家里有个废弃的小灯泡,突发奇想,想测出灯泡的体积,小灯泡不能沉入水中,为测量它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
(1)图中实验测量最没有必要的是
(填图下字母)。
(2)小灯泡的体积是
cm3。
(3)如果做D步骤时,该同学读数时是俯视的,实验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明显影响”)。
(4)量筒中水的多少对实验有没有影响?并说出理由
。
(5)你有其他测灯泡体积的方法吗?
。
32.(10分)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教务处借来了8个同样容量的保温瓶做实验,在8个瓶中分别装入初温相等、质量不同的热水;在同一环境中同时测量,以保证环境温度相同。8小时后再测量水温。以下是同学们的实验结果:
(1)从表中数据你认为同学们是研究保温瓶内的水温下降快慢与哪个因素的关系?
。
(2)同学们回顾实验的过程,确认读数均正确无误,但他们发现6号保温瓶中水的温差与其他各保温瓶中的水的温差明显不一致。你认为实验的时候,在器材选择上还存在什么问题?
。由此可知,这个实验还存在缺陷,针对这个缺陷,你认为应做怎样的改进?
。
(3)分析表中数据后,你觉得保温瓶中水温下降得快慢与保温瓶中水的质量的关系是
。
33.(5分)学校要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怎样才能把铅球掷得更远。
小莉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小强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射出仰角θ(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验序号
射出速度v/(米/秒)
射出仰角θ
射出距离(水平距离)s/米
1
5
30°
2.9
2
10
30°
9.5
3
10
45°
10.8
4
10
60°
9.1
5
15
30°
20.7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小莉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
一定时,物体的
越大,射出距离越远。(2分)
(2)为了验证小强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射出仰角θ为
时,物体的射出距离最远。(2分)
(3)根据探究结果,请你给参加掷铅球的运动员提出一条有价值的建议:
。(1分)2020—2021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提高必刷题训练
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提优测试卷
(总分:12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目前全球的气候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
℃,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不容忽视的。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搜集证据,检验假设
D.
作出解释
【答案】B
【解析】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科学家们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并没有去做实验或做结论等.
2.(2019浙江绍兴期中)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B.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D.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什么能做成一个很大的水球
【答案】C
【解析】C项提出的问题是从审美角度提出的,不属于科学问题。
3.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凡提,让他在众臣面前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像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像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若……”这则故事说明了(
)
A.测量总是有误差的
B.测量前应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C.测量的工具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
D.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答案】D
【解析】阿凡提回答国王的提问时,选择不同的桶,得出的答案不同,但都是合理的,由此小故事我们可知: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4.(2018河北二模)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B项错误,其余各项中的操作均正确。
5..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健雄证实。结果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详细观察
B.实验验证
C.提出假说
D.提出问题
【答案】D
【解析】尽管科学家吴健雄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问题,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却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充分地说明了提出科学性的问题是真正科学探究的开始。
6.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锥形瓶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B.用量筒量水时仰视刻度,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C.滴瓶上的滴管用完后一定要清洗后,再放回原瓶
D.称量药品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所称药品的质量一定减少
【答案】B
【解析】锥形瓶可以用酒精灯加热,但加热时需垫石棉网,A项错误;用量筒量水时仰视刻度,读数偏小,而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B项正确;滴瓶上的滴管只能专用,用完不必清洗,应直接放回原瓶,C项错误;称量药品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若未移动游码,所称药品的质量不变,D项错误。
7.现有4个量筒,量程和分度值如表:现要量取35毫升酒精,最好选用哪个量筒(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用量程为0~20毫升和0~10毫升的量筒,一次性不能量取35毫升的液体,因此误差较大,而量程为0~100毫升的和0~50毫升的量筒相比较,选用量程为0~50毫升的量筒量取35毫升的液体较准确。
8.(2019浙江杭州校级测试)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7.59米、759毫米、759分米。各自对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
【答案】D
【解析】所记录的数据中,倒数第二位数字的单位即是对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3260米”中“6”的单位是毫米、“7.59米”中“5”的单位是分米、“759毫米”中“5”的单位是厘米、“759分米”中“5”的单位是米。本题应选D。
9.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和40℃的两个病人,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
)
A.36.5℃、40℃
B.40℃、40℃
C.39℃、39℃
D.39℃、40℃
【答案】D
【解析】由于体温计的特殊结构,只会显示比上次所测温度更高的温度,由题意可知D项正确。
10.(2019浙江杭州校级测试)王大程同学在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活动的第一个课题顺利完成了,正当高兴时,回家却发现自己家的绿萝(一种绿色植物盆景)枯萎了,什么原因呢?他想起妈妈说过,前几天往花盆里施了较多的化肥——尿素,于是王大程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发现土壤中所含的尿素浓度过高。最后经过老师的分析知道,当根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反而会失水枯死。对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阶段(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并得出结论。题中“王大程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属于收集证据。
11.如图所示的四种测量中,最符合科学测量要求的是(
)
【答案】D
【解析】A图测量时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C图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部接触,测量方法不正确;B图中硬币的直径不能用直尺直接测量,应该采用组合法,故只有D选项正确。
12.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为(
)
A.1cm、5.50cm
B.1cm、8.30cm
C.1mm、8.30cm
D.1mm、2.80cm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金属片长度的测量值为8.30cm-5.50cm=2.80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选D。
13.(2018浙江杭州萧校级测试)为了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下列方法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即可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
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答案】C
【解析】一枚硬币的厚度太小,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会产生较大误差,可采用C项中的方法,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即可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
14.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示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③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4①②⑤
【答案】C
【解析】温度计正确的操作步骤为:估(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合适的温度计)、测(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取,故选C。
15.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了解到“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如图是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则他的身高约为(
)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为25.10cm,则“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0cm=1.7570m,故选B。
16.(2019浙江杭州校级测试)下列关于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体温计需用力甩动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而普通温度计不用甩动
B.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普通温度计高
C.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而普通温度计不可以
D.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原理和结构都相同
【答案】D
【解析】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原理相同,但结构不同。体温计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细的弯管,玻璃泡中的水银遇冷收缩回到玻璃泡时,上方玻璃管中的水银仍停留在玻璃管中,由于体温计在构造上的特殊结构,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但再次使用体温计时需甩一甩,将玻璃管中的水银甩回玻璃泡中;体温计的内径更细,准确程度比普通温度计高(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实验用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本题只有D项错误。
17.(2018浙江杭州校级测试)小鉴同学用排水法测一不溶于水的不规则小物体的体积时,他先在量筒中放一定量的水,示数是30毫升,然后放入小物体使其浸没后,示数是46毫升,可在读数时,第一次读数俯视了,第二次仰视了,则小鉴同学所测小物体的体积与实际体积相比(
)
A.偏大
B.相等
C.偏小
D.都有可能
【答案】C
【解析】第一次读数时俯视读数是30毫升,则量筒中液体的实际体积小于30毫升;第二次读数时仰视读数是46毫升,则量筒中液体的实际体积大于46毫升;则小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于16毫升,即小鉴同学所测小物体的体积与实际体积相比偏小,故选C。
18.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B.三人体温都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一定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
【答案】A
【解析】第一个用体温计测量的是甲的体温,示数为39.5℃,说明甲的体温一定是39.5℃,由于在测量乙、丙的体温时,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乙、丙的体温计示数也都是39.5℃,只能说明乙、丙的体温都不高于39.5℃(乙、丙的体温都低于或等于39.5℃)。本题应选A。
19.
锯子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的,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下列设计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
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
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正常情况下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
用一把正常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
用一把正常锯子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答案】B
【解析】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设计方案最佳的是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20.如图所示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B.
玻璃管上温度刻度值越向上越大
C.
为了使测量更准确,玻璃管要细一点,球形容器要小一点
D.
该温度计在设计时用到了转换法
【答案】D
【解析】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故A错误;玻璃管上温度刻度值越向上,气体体积越小,温度越低,故B错误;为了使测量更准确,玻璃管要细一点,球形容器的容积要大一点,故C错误;温度计在设计时,是通过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用到了转换法,故D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21.指出如图所示倾倒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
(1)
。
(2)
。
(3)
。
【答案】(1)瓶塞没有倒放
(2)标签没有对着手心
(3)瓶口没有紧贴试管口
【解析】(1)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为防止药品沾污,应将瓶塞倒放;(2)为防止流下的药液腐蚀标签,标签应对准手心;(3)为防止药液流出损失,瓶口要紧贴试管口。
22.(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选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如图是某患者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图,此时患者的体温为
℃。
【答案】(1)气体热胀冷缩
(2)左
(3)39
【解析】(1)瓶中装的是气体,因此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2)当周围温度降低时,瓶中气体收缩,液柱向左移动;(3)由液柱所对刻度可知,患者体温是39℃。
23.(2018浙江杭州西湖十三中期中)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所示填空。
(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
。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3)图丙是用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答案】(1)1毫米
1.80
(2)36.6℃
(3)35
【解析】(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毫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则甲图中物体的长度是1.80cm;(2)图乙中体温计指示的温度是36.6℃;(3)丙图中左边量筒内液面对应的刻度为105mL、右边量筒内液面对应的刻度为140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V=140mL-105mL=35mL=35cm3。
24.(1)小东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塑料球的直径时,测得的四次数据分别为4.52厘米、4.53厘米、4.61厘米、4.53厘米,这四个数据中,有一个数据记录错误,该数据是
,则塑料球的直径应是
。
(2)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在沸水中,示数为9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把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则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答案】(1)4.61厘米
4.53厘米
(2)30
【解析】(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多次测量,其准确值应该是一样的,估计值不同,因此4.61厘米是错误的;则球的直径为:(4.52厘米+4.53厘米+4.53厘米)/3≈4.53厘米。
(2)每1刻度对应的实际温度为,所以实际温度=(32-5)×℃=30℃,故选A。
25.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型三款表面镀铝膜的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颜色、型号相同的同款汽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进行该实验的最佳时间是
。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1)B
(2)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解析】(1)此实验探究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所以实验的自变量为汽车遮阳帘,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其中阳光强度在较大时实验效果最好。(2)为了使实验探究更具有说服力,一般要设置对照组。
26.小明看到一个自来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断断续续落到地面。他想这个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啊!为了测算水龙头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他找来了秒表、量筒,将量筒放在水龙头下,当听到水滴滴在量筒里的声音时开启秒表计时,并数“1”,一直到40滴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12s,量筒里水的体积是10mL,则每一滴水的体积为
mL,一昼夜要浪费的水量是
。
【答案】0.25
72
【解析】一滴水的体积为:10mL/40=0.25mL。一昼夜浪费的水为:10mL×(24×3600s/12s)=72000mL=72L。
27.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发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
【答案】建立假设和猜想
获取事实和证据
【解析】科学探究的步骤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等,老师的“估计”属于建立假设,测体温的目的是收集证据。
28.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cm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写出一条即可):
(2)他重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
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实验时,A端固定不动,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时,小明可以通过观察指针示数变化分析铜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装置中指针设计成CO段比OD段短,这对实验现象起到了
作用。
【答案】(1)两把刻度尺长度变化太小,简单的测量工具无法测量出微小的变化
(2)
放大
【解析】由于刻度尺长度变化很小,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是无法测量出这样微小变化的,所以设计用指针放大的办法来观察铜棒长度的变化,叫做微小现象放大法。
29.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t/℃
17
19
21
23
25
27
h/厘米
30.0
24.9
19.7
14.6
9.4
4.2
(1)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
。
(2)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
。
(3)用此温度计
(填“能”或“不能”)测29
℃及以上的温度。
(4)若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液柱向上移动,说明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
(5)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
(2)玻璃泡
(3)不能
(4)降低
(5)测量范围太小
【解析】(1)分析表中的数据,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柱逐渐变短,即仔细观察实验装置图,不难看出该温度计是利用其上面瓶A中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据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可知,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3)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2
℃,液柱会下降大约5厘米,在27
℃时的液柱总长只有4.2厘米,小于5厘米,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29
℃及以上的温度。(4)若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液柱向上移动,即说明空气的膨胀程度变小,即说明此时温度降低。(5)据(3)不难看出,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很小。
三、实验探究题(共44分)
29.(10分)小明用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测量《科学》课本内页中每张纸的厚度:
(1)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叠紧;
(2)用刻度尺量出这叠纸的厚度为L;
(3)算出每张纸的厚度为h=L/10。
小明的做法有三个错误,写出其中两个,分别是:
(1)
。
(2)
。
【答案】(1)封面和内页纸的厚度不同,不应把封面测量进去
(2)10页纸太少,误差太大
【解析】(1)《科学》课本的封面和内页纸的厚度不同,因此要测定内页每张纸的厚度,应该选择除封面以外的内页纸;(2)用累积法,选择纸的数量应尽可能合适,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浪费时间,过少测量误差过大;(3)计算时应除以张数而不是页数。(答出其中两个即可)
30.(9分)教室的玻璃窗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录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实验。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
。理由是
。
小明改进操作方法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玻璃球每次受到的推力各不相同,导致弹开距离的数据杂乱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相同的敲击时,双层玻璃比单层玻璃的振动弱
【解析】利用控制变量法,为探究单层玻璃与双层玻璃的弹性,即变量只为玻璃的层数,控制其余的量相同;根据表中的数据,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不同,即得出结论。
31.(10分)某同学发现家里有个废弃的小灯泡,突发奇想,想测出灯泡的体积,小灯泡不能沉入水中,为测量它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
(1)图中实验测量最没有必要的是
(填图下字母)。
(2)小灯泡的体积是
cm3。
(3)如果做D步骤时,该同学读数时是俯视的,实验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明显影响”)。
(4)量筒中水的多少对实验有没有影响?并说出理由
。
(5)你有其他测灯泡体积的方法吗?
。
【答案】(1)C
(2)20
(3)偏大
(4)有影响,水过多或过少会导致无法读数或读数错误
(5)见解析
【解析】(1)C图中,小灯泡漂在水面上,不能测出小灯泡的体积,该步骤最没有必要;(2)小灯泡的体积为步骤B与步骤D的读数之差,即70毫升-50毫升=20毫升;(3)D步骤俯视读数,读出的值比真实值大,即实验结果偏大;(4)水过少,小灯泡没有浸没,水过多,小灯泡浸没后,水从量筒内溢出,都不能准确测出小灯泡的体积,所以水的多少对其有影响;(5)只要能盖没小灯泡,可以用沙埋法、针压法等。
32.(10分)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教务处借来了8个同样容量的保温瓶做实验,在8个瓶中分别装入初温相等、质量不同的热水;在同一环境中同时测量,以保证环境温度相同。8小时后再测量水温。以下是同学们的实验结果:
(1)从表中数据你认为同学们是研究保温瓶内的水温下降快慢与哪个因素的关系?
。
(2)同学们回顾实验的过程,确认读数均正确无误,但他们发现6号保温瓶中水的温差与其他各保温瓶中的水的温差明显不一致。你认为实验的时候,在器材选择上还存在什么问题?
。由此可知,这个实验还存在缺陷,针对这个缺陷,你认为应做怎样的改进?
。
(3)分析表中数据后,你觉得保温瓶中水温下降得快慢与保温瓶中水的质量的关系是
。
【答案】(1)装入水的质量
(2)所选用的保温瓶,保温性能不完全一样在实验时应选用型号、保温性能一致的保温瓶
(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瓶内水的质量越大,保温瓶中水温下降得越慢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装入瓶内水的质量不同;(2)实验所用的只是保温瓶的容积相同,但所选用的保温瓶,保温性能不完全一样,故实验时应选用型号、保温性能一致的保温瓶;(3)由实验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瓶内水的质量越大,保温瓶中水温下降得越慢。
33.(5分)学校要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怎样才能把铅球掷得更远。
小莉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小强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射出仰角θ(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实验序号
射出速度v/(米/秒)
射出仰角θ
射出距离(水平距离)s/米
1
5
30°
2.9
2
10
30°
9.5
3
10
45°
10.8
4
10
60°
9.1
5
15
30°
20.7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小莉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
一定时,物体的
越大,射出距离越远。(2分)
(2)为了验证小强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射出仰角θ为
时,物体的射出距离最远。(2分)
(3)根据探究结果,请你给参加掷铅球的运动员提出一条有价值的建议:
。(1分)
【答案】(1)
1、2、5
射出仰角
射出速度
(2)
2、3、4
45°
(3)
以45°仰角方向、最大的力投掷
【解析】(1)要探究射出距离与射出速度的关系,就必须保持射出仰角一定,只改变射出速度。由表格中数据可得,序号1、2、5的实验射出仰角都是30°,射出速度不同,射出距离也不同,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射出仰角一定时,物体射出的速度越大,射出的距离越远。(2)要探究射出距离与射出仰角的关系,就必须保持射出速度一定,只改变射出仰角。由表格中数据可得,序号2、3、4的实验射出速度都是10米/秒,射出仰角不同。当射出仰角是45°时,物体射出的距离最远。(3)由上述分析可知,参加掷铅球的运动员要想投掷得更远,可以以45°仰角方向、最大的力投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