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人教版)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
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猫头鹰
C.
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
D.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
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A.
甲和乙是消费者,丁可能是分解者
B.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C.
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中积累有害物质最多的是乙
D.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
不
正
确的是?
?
?(
?)
A.
该生态系统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B.
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不会影响到蛇的数量
C.
除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包含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
D.
该生态系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以参与物质循环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吃与被吃关系的四种生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是A→B→C→D
B.
该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是甲
C.
图中A代表的生物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D.
丙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一个“级”的是( )
A.
所有的鱼类
B.
所有的动物
C.
所有的生物
D.
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
A.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全部
B.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是生物圈
C.
生物圈是地球上很薄的一个圈层
D.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下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未显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B.
在该食物网中共包含3条食物链
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循环流动
D.
过度放牧、鼠害等会使草原生态系统出现荒漠化,说明生物会影响环境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可以写出一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B.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C.
自然界中没有消费者也可以维持生态平衡
D.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低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就越多
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下面是根据表中有关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戊
有机汞浓度(ppm)
7
0.51
0.39
68
0.05
A.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戊→乙→丙→甲→丁
B.
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的数量会持续增加
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如图示:
D.
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可能的关系,如图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关于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C.
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
D.
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
如图为某生态系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鹰
B.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
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空气
B.
阳光
C.
温度
D.
水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而有效的防治害虫的方法
B.
可以用七星瓢虫来防治玉米螟
C.
ATP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
D.
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在一块高粱地里,直接影响高梁生长的生物因素有(??)?
A.
水、空气、阳光、土壤????
B.
蚜虫、杂草、鼠、阳光
C.
鸟、鼠、蛇、杂草???????
D.
杂草、兔子、蚯蚓、阳光、空气、水等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如果丙全部被捕杀,其他三种生物数量变化如图,则a.b.c曲线分别表示(
)
A.
丁.甲.乙
B.
丁.乙.甲
C.
甲.乙.丁
D.
乙.甲.丁
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其组成成分
B.
其中有食物链:阳光→水稻→虫→蛙
C.
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D.
农田中的腐生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数量比例图如图,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的数量变化曲线是()
A.
B.
C.
D.
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
中?
的?
甲?
示?
分?
解?
者
B.
图?
中?
的?
甲?
、乙
?
、丙
?
构?
成?
了?
一?
个?
完?
整?
的?
生?
态?
系?
统
C.
图?
中?
的?
生?
物?
可?
构?
成?
这?
样?
一?
条?
食?
物?
链?
:丙
?
→甲?
→乙
D.
图?
中?
的?
丙?
是?
生?
态?
系?
统?
的?
生?
产?
者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
“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说明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下列各项中,有关生物与环境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相对应的是
A.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
C.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D.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实验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小河中几种不同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并请环保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
千克体重汞相对含量
A
鲇鱼
小鱼
78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C
小球藻
/
3
D
小鱼
水蚤
10
E
水蚤
小球藻
5
(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小球藻属于
????????????,水蚤、小鱼、河蚌、鲇鱼等动物属于
??????????????。
(2)根据表中信息推断5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食物链或食物网形式表示):?
?
?
?
?
?
?
?
?
?
?
?
?
?
?
?
??
(3)如果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流入河中。引起小球藻等浮游植物快速繁殖,在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是:水蚤、河蚌的食物丰富,数量
?????????。而当小球藻爆发性繁殖时,不仅会导致其他生物的死亡,也会有大量的小球藻死亡。这些死亡的生物在
???????????的分解作用下。导致更多生物因缺氧或中毒而死亡。
???(4)研究表明:环境中任何形态的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对人类有害的甲基汞。环境中的甲基汞主要是由汞及其化合物在水体、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产生,它会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进行
??????????,最终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
(5)日常使用的电池不少种类含有汞,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
??????????????????????????????????????????????????????????????。
下图为一个某学校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小鱼、虾等生物。其中虾吃水草,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水草、浮萍、水绵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
(2)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大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减少,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______。
(3)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______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某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
(1)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条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植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收获季节,农民利用秸秆产生沼气。那么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3)通过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识到,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就会造成______和______的大量繁殖,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因此可见,每种动物都在维持______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______就是沿着营养结构这种渠道进行的。
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
(2)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3)在图1所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图1中的______为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4)若有毒物质进入图1食物网,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5)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______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人教版)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
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猫头鹰
C.
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
D.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生物富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等基础知识。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生物富集原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等基础知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A.图中食物链有:草→鼠→蛇→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鸟→猫头鹰,因此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而不是5条,错误;
B.猫头鹰是鸟类,蛇是爬行类,食草昆虫是节肢动物,鼠是哺乳动物,因此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鼠,错误;
C.在食物链“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鸟→猫头鹰”中猫头鹰属于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在“草→鼠→猫头鹰,草→鸟→猫头鹰”中猫头鹰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所以说,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正确;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猫头鹰体内汞的含量最高,错误。
故选C。
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肯定不正确的是
A.
甲和乙是消费者,丁可能是分解者
B.
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C.
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中积累有害物质最多的是乙
D.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及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作用、食物链的正确书写、生物的富集作用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此图食物链中,丙是生产者,丁、甲、乙都是消费者,故A错误;?
B.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而生物的数量随着营养级的增高而减少。在食物链中,始点环节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最多,数量就最多,越往食物链的末端,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越少,生物数量就越少。观察图形可知,此食物链为:丙→丁→甲→乙?,故B正确;
C.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增,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此食物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中,乙的营养级最高,因而积累有害物质最多,故
C正确;
D.在一段时间内,在此食物链中,甲以丁为食,丁以丙为食,乙以甲为食,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丁的数量会减少,乙的数量会增多,丁数量的减少,会使丙的数量增加,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乙和丙的数量增加,故D正确。?
故选A。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
不
正
确的是?
?
?(
?)
A.
该生态系统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B.
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不会影响到蛇的数量
C.
除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包含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
D.
该生态系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以参与物质循环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鼠因失去部分竞争者而增加,蛇则因食物丰富而增加,B错误;
?C.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C正确;
?D.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吃与被吃关系的四种生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是A→B→C→D
B.
该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是甲
C.
图中A代表的生物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D.
丙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生态系统的组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生态系统的组成。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乙中A数量最多,即A位于第二营养级,D的数量最少,位于最高营养级,因此生物的是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B、C、D,构成的食物链正确的是:甲→A→B→C→D,故A不符合题意;
B.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是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故B不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D的生物数量最少,其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故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物质交换,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丙从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营养维持自身生活,因此丙是分解者,乙直接消耗有机物获取营养,则乙是消费者,D符合题意。
故选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一个“级”的是( )
A.
所有的鱼类
B.
所有的动物
C.
所有的生物
D.
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答案】D
【解析】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的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的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食肉动物),直到最高级消费者。因此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
故选:D。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减少,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营养级的概念。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
A.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全部
B.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是生物圈
C.
生物圈是地球上很薄的一个圈层
D.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答案】A
【解析】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下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未显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B.
在该食物网中共包含3条食物链
C.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循环流动
D.
过度放牧、鼠害等会使草原生态系统出现荒漠化,说明生物会影响环境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掌握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组成、能量的传递特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本生态系统中只标出了生产者(牧草)和消费者(昆虫、鼠、狐狸、食虫鸟、鹰等),所以图中未显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故A不符合题意;
B.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该图中的食物链有:牧草→鼠→鹰、牧草→鼠→狐狸→鹰、牧草→昆虫→食虫鸟→鹰,可见在该食物网中共包含3条食物链,故B不符合题意;
C.该系统中的所有能量都是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并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能量是单向传递给消费者,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是往返的,故C符合题意;
D.人类的过度放牧和鼠害的发生等情况都会使草原生态系统出现荒漠化,说明生物会影响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方面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可以写出一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B.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C.
自然界中没有消费者也可以维持生态平衡
D.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低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就越多
【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掌握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食物链的书写、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的富集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A.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得知蝉吸取树汁,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故食物链为:树(或植物)→蝉→螳螂→黄雀,故A错误;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因此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故B正确;
C.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沿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消费者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C错误;
D.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故D错误。
故选B。
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下面是根据表中有关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
生物体
甲
乙
丙
丁
戊
有机汞浓度(ppm)
7
0.51
0.39
68
0.05
A.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戊→乙→丙→甲→丁
B.
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的数量会持续增加
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如图示:
D.
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可能的关系,如图示:
【答案】D
【解析】
营养物质和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排出和分解,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营养物质、能量和有毒物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传递规律。
A.依题意,由表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戊→乙→甲→丁;戊→丙→甲→丁.该选项与表中数据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B.从汞的含量来看,丁以甲为食物,甲以乙丙为食物,乙丙以戊为食物,如果甲丁去除后,乙丙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会因食物不足而减少,不符合题意;
C.能量金字塔的底层应为生产者,戊不一定是生产者,不符合题意;
D.乙丙以戊为食物,存在竞争关系,一方增加另一方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符合题意。
故选D。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关于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C.
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
D.
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A.“山水林田湖草”中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故A正确;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故B正确;
C.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组成,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故C错误;
D.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圈,故D正确。
故选C。
如图为某生态系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鹰
B.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C.
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能量流动的特点。
A.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最少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鹰,A正确;
B.图中食物链有:绿色植物→食草籽的鸟→鹰,绿色植物→鼠→鹰,绿色植物→杂食性的鸟→鹰,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的鸟→鹰,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B正确;
C.杂食性的鸟吃昆虫,但是杂食性的鸟和昆虫又都吃绿色植物,说明它们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C错误;
D.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D正确。
故选C。
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空气
B.
阳光
C.
温度
D.
水
【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察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海水把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生活着需要光较少的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紫菜、海带等海生植物的生活需要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均生活在浅海区域。因此,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而有效的防治害虫的方法
B.
可以用七星瓢虫来防治玉米螟
C.
ATP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
D.
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答案】B
【解析】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生物防治的原理、类型和优点以及生物属于环境的表现。?
A.?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A正确;
B.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花蚜虫和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均属于以虫治虫,防治玉米螟,可用100亿孢子/克的菌粉,对水100千克灌心叶,或用100?200克苏云金杆菌乳剂与3.5
~5千克的细沙充分拌匀,制成颗粒剂,投人玉米喇叭口中,B错误
C.能量的来源是食物。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进入细胞转化为各类有机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供动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的需要。生物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于ATP,C正确;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冬季植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
故选B。
在一块高粱地里,直接影响高梁生长的生物因素有(??)?
A.
水、空气、阳光、土壤????
B.
蚜虫、杂草、鼠、阳光
C.
鸟、鼠、蛇、杂草???????
D.
杂草、兔子、蚯蚓、阳光、空气、水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接影响高粱生长的生物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直接影响高粱生长的主要因素是直接吃高粱的动物和与高粱生活在一起有竞争关系的植物,因此直接影响高粱生长的主要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属于环境中影响高粱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蚜虫、杂草、老鼠、蝗虫等属于环境中影响高粱生活的生物因素。
A.阳光、空气、水、土壤,是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
B.蚜虫、杂草、鼠、蝗虫等都吃高粱,杂草和高粱属于竞争关系,因此都直接影响高粱生长,但阳光是非生物因素,故B符不合题意;
C.鸟、鼠、杂草,蛇都属于直接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故C符合题意;
D.杂草、兔子、蚯蚓属于直接影响高粱生长的生物主要因素;阳光、空气、水等是影响高粱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如果丙全部被捕杀,其他三种生物数量变化如图,则a.b.c曲线分别表示(
)
A.
丁.甲.乙
B.
丁.乙.甲
C.
甲.乙.丁
D.
乙.甲.丁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在食物链:甲→乙→丙→丁,如果丙全部被捕杀,乙少了天敌,大量繁殖,啃食植被,植物逐渐减少,乙又会因缺少食物会逐渐减少,植物又逐渐增多,周而复始。丁因缺少食物会逐渐减少,所以曲线a、b和c分别表示丁、甲、乙。故A正确。
故选A。
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其组成成分
B.
其中有食物链:阳光→水稻→虫→蛙
C.
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D.
农田中的腐生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链的书写、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是非生物部分,所以,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正确;
B.食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所以阳光→稻→虫→蛙,不能构成食物链,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并且逐级递减,C正确;
D.农田中的腐生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进入生态循环,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数量比例图如图,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的数量变化曲线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理解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等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别越低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多,数量就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乙次之,丙的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因此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丙。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因失去天敌数量会增多,随后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制约,数量又会逐渐减少,最后趋于平衡。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
中?
的?
甲?
示?
分?
解?
者
B.
图?
中?
的?
甲?
、乙
?
、丙
?
构?
成?
了?
一?
个?
完?
整?
的?
生?
态?
系?
统
C.
图?
中?
的?
生?
物?
可?
构?
成?
这?
样?
一?
条?
食?
物?
链?
:丙
?
→甲?
→乙
D.
图?
中?
的?
丙?
是?
生?
态?
系?
统?
的?
生?
产?
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结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链的结构特点。
A.图中的甲示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丙是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甲提供营养物质,故A错误;
B.图中丙是生产者,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甲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遗迹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回归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环循,只是构成生物部分,缺少非生物部分,故B错误;
C.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分析图可知,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而乙是分解者,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故C错误;
D.图中的丙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和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
“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说明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A.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正确;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错误;
C.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雀吃粮食属于捕食关系,兔吃草,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食物缺乏而死亡,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捕食关系,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据此,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正确。
故选B。
下列各项中,有关生物与环境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相对应的是
A.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
C.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D.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的概念和特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链的书写、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并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A.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故A不符合题意;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中蝉取食树的汁液,而螳螂以蝉为食,黄雀又捕食螳螂,它们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中间用箭头连接起来就是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树→蝉→螳螂→黄雀,故B符合题意;
C.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实验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小河中几种不同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并请环保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
千克体重汞相对含量
A
鲇鱼
小鱼
78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C
小球藻
/
3
D
小鱼
水蚤
10
E
水蚤
小球藻
5
(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小球藻属于
????????????,水蚤、小鱼、河蚌、鲇鱼等动物属于
??????????????。
(2)根据表中信息推断5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食物链或食物网形式表示):?
?
?
?
?
?
?
?
?
?
?
?
?
?
?
?
??
(3)如果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流入河中。引起小球藻等浮游植物快速繁殖,在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是:水蚤、河蚌的食物丰富,数量
?????????。而当小球藻爆发性繁殖时,不仅会导致其他生物的死亡,也会有大量的小球藻死亡。这些死亡的生物在
???????????的分解作用下。导致更多生物因缺氧或中毒而死亡。
???(4)研究表明:环境中任何形态的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对人类有害的甲基汞。环境中的甲基汞主要是由汞及其化合物在水体、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产生,它会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进行
??????????,最终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
(5)日常使用的电池不少种类含有汞,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
??????????????????????????????????????????????????????????????。
【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2)如右图
(3)增加??细菌等微生物(分解者)?
(4)生物富集??
(5)尽量不使用含汞的电池;对于废旧电池,分类回收处理等(只要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知识是解答的关键。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小球藻属于生产者,水蚤、小鱼、河蚌、鲇鱼等动物属于属于消费者。
(2)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是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推断5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3)小球藻等浮游植物快速繁殖,短期内,水蚤、河蚌会因食物丰富,数量增加。而当小球藻爆发性繁殖时,水中会缺氧,导致其他生物的死亡,大量的小球藻也会死亡。这些死亡的生物在细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导致更多生物因缺氧或中毒而死亡。
(4)汞这些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很难分解,又无法排出,它会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进行生物富集,最终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
(5)日常使用的电池不少种类含有汞,为了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应尽量不使用含汞的电池,对于废旧电池,分类回收处理。
下图为一个某学校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小鱼、虾等生物。其中虾吃水草,请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水草、浮萍、水绵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
(2)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大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减少,写出这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______。
(3)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______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答案】(1)生产者;细菌、真菌
(2)水草????
虾????
小鱼????
大黑鱼;大黑鱼
(3)相对稳定;自动调节
【解析】
本题是生态系统的综合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图中水草、浮萍、水绵属于植物为生产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细菌、真菌(分解者)。
(2)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大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减少,相关食物链是水草????
虾????
小鱼????
大黑鱼;由于生物富集,食物链顶端的DDT最多,即大黑鱼最多,营养级最高,蓄毒最多。
?(3)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随着小鱼的量减少,黑鱼缺乏食物而减少,慢慢的各种生物的量又处于稳定状态。因此,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某兴趣小组对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做调查之后所绘制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
(1)在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条生物链,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不能分解的有害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植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收获季节,农民利用秸秆产生沼气。那么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3)通过调查,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识到,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就会造成______和______的大量繁殖,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因此可见,每种动物都在维持______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______就是沿着营养结构这种渠道进行的。
【答案】4?
蛇?
生产者?
分解者?
昆虫?
鼠?
生态平衡?
能量流动
【解析】解:(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鼠→蛇、植物→昆虫→蛙→蛇、植物→鸟→蛇、植物→昆虫→鸟→蛇。
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如果往农田中喷洒农药,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蛇。
(2)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故图中的动物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秸秆产生沼气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蛇、蛙、鸟,昆虫和鼠因失去天敌,就会大量繁殖,这个生态系统也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人们呼吁不要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故答案为:(1)4;蛇;
(2)生产者;分解者;
(3)昆虫;鼠;生态平衡;
(4)能量流动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和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
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
(2)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3)在图1所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图1中的______为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4)若有毒物质进入图1食物网,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5)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______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4
?
海藻→虾类→大黄鱼
?
竞争和捕食
?
太阳能
?
海藻
?
大黄鱼
?
稳定
?
自动调节
【解析】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1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海藻→虾类→大黄鱼、海藻→底栖动物→虾类→大黄鱼、海藻→底栖动物→小型鱼类→大黄鱼、海藻→小型鱼类→大黄鱼,其中包含虾类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海藻→虾类→大黄鱼。
(2)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均捕食海藻,同时小型鱼类捕食底栖动物,这两类生物之间是竞争和捕食关系。(3)在图1所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由图1可知海藻是绿色植物。故海藻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4)生物富集,指的是环境中含有无法排除的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等)在生活於其间的生物体内沉积的现象。若有毒物质进入了图
1食物网,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最多的生物是大黄鱼。(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图2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故答案为:(1)4;海藻→虾类→大黄鱼
(2)竞争和捕食
(3)太阳能;海藻
(4)大黄鱼(5)稳定;自动调节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