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5 22: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弃疾词两首
????????????????????????????????????????????????????????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
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
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⑶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本文分析
提问:首先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的上片,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词中给我们传达的一些具体信息,比如彼时所处的季节、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已经他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等等。
明确:季节:秋(清秋)
??????位置:建康赏心亭(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看到的景物:水、天(水随天去秋无际),山岭(遥岑、玉簪螺髻),落日、楼(落日楼头),吴钩(把吴钩看了)
听到的声音:鸿雁的叫声(断鸿声里)
提问:刚刚说了,辛弃疾的词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悲愁,孤独
提问;那从刚刚我们提炼的景物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表达出他的这种心情呢?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悲”的情绪。
明确:秋、断鸿。另,作者也有直接写去他这个情绪的句子:献愁供恨/江南游子/无人会,登临意。
在词中,往往词人的情绪是一个连锁反应,悲愁,愤懑,孤独也并不是区分的很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整个宏观地把握上片的情绪,显然是负面的,是不快乐的,这是辛词的基本基调,其实也和他的生活际遇有很大的关系。
提问:我们说过,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加之他性格的疏狂气,他的词是很大气的,那么从上片他的描写的景物来看,哪几处也证明了这一点呢?
明确:山岭、落日、楼头,这些都是远景,词人也写到了是远目,可见他视线的开阔。一个词人他看东西的习惯,往往和他的性格气质很相近,婉约派的词人往往注重细小物件,而辛弃疾却有胸怀河山的气魄,可见他的胸襟之大。
讨论:把吴钩看了后,为什么要紧接着把栏杆拍遍呢?这两句在逻辑上有什么关系?表现了词人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吴钩是吴地盛产的一种宝剑。辛弃疾早年厮杀战场,看到兵器总会勾起他戎马生活的回忆,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不平和愤懑之情油然而生。拍栏杆是一个动作,是对他这种情绪的一个具体表现。用动作反应心情,自然,生活,让人感同身受,使得词显得平易近人。因为愤懑而拍栏杆,就和我们因为兴奋而拍大腿一样,是个很自然的反应,让人读起来,非常亲切。
总结:上片虽然重在写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使得我们很容易把词的内容和词人的心情,他的生活遭遇联系在一起,也能初尝豪放词的一些特点。
导入:在读下片之前,要和大家交代一下辛弃疾写词的一个习惯,就是他特爱用典故,所以后世之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吊书袋”。他的很多词,都有典故,那些特别经典的,大多典故特别多,一串一串的有如江河奔腾之势。所以辛词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通常引经据典好不畅快,极能显示出他的旷世才华。这和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人很不一样,这是他词作的独特风格。当然,我们不能以典故的多少来论诗词作品的优劣,典故也不是证明一个诗人或者词人文才的唯一标准,希望大家可以掌握辛弃疾在运用典故时的很多特色,从而看出其中的好处。
提问:请大家默读下片,把其中的典故梳理一遍,总结出这些典故所讲的内容。
?明确:一共有三个,第一个讲了游子季鹰思乡的故事。第二个讲了刘备讽刺许祀心无报国之志的故事。第三个讲了桓温感叹流年飞逝年华苍老的故事。
提问:作者写典故,实则是为了写自己。他是在利用典故道出自己的心声。那么这三个典故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第一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归乡的心声,他本是山东人,却在江南羁留了数十载,内心自然也有思乡之情。如果加深联想,我国古代的政权中心都是在北方,而南宋,就像一个游子一样,因为战乱而羁留他乡,作者就此也有借自己思乡之意道出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心愿。
第二个典故表面是借许祀自嘲自己没能尽力说服统治者收复北方,实则是在嘲讽统治者如许祀一般不知心忧国家命运。
第三个典故第一层含义是在哀叹自己年华的老去,人老了,越来越难以实现心中抱负了。而从更深一层看,也有隐射国家的意思,随着南方的暂时安定,政权中心和统治者人心越来越涣散,北伐的可能也越来越小,偏安江南到底是暂时的,从这里也表现出辛弃疾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忧患。
提问:从分析这三个典故,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下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1,使得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含蓄。2,用委婉的语气达到讽谏的作用。3,增强词的文化内涵。
提问:在三个典故之后,作者在词的末尾写到了“红巾翠袖”,大家知道,红巾翠袖就是女子的意思。那作者为什么会提到女子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探讨这个问题。
明确:从词的感情基调来看,整首词以沉郁为主,特别是运用了典故,使得感情更为内敛含蓄,甚至有了那么些压抑。而提到女子,特别是用了红、翠这两个比较表明颜色比较鲜艳的词,则能词的整个感情基调稍微带动起来一点。虽然也只是擦去英雄泪,似乎还是很沉重,但到底有了寻常人间的气息。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辛弃疾在到位地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心的同时,也表达自己渴望寻常儿女感情的隐秘愿望,使词看上去更有鲜活的气息,显得不那么死气沉沉了。
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中,非常特别的一位,他有文人的气质,但也有武将的豪迈,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东西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却是显得那么和谐。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这其中隐藏着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这挣扎中显示出的张力,这是人内心的真实形态,也是文学要表达的永恒主题。辛弃疾以他独特的词风做到了,虽然他一生无法作一名将军收复河山,但却为后世留下了耀人的文学作品,让后人理解他复杂矛盾而痛苦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舞榭歌台(xiè)???佛狸祠下(bì)
二、解读典故、分析诗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看注解8: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看注解11?: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