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3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③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在课堂活动中,能根据要求完成力的实验探究,注意和观察力的现象,并对力的现象进行分类、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亲切感;
②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2.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的亲身感受和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讨论,主动获得关于力的基础知识。
【教学用具】
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块、木块、钩码、小车、磁铁、回形针、细玻璃管、橡皮塞、大号玻璃瓶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这是运动会上,学生们在进行拔河比赛,大家都知道拔河需要用力,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力,首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体验)
问:
大家的手臂有什么感觉?
师:
人类对力的认识,最初是从肌肉紧张的感觉中得出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
二、力的概念
1.
情景分析
师:先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用力的情景?
分析一:
师:在刚才的情景中都有哪些产生力的方式呢?
生:有推、拉、提、压等方式。
师:这些方式中都有力的存在,它们都是力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把这些形式叫做“作用”
问:什么时候会产生力呢?
生:当物体和物体间有作用时就会产生力。
引出: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分析二:
问:比较这些现象同学们看一看,在产生力的作用时至少应该有几个物体?
生:两个物体。
问:如果去掉一个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否还存在?
生:不存在。
总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产生力的作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
分析三
问:刚才同学们举出的生活情景,在产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都是相互接触的,如果物体不接触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生:能。
(学生利用回形针、磁铁等演示)
总结: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力的作用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类分析演示的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师:刚才的实验中手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金属块压海棉使海棉凹陷,手拉皮筋使皮筋伸长等,这些现象都是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我们把它叫做力的作用效果。刚才例子中的效果都是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这叫做形变。
(这一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各个实验中的现象,教师再总结这些都是力的作用效果,并且都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引入形变)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力作用在物体上还有其他的效果吗?
(学生分析其他例子中出现的现象。)
看录像片段:磁铁不接触金属球而改变它的运动方向。
问:金属球的运动方向为什么会改变?
生:磁铁对金属块有吸引力。
师: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者由运动变成静止都是运动的速度大小发生了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的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变化。
总结: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进一步探究
问:有些时候我们观察不到力的作用效果,如:用手挤压桌面、挤压材质较厚的玻璃瓶。这时力有作用效果吗?
生:有,只是作用效果很小。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实验器材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活动:利用大玻璃瓶、带孔橡皮塞、细玻璃管观察微小形变。
3、力的三要素
师:刚才的实验中手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弹簧,想一想,手中这根弹簧的形变效果会与施加在弹簧上的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力的大小,力越大,形变效果越明显。
师:除此之外还有吗?
(引导、演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同时,弹簧的形变效果不同)
师:我们发现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形变,力的作用效果与这个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我们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三个因素称为力的三要素。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从实例分析
视频:红、白两个球放在桌面上,推动白球去撞红球。
问:看到红球从静止到运动,运动状态改变是因为?(受到了?谁对它施加的力?)
生:红球受到白球对它施加的力。
问:看到白球原来是沿直线运动后来运动方向改变是因为?(受到了?谁对它施加的力?)
生:白球受到红球对它施加的力。
问: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白球究竟是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回答)
师:白球对红球施力的同时,红球也对白球施力。
总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所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实例分析
问:其他实例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学生分析其他实例)
问: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现象呢?
录像:游泳时人用脚向后蹬墙,人向前行,
老师:运动员是怎样做转身动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分析回答)
五、课堂小结及练习
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知识。
六、作业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中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是运动和力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知识。力的相互作用的探究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做了准备。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而且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力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亲身感受和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讨论,主动获得关于力的基础知识。
这节课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先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演示实验,接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得到力的概念。接着,通过对各个实验的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得到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学中从学生手拉橡皮筋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分析橡皮筋的变化和手指的感觉,分别确定每个现象的受力和施力物体,从而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通过对两球相撞实验及第一部分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手拉橡皮筋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利用弹簧秤探究得到相互作用力的关系。通过对游泳中转身动作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以学生体验为引入,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课堂效果较好。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分析讨论获得物理知识。但是学生对于力的现象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不能清楚表述,往往将多个力的现象混在一起,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楚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及对应的现象,帮助学生把握力的现象的特点,从而概括出力的概念。
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但是学生没有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从实验中得到的往往是力改变了物体的位置、力使物体运动或力使物体静止。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将这些现象概括为速度大小的变化,再通过实验演示介绍运动方向的改变,并把这些现象都概括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利用好实验,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各个现象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活动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课题
情景1
情
景
分
析
力的概念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力的相互作用
学生
分析讨论
课堂小结
情景2
视频
力的相互作用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