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教案
课题内容:学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
二、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积极体验京剧唱腔,感受老生行当的特点。主动学习、乐于探究老生行当的演唱。并产生想进一步了解京剧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唱,听辨,聆听,口传心授等教学手段,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
(2)进步掌握通过口传心授来学习京剧唱腔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1)能够跟随伴奏录音演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扣忧》。
(2)学习简单的京剧表演动作。
三、课型与课时:新授课、戏曲学唱,第一课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加上动作,有韵味的演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
教学难点:唱准唱段的上口字,尖字。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京剧伴奏打击乐器(梆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创设:
课前播放以京剧为背景的精美视频,视频内容为各种关于京剧的常识。
导入: 大家在精美的视频中知道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京剧)
我们在初一阶段时对京剧已经有所接触了,还记得一些常识吗?
·京剧划分为哪些行当?
·包公属于哪个行当?
·白色脸谱代表什么?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以抢答的形式对学生所了解的京剧常识进行复习,使学生的学习气氛得到活跃,充满成就感的开始本堂课。
(二)体验与交流:
京剧艺术最终是属于唱腔的艺术,所以我们本节课以学习京剧唱腔为主,你们知道京剧最主要有哪两种唱腔吗?
·西皮:节奏规整、明快,适合表现激动、高亢的情绪。
·二黄:节奏舒缓、悠长,适合表现抒情、忧伤的情绪。
【设计意图】 在听辨不同唱腔的过程中,交流总结出两种唱腔的节奏特点与旋律特征,为接下来的西皮唱腔做铺垫。
3.学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
(1)作品简介:《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京刷《三家店》(又名《泰琼发配》)中秦琼的一.段唱腔,讲述的是秦琼自二贤庄回家途中,投宿皂角林,被疑为响马,争斗中,失手伤人,发配登州,路途之中思念亲人与亲朋好友所唱。
秦琼:字叔宝。唐初著名大将,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学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前半段(念白)
①欣赏《儿行千里母担忧》前半段,并注意:有哪些字的发音和平时说话不一样?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②师生共同找出唱段中的“上口字”:
将(ziang)身儿来至在大街(jia)口,
尊一声(shen)过往宾朋(pong)听(tin)从头。
一不是响马与贼(ze)寇,
二不是歹人(呐)把城(chen)偷。
杨林与我(nuo)来争(zen)(呐)斗,
因此上发配到登(den)州。
③老师带领学生读准标注了拼音的字。
④全体完整朗读唱词。
【设计意图】
京剧的唱腔是依字行腔,字正才能腔圆,念准字是基础,而上口字和普通话发音咬字是不样的,在学唱之前一定要把这此字读准。老师应让学生在聆听时提前关注这些字,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3)发声练习
a.波浪音:请学生坐好,身体保持正直,伸出右手,手心朝下,做波浪的动作,用“yi”和“a”做母音进行练习。
b.螺旋音:请学生伸出石手,指尖朝下,做螺旋上升的动作,跟着老师一起练习。
【设计意图】 京剧的演唱与唱歌的发音位置有所不同,所以学唱之前有必要用京剧的吊嗓方法练习发声,其实也是从声音上为学习唱腔做好准备。
(4)分乐句学唱(过程中强调学生无论是念白还是唱腔,都要动手打板伴奏)
a.第一乐句:将(ziang)身儿来至在大街(jia)口,尊一声(shen)过往宾朋(pong)听(tin )从头。
第一遍:整体跟老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上口字“街”“声”“朋”“听”(按照京剧唱腔的要求出声朗读)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将” (可先读后唱或加重力度来唱)。
b.第二乐句:一不是响马与贼(ze)寇,二不是歹人(呐)把城(chen)偷。
第一遍:整体跟老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上口字“贼”“城”(按照京剧唱腔的要求出声朗读1~2遍再唱)。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字,如“寇”唱成“口”(可先读后唱或加重力度来唱)。
c.第三乐句:杨林与我(nu8)来争(zen)(呐)斗,因此上发配到登(den)州。
第一遍:整体跟老师用口传心授的方法学唱。
第二遍:唱准节奏,注意板后开唱的小节(可按“读节奏一念唱词一加唱腔”来练习)。
第三遍:强调个别难唱的上口字“我”“登”“争”(可先读后唱或加重力度来唱)。
(此过程中强调西皮流水唱腔中的“过板开唱”)
(5)跟伴奏完整演唱
第一遍:唱准字,找对每乐句的气口。
第二遍:唱对味,找到京剧的感觉。
第三遍:拍板眼,体会流水的特色。
【设计意图】 京剧的学习就是在不断地听与唱中感受韵味的,所以在教授的过程中重复是必不可少的,在重复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是很重要的,只有最扎实的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这种能力。
4.学京剧“做”功(为唱段配上简单的动作,“演”人物)
a.从情感上分析,“一不是响马并贼寇,二不是歹人把城偷”“因此上发配到登州”一种是英雄主义,另一种是特别无奈的情感。
b.从唱腔上分析:首先还是要注意字的发音问题,字正腔圆是不变的真理,在此基础上要唱准板眼、注意行腔的力度与速度变化。
c.从表演上分析:秦琼是在发配的途中演唱的这段唱腔,所有的身段表演都是带看锁链进行的,这样会更符合剧情的需要。
【设计意图】京剧的演绎不是仅仅是唱腔完成的,学生学习“做”功,真正的带上动作,体验人物的情感,更加完整的表现剧情。
5.小结
当代女老生王佩瑜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人是还不知道自己也喜欢京剧的人”,今天老师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门,希望我们都迈开脚步,勇敢的去做第一种人。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消除学生的“畏难”心里,希望这节课真正的能成为一粒京剧的种子,能够慢慢的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审美。
七、作业处理:预习《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以听唱为主,为下一节课的教唱做铺垫。
八、板书设计: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 上口字
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 依字行腔
一不是响马并贼寇 甩音
而不是歹人(呐)把城偷
杨林与我来争(呐)斗
因此上发配到登州
九、教学反思: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 一个京剧唱段本身会涉及京剧的剧目、文学、行当、表演、声腔等很多知识。怎样在短短的45分钟课中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既要保护学生的兴趣,又要学会学懂,这是我一直很困惑的问题。在本节课前,我做过很多次尝试,注意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本节课设计的关键,切不可贪多求快,要善于取舍。
目前京剧教学,往往围绕京剧的“脸谱"、“四大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特征进行,课堂效果虽然好,但热闹之余,学生并没有真正学懂京剧,对京剧的态度依然会"敬而远之”,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从唱“字儿”、“劲儿"入手, 一步步引导学生学唱京剧,慢慢体会出京剧的"味儿”,从“唱”中感受京剧的“精神气”,从"唱"中领悟国粹艺术的真谛,最终达到态度上的转变,
区别于以往的唱歌教学,京剧唱腔发展到今天多沿用“口传心授法,也就是对一的教唱。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教唱京剧,是对每位音乐教师的挑战与考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更需要自身京剧艺术素质的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生动鲜活,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