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怎样才叫做功
年级学科
九年级物理
教材版本
粤沪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怎样才叫“做功”》是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1节课题,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是理解后面几节课的基础,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①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②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③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不学”转为“要学”再到“学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新课(3~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选手李雪英在女子58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打破奥运会抓举与总成绩世界记录,并成功夺得委奥运会金牌图片,提出问题怎样才叫做功,作为引入新课题。第二环节:讲授新课(30分钟)一、怎样才叫做功媒体展示:1、竖直向上提升物体教师让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出小车所受的推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并指导学生此例中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媒体展示:2、水平面上推动小车同样让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出小车所受的推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并指导学生此例中小车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S提出问题:问题1:这个活动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
问题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学生结合力学和机械运动,小组合作得出两个过程的共同点,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功的概念学生活动:归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活动:让后排的一个同学把他的语文书拿给老师。引起学生注意,并结合这一过程让学生分析语文书的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画出示意图),讨论该同学作用在书上的力做没做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活动:媒体展示:课本上活动二的图片让学生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二、功的计算学生思考:假设用力把一砖块匀速提升1m,做了一份功W,那如果用力把三块同样的砖匀速提升1m,做功多少?如果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3m,做功又是多少?提问:从上面分析可知功与力、距离的关系如何呢?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功与力和距离的关系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功=力×距离,即
教师讲述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功的简单计算例1:用手托起两个鸡蛋升高1m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多少焦耳?例2:人拉着重为2000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m,你能求出这个人对车子所做的功吗,如果人对车子的拉力为600N呢例3:某人用F=100N的力把木箱从斜面底端沿斜面推到2m高处,斜面长4m,这个人做了多少功?三、机械功原理教师让学生阅读“机械功原理”部分的内容。然后让同学思考机械省功吗?接着老师明确指出使用机械时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省功。第三环节:课堂小结(2~4)课堂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强化认识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关于功的计算。第四环节:布置作业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使学生巩固提高本节的知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自我评价与作业中的2,4题。第五环节: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一、做功的含义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
F≠0
S=0
(2)、
F=
0
S
≠
0
(3)、
F≠
0
S
≠
0
F
⊥
S
三.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距离
W=
F
·
s
2、单位:J
1J=1N·m
四.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七、说小结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力和距离的概念。但力和距离不能直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需要评价力在距离上的积累。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机械呢?
人类利用机械做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利用蒸汽机做功,带动火车运行。为什么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明白做工和做功的区别。
导入新课
大家看课本图11-1,在左图中人用力推汽车,但没推动,右图中人用力搬石头,也没搬起来。我们根据经验知道,在做图中所示的活动中我们会大汗淋漓,使尽全身力气,确实做了“工”,但从物理学定义上来讲,我们并未“做功”。那么什么情况下才算做功呢?做功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意义呢?
很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图11-2中,物体的移动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也即是说,做功需要使物体在力得到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物理学上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沿力得得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这是物理学上对做功的定性解释。
新课学习
大家了解了做功的定义,那么能够从定义里提炼出做功的要素吗?
做功的要素从定义里不难看出,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作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也即: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关于做功的要素,大家务必要牢记。其中一定要注意到移动的距离是有前提条件的,也即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新课学习
了解了做功的要素,那么什么情况下没有对物体做功呢?
为了了解不做功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做功的要素入手。很明显,力、距离、方向任何一项不满足就会造成不做功:(1)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情况叫“不劳无功”。(3)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此情况叫“垂直无功”。这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可以从反面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判断依据对图11-3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进行判断。
新课学习
教学板书1.1怎样才叫“做功”1.介绍做功与做工的区别做功的两个要素为: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怎样测算功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3.机械功原理我们不可以利用机械既省力又省距离,因为省力就必须要耗费距离,省距离就必须要费力,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F
2m
4m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