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以及确定为国歌的历史背景,熟记词曲作者的名字及其主要贡献。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催人奋进的情绪,初步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运用合作探究、模仿等方法体会进行曲的风格特点,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能自然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歌曲的词曲作者以及国歌的历史沿革,体会歌曲中昂扬向上的情绪特点。
2、难点 通过欣赏《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能正确的唱会国歌,并运用较有力度的声音来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视频,播放完毕后询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进行点评。从而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欣赏课的学习。
新课教授。
(1)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沿革。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
(3)聆听歌曲。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聆听: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庄严的情绪)2、歌曲是什么拍子的?(四二拍)3、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进行曲速度)。根据第三个问题:歌曲的速度。引出进行曲的知识点并加以讲解,了解进行曲的特点,请同学们回答。
3、分析歌曲。
(1)歌曲的前奏:采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do , mi , 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这一旋律音形贯穿全曲,在曲尾处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势。这个前奏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整首歌曲情感和旋律的发展。
(2)歌曲的前两个乐句:以主和弦分解式作为骨干音形成,使得旋律显得坚毅而铿锵有力,加上带有号召性的歌词,被作曲家按“ 5 1 3 5 ”的上行趋势来处理,加之后半拍的起句,给人以紧迫之感。
(3)第三个乐句:是重要的“警句”,曲作者在这里用了全曲的最强音、最高音。“中华民族”四个字连用四个四分音符,都加了重音记号,使人感到坚定、有力,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4) 第四乐句:处于全曲的低音区。音符紧凑,歌词密集,预示着中国人民发自心底的力量,表达了亿万同胞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人们唱着它,感到浑身酝酿着一种不可抗拒的、不可阻挠的力量,终于引出了有力的吼声。
(5)第五乐句:由军号声组成,歌词中“起来!起来!起来!”的音乐,重现了由低到高的大调主三和弦分解式进行,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加上渐强的力度,把全曲推向最高潮。
(6)歌曲的最后两句:是歌曲的中心主题。号角式前奏音调的再现,既加强了全曲的整体感,也进一步将歌曲的主题思想加以强化。结尾部分,重复“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句,后面连续三个“前进”,并且每一音符上都加有重音记号,再次表示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坚定信心。
4、学唱歌曲。
(1)学唱旋律,先用la模唱。
(2)完整的演唱旋律。
(3)分组模唱,进行课堂评价。
(4)加入歌词演唱。
(5)请同学们跟随伴奏演唱。
拓展延伸
学生们能自然地、有感情地背唱国歌。
小结
为什么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就是为了记住这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记着这些,我们才能更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才能更好的珍惜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