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课件(共1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课件(共13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5 22:4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书愤
——陆游
知人论世
【知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今存9300首,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两个未解之情结:一、《钗头凤》中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七十五岁高龄重游沈园,依然写下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二、《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是其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时“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打击, “报国欲死无战场”。但他始终坚持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诗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论世】 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题解
“书”:
“愤”:
思考一: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动词,写,抒发。
愤懑、悲愤。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世事艰”:奸臣当道,仕途多阻,屡遭罢黜。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如今却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
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思考二: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明确:赞同第二种。
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思考三: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总结【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这首诗一共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用南朝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 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钦佩,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和讽刺。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小 结
相同点:1.背景: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比较《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
陆游 沉郁豪雄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
鹂空好音”;
《书愤》a、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
志。b、白描【“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纯属白描。】 c、对比(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课后任务:
阅读《一世坎坷的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