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淳于髡》(共1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淳于髡》(共1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5 22:5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文题解读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是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后世用作诙谐幽默之意。
《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熟读文本,把握淳于髡形象特点,了解其讽谏艺术。
3.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纠正错误
文本探究
1.本文记叙了淳于髡的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淳于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智谏威王
发奋图强
善于察言观色、揣摸君主的心理活动,然后采取行动,以达最佳劝谏之效。这里边透露着淳于髡的机警和灵活,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之中,胆识才智过人。
出使赵国
求援退楚
借酒巧谏
威王戒奢
2.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是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淳于髡善于用暗示性的隐语来达到劝谏的目的,既成就了家国大业,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幽默滑稽的淳于髡。阅读课文,试从文中找出一处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进行鉴赏。
第一谏:隐喻法(或暗喻法),即把劝谏的对象委婉地暗喻做某一种事物,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二谏:类比法,即把劝谏的对象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比较,从而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劝谏的对象和某一相关事物是对立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比法”。
第三谏:归谬法”(或引申法),即先肯定劝谏对象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一步步引申,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让劝谏对象明白自己做法或观点的错误。
3.
淳于髡进谏之所以能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在整个劝谏过程中,淳于髡并未直言相告或声色俱厉或呆板说教,而是以隐语旁敲侧击,曲折含蓄地表达意图,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②淳于髡知道齐威王好隐语,于是投其所好,让齐威王自己猜中隐语的实质,取得很好的效果。
③淳于髡讲完隐语,又不失时机地反问道:“王知此鸟何也?”貌似平和的话语包含着咄咄逼人的豪气,引导齐威王反思“不飞不鸣”的后果,从而起到“激将”的作用。
主旨
颂扬淳于髡“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言谈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
活学活用
清代学者纪晓岚很受乾隆皇帝的宠爱
,有一天,乾隆开玩笑让他以死尽忠。他就去了。
不一会儿,纪晓岚回来了,乾隆问道:“你怎么没死,没尽忠啊?”
“我刚才想跳河尽忠,正在这时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怎样替自己解围?)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啊!”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我那时跳河自尽,是因为当时楚怀王昏庸无能;而你现在,听说是开明盛世啊!这样吧,你先回去问一问皇帝,看他说是不是昏庸无能,如果说是,你再来跳河,我等你!这样,我就回来问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