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从南北朝到隋朝的嬗变
朝代更替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元之治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960年
北宋
建立
隋
唐
五代十国
隋唐兴继
第6课
一
隋朝
盛极一时
短命而亡
承上启下的王朝:隋朝
材料一: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元和郡县志》
材料三: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材料四: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在长期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
意识,这一切同样的了不起,人们在研究伟大的唐帝国的结
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这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一、隋朝兴亡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隋,都长安,为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次子杨广统兵),南北统一。
广设仓库。
604年,杨广继位,为隋炀帝。
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
营建东都,每月征发丁男200万人,
开凿运河,前后役丁更达数百万。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思考隋炀帝迁都洛阳和修建大运河的用意?
洛阳是水陆运输的自然中心、转运物资的枢纽,比起长安,以洛阳为中心最便于控制全国。
运河网络把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北京附近地区连成一体,从而以富足的南方供养都城长安、洛阳,并为北方边境提供战略保护。
今北京
今杭州
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教材补遗
隋朝大运河:功过得失
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思考】从多角度看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利:
①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弊:
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②促阶级矛盾被激化,开凿过程中滥用刑法,引起民众不满,推动了起义的爆发。
三下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石,三至涿郡。
乘龙舟游江都时,随行舰船竟多达数万,绵延200余里。
在位十年间,前后征伐的丁男,总计不下1000万人次。
奢侈无度
三征高句丽
连续三年(612-614)三次出兵高句丽,无功而返
成为反隋起义的导火线。
(隋炀帝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丰足),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其后,人乃相食。——《隋书·食货志》
国富民贫
“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隋炀帝积米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
——马端临《文献通考》
618年,宇文化及兵变,处死隋炀帝
唐国公太原起兵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隋炀帝的功业与下场
政治
改革官制
颁大业律
迁都洛阳
军事
攻灭吐谷浑
征讨占城
征讨契丹,大宴突厥
征讨琉球
三征高句丽
经济
开凿大运河
文化
科举进士科
藏书事业
外交
巡视西域各国
新罗、倭国、赤土国
南征林邑、北过突厥,好大喜功的雄心帝王
三征高丽、盗贼蜂起,隋朝灭亡的前奏余音
二
大唐立国
年少盛世
晚来难安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李隆基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李建成:文可安邦
李元吉:瞎凑热闹
李世民:武可定国
玄武门兵变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1、大唐初建
2、贞观之治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
魏征
李光复饰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治国思想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重视人民的力量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3、贞观遗风
武氏侍候在侧,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zhua),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资治通鉴》
武则天(624-705)
才人
官家女
唐太宗
唐中宗
唐睿宗
唐高宗
尼姑
皇后
皇太后
皇帝
690年,废唐改周
承前启后,持续发展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往者则天太后践阼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
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
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名,累朝赖多士之用。此
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邓小南
3.一代女皇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贞观遗风
千秋功过,谁与评说?
材料一:武氏本身为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复欲纠集人群以攫取政权,因缘际会,遂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词科为全国干进者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集团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二: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邓小南
无字碑
4、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李隆基
政治上,选贤任能,裁汰冗官,精简机构
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
文化上,大兴文治;军事上,改革兵制
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
归纳:唐朝盛世的出现
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武周武则天
政启开元治弘贞观
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法律制度的坚实保障
基本国策的稳固延续
各族百姓的共同创造
开明君主的知人善用
统治集团的居安思危
5、大唐的民族关系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四夷宾服
西北:突厥
战争+设置机构
东北:靺鞨
册封
北部:回纥
册封
西南:吐蕃
和亲、会盟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元之治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960年
北宋
建立
隋
唐
五代十国
隋唐兴衰
“渔阳鼙鼓(军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1)背景
(2)过程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
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
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
6、安史之乱
(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
(1)藩镇的权力
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上,拥有财权;
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藩镇割据形势图
(2)影响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
7、藩镇割据
武夫悍将…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
玄宗:
高力士“每四方进呈,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肃宗:
李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
代宗“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
李辅国“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代宗:
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
?
8、宦官专权
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废立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懿宗
宣宗
僖宗
昭宗
哀帝
唐末十帝
皇帝形同傀儡
9、朋党之争
唐之朋党…皆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公。
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不进也。
汉之党尚风节,故政乱于上而俗清于下,及其亡也,人犹畏义而有不为。唐之党趋势利,势穷利尽而止。
——范祖禹《唐鉴》卷十
晚唐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
历经穆宗到宣宗五朝,
持续达40年之久。
“国家用度尽仰江南”
8、黄巢起义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末爆发黄巢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朱温
参加起义
背叛起义
镇压起义
抢占地盘
907年
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
唐朝灭亡。
三
五代十国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产物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6
石敬瑭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0-960
郭威
十国
吴国
广陵(今扬州)
892-937
杨行密
南唐
金陵(今南京)
937-975
李昇
前蜀
成都
891-925
王建
后蜀
成都
937-965
孟知祥
闽国
长乐(今福州)
893-945
王审知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长沙)
896-951
马殷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刘隐
荆南(南平)
江陵(今荆州)
907-963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978
钱镠
北汉
太远
951-979
李崇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三、五代十国
政治:
澄清吏治
严惩贪暴不法官吏
禁止地方军将干政
广顺三年(953)诏:
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其擒奸捕盗、
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
如所职疏遗,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四》
周世宗柴荣
走向统一
周世宗——柴荣
怀统一大志,立三十年规划:
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
北汉
走向统一
【课堂探究】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历史趋势?
特点: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文帝建隋
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洛阳城、大运河
炀帝亡隋
大唐初建(唐高祖李渊)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后称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唐朝覆亡(黄巢起义)
隋朝
(581-618)
唐朝
(618-907)
五代十国(907-960)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