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教学过程·导入
李渔
明清时期颇具盛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出版商、园林建造师、学者、企业家、美食家、发明家……
在后世具有“中国戏剧理论始祖”、
“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等称誉,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李渔(1611-1680)
【设问】1.是怎样的社会环境孕育出此等人物?
2.为何明清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愈行愈远?
明清经济与文化
第15课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文化根源。
时空观念
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实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文化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明清科技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家国情怀
认识明清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反映了明清经济的繁荣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
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古今贯通、横向融合、中西对照
明清之际
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史
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与抗争史
经济领域的发展
思想领域的变化
文化领域的进步
世界潮流
加深认识
上承
下启
淘汰
篇章一、夕阳无限好
篇章二、只是近黄昏
教学过程
(经济发展、思想变化、文化进步)
教学过程
角色一:丝绸商
时间:1611-1680
地点:苏杭地区
要求:请根据所给条件,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所学,完成任务
设计你的商业活动图:
(提示:原料产地、生产模式、样式设计、市场选择、运输方式、交易方式等)
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角色二:大宗玉米贩运商
时间:1611-1680
地点:广州地区
要求:请根据所给条件,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所学,完成任务
设计你的商业活动图:
(提示:原料产地、市场选择、运输方式、交易方式、沿途休息地选择、商人组织等)
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要求:李渔是明清时期颇具盛名的企业家,创办并经营有书店、出版社、戏班等。如果你是一名和李渔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商人(请从以下角色中选择),你会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请根据要求设计你的商业活动图。
夕阳无限好·设计商业活动图
教学过程
夕阳无限好·解读李渔大事记
李渔·生平大事记
祖籍:浙江
生平时间:1611-1680
家庭出身:药材经营
人生经历:
1611年生,自小熟读诗、经,有神童之名,乃家族科考希望。
1635年,中秀才。
1639年,考举人不中
1642年,再赴科举,时因民乱引起军事警戒,未能赴试。同年丧母,家道中落。
1644-1646年,清兵入关,为避战乱颠沛流离。失去家产,目睹溃败明军滥杀无辜,最终剃发归顺清朝。
1647-1657年,为避战乱,迁杭州。放弃科举,成为通俗文学职业作家,著有多部白话小说和戏曲,始扬名。
1657-1675年,迁南京。继续创作小说,戏曲,创办书店,印书馆和戏班,李氏家班昆曲演出红遍大江南北。期间广交文友,曾与曹雪芹曾祖曹玺撰赠对联,与曹寅成忘年交,与蒲松龄交好。
1675年,送二子回乡科考,设计“层园”;经历三番作乱。
1677年,迁回杭州,同年丧妻。
1678年,出版《芥子园画传》广受好评。
1680年,为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并出版,称李本;并将其与《水浒传》、《西游记》与《金瓶梅》并称为四大奇书。同年2月卒。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第31-90页
解读一:结合教材,指出李渔生平经历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哪些变化?
教学过程
夕阳无限好·解读李渔大事记
材料二:李渔在戏剧《奈何天》中,通过一名北方叛军女将之口鞭笞了朝廷各级文官武将:“起先只说南方有人不可轻敌,乃至到了这边才知道,偌大的一个中原,竟没有一个男子。做文官的但知道赋诗缴草;做武将的只晓得喂马支粮。一到守城上阵的时节,连那赋诗缴草的文官、喂马支粮的武将,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只剩下些老百姓来祭咱的刀口,你说好笑不好笑。”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第154页
王阳明
(1472-1529)
李贽
(1527-1602)
汤显祖
(1550-1616)
徐光启
(1562-1633)
宋应星
(1610-1695)
王夫之
(1610-1695)
黄宗羲
(1613-1682)
顾炎武
(1619-1692)
材料一:下面人物和李渔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
解读二:结合所学,列举以上人物的主要成就或其思想主张。
解读三:结合所学,分析时代背景与以上成就或思想主张产生的关系。
解读四: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思想主张对当时的中国社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想领域的变化·未转型·原因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
1.经
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
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小说与戏曲·名著·成就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小说与戏曲·京剧·兴衰启示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兴盛:①社会经济发展;①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推动;③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衰落:①形式僵化,不及时改革表演的形式;②脱离广大群众;
原因:前期主要是政治、宗教因素:如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宗教活动“傩”;元杂剧是由于元朝统治者轻视知识分子,致使仕途无门的文人专注于戏曲创作而出现的。后期则以经济因素为主。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而知识分子群体则始终都起了重要作用。
启示:①艺术不能脱离群众的需要;②要不断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艺术来自人民和生活,艺术要为人民和生活服务;艺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代社会中京剧应怎样应对现代文明的挑战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应做的努力:①我们应当加以珍惜、保护和弘扬。②京剧更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服务于大众为宗旨。
篇章一、夕阳无限好
篇章二、只是近黄昏
教学过程·教学结构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教学过程
只是近黄昏·中西对比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时间
中国史
西方史
14世纪
1368年明朝建立
朱元璋废丞相;朱棣设内阁
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运动
15世纪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文艺复兴运动继续开展
16世纪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
1497年达伽马找到新航路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17世纪
1602年李之藻据利玛窦献《万国图志》绘成《坤舆万国全图》
1644年清军入关
1645年清朝发动首次文字狱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欧洲启蒙运动开始
18世纪
1729年雍正帝设军机处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
至1795年共发动92起文字狱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制定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设问:请依据上表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角度分析17-18世纪中国社会显露出哪些危机。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探究·明清时期社会转型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探究·中西方对比
教学过程·小结
明清之际
世界潮流
百年危机
经济
思想
文化
高度集权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思想控制
小农经济主导
商品经济繁荣
小说戏曲繁荣
科学技术发展
批判君主专制
倡导个性自由
君主专制
教学过程·小结
材料一: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文献可以向人们展现出社会经济变化的细节——主要的产稻区在长江下游,苏州提供全国征收丝总量的56%,松江和镇江也是重要的产丝区。水产主要产地和供应区均在中国南方。专业化生产使得区域间的贸易成为必要,并迅速发展,根据肇淛所言,1580年在北京几乎看不到水产市场。但仅20年以后,各种海鲜充斥着北京的食品商店,价格甚至低于南方。商业经济的兴旺也导致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如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记载了一些江西人和浙江人到贵州和云南开始经商。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第112-113页
材料二:经济发展对社会秩序影响最大的是农民阶级被消除。这是由社会内部经济急剧分化造成的,老板——生意人,店主,大地主及富裕的工匠雇佣挣工资的劳力来获取利润,农民的状况则比以前更为糟糕,如在16世纪晚期农民每天收入仅6钱,而其他行业的雇员每天收入30-50钱。正像范濂所讲,大部分的农业劳力离开土地,到工商业部门寻求一种较好的生活——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最根本的变化的对金钱和财富观念变了。明代的儒家士大夫历来把金钱看就是罪恶的象征,高尚的儒家学者应当立志作圣贤,视贫穷为一种美德,这些观念此时却发生了突转。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第113-115页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通过自主小结与课后习题巩固,落实本课主要知识。
设计意图
设问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归纳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
设问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设问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并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认识。
感谢聆听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